看見奉飯:追思親人的義民爺祭祀

圖文:邱彥貴 (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助理教授)
2016年山崎鳳蓮宮奉飯

2016年山崎鳳蓮宮奉飯

七月已屆,民俗咖、攝影咖莫不摩拳擦掌,穿梭北臺灣城市鄉村追蹤大小中元。人潮洶湧加上喧天音響、五色撩亂的普度,莫不令你我五感超載。然而,今年早在六月下旬之前,桃園的社子溪到新竹的鳳山溪之間,大約鐵路以西的範圍,所謂的「溪南聯庄」內,每天傍晚時分,有9處的廟宇紅壇,早已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的「奉飯」。豔陽略減的午后時分,看著年年未曾稍歇的奉飯,才是我對義民爺信仰,以及這場盛大中元,最專注思考的發想點。

2012年湖口聯庄三元宮奉飯

2012年湖口聯庄三元宮奉飯

伊能嘉矩早就歸納說過,臺灣的義民信仰,最多源自於林爽文事件。北港人在五月份以儀式作為他們記憶那場18世紀晚期的戰爭方式之後,就輪到這場最盛大的歷史記憶再現於此。奉飯是一種平凡又頻繁的儀式,應該只是出現於源自北臺灣客家的義民爺信仰。

2016年義民爺於伯公岡集義祠安座

2016年義民爺於伯公岡集義祠安座

奉飯是臺灣最大轄境的枋寮中元,或是官方文資名稱「褒忠亭義民節祭典」的前奏。這場中元的輪值區域是20個鄉鎮市區,也就是整個新竹縣加上新竹市、桃園市的7個區。這塊主要是講海陸客家話的區域,在19世紀末劃分成14個聯庄祭典區,1971年再分割一次,成為了15年一輪的中元單位。20世紀初的報紙上,就開始一再標榜神豬奇觀,現今卻成為了困擾。然而這場中元卻有別於其他,因為最晚六月中旬末,甚至早在五月份,桃園新竹的客家人,率著少少的陣頭卻滿心洋溢的誠意,浩浩蕩蕩前往位在新埔枋寮的褒忠亭義民廟,迎請代表義民爺的黑令旗或是牌位,請回各自的聯庄大廟或是伯公廟裡,開展一個月以上的奉飯。

2016年溪南聯庄迎請義民爺

2016年溪南聯庄迎請義民爺

【這是民俗亂彈的廣告】

全球限定!買俄羅斯典藏木版民俗年畫集,贈限量明信片組喔!

詳情參見訂購表單:http://goo.gl/jtc13n

民俗亂彈開團購啦!

關西聯庄輪值時,每日三餐奉飯

關西聯庄輪值時,每日三餐奉飯

身在雙北、桃園的你,可能已經看過了充滿「客家風情」妝點的「挑擔」。在花布、桐花等元素標示下,一群被動員來的老老小小甚至外配、老外,笨拙地擔著竹竿、掛著包裝零食,展示「客家文化」。但,這是假的!

真的呢?已經不再是挑擔囉。來到現場,各種交通工具載來各家伯母大嫂才剛起鍋的豐盛菜色,一個大蒸籠取出了北臺灣客家原本就愛吃的紅糟、熱炒,以及傳統上最高階菜色「雞酒」(燒酒雞),當然要有白飯、炒米粉等主食,擺上碗筷,若非旁附金香,否則坐下來就開飯了。的確,奉飯就是難得的,15年一次請義民爺吃飯!各家各戶比較菜色之間,一位從屏東林邊來此居住30年的太太有點靦腆,他擺出的是幾樣盒裝冷凍食品,因為他才剛請假趕來…..。旁人齊呼,誠心就好!

2011年大茅埔聯庄汶水坑元聖宮奉飯(李准維攝)

2011年大茅埔聯庄汶水坑元聖宮奉飯(李准維攝)

所有人都會詢問,為何在一場盛大中元之前,要以飯菜先行恭奉義民爺一個月呢?主流的解釋大概是推想那場戰爭後,「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我的看法卻是發想自亡故親人的儀式。

18世紀末出征的義民,如經成為臺灣客家歷史的各方詮釋爭議,而在我看來,最貼近真實的意義其實是,他們是一群守護家園過程中,殉難的「社區巡守隊」。但是這批巡守隊的犧牲,卻換來日後定居發展的權益。

簡單的鑼鼓,誠意不減

簡單的鑼鼓,誠意不減

彼時,北臺灣客家應該辦過一場集體性的大喪,但即使義民的遺體已經過慣常的過程殯殮入葬,甚至也完成了撿骨,身體的處理算完成了,但是他們的靈魂卻最終無法與自己祖先的牌位「合火」,完結最後一道喪葬儀式,所以當時不分各家各姓為親人舉行的「擔飯」,日後流傳演變為紀念儀式的「奉飯」?

義民信仰是倖存者對犧牲者的宗教性悼念,對這些初來乍到的鄉親,集體性的追悼親屬或擬親屬行為。雖然無由為一姓所祀,卻為千家所祀。而祭典區年年辦理不輟的奉飯,則是我們信仰的實踐,將兩百多年前出征的義民,視為親人。

時代演進,義民爺也嚐嚐披薩(陳乙誠攝)

時代演進,義民爺也嚐嚐披薩(陳乙誠攝)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溫宗翰、官怡杏

One comment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