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迓十月廿二

文/謝宗榮(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在悠揚的鼓吹樂聲的襯托下,長長的隊伍迆邐在煙硝瀰漫的街道上,吸引許多路過行人與騎士駐足圍觀,這是艋舺地區一年一度的盛會—青山王祭典正熱烈展開,也為台北入冬之後的天空妝點著節慶般的熱鬧氣息。艋舺地區為慶祝青山王聖誕所舉行的祭典廟會,在地人通稱為「迓十月廿二」、「艋舺大拜拜」,包含陰曆10月22日的正日遶境,以及陰曆10月20、21兩日的夜巡。由於廟會活動持續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因此在2010年被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類文化資產,與大稻埕迎霞海城隍、大龍峒迎保生大帝並稱為台北市三大廟會,其夜巡(暗訪)活動則與大稻埕霞海城隍暗訪、新莊地藏庵暗訪並稱為台北盆地三大暗訪活動。

青山王鑾駕與神將整裝等待出發遶境

青山王鑾駕與神將整裝等待出發遶境

清咸豐四年(1854)時,相傳有福建泉州府惠安縣漁民,奉故鄉青山宮祖廟靈安尊王神像來艋舺,當時艋舺地方瘟疫流行,罹病者至神前祈禱之後,多獲痊癒,於是信徒日增,到了咸豐六年(1856)信眾即鳩資在當時貨物貿易集散的蕃薯市街(今貴陽街現址)建廟創建廟宇,咸豐9年(1859)落成,迄今已將近160年。青山宮座落在貴陽街2段218號,主祀靈安尊王,從祀靈安尊王夫人、文武判官、八司官、八將等,同祀王母娘娘、觀音佛祖等,與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被政府列入三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

靈安尊王聖誕為陰曆10月23日,每年青山宮都要在尊王聖誕前夕舉行盛大夜巡、遶境活動,民間稱為「艋舺迓青山王」。每年的青山王出巡遶境皆在陰曆10月22日當天中午前展開,前兩夜即陰曆10月20、21日,要先舉行「夜巡」(暗訪)。祭典時間前後共三天,是艋舺地區一年一度的最大信仰盛事,也是北台灣極少數在冬季舉行的神祇遶境廟會活動。尤其是兩夜的「夜巡」(暗訪)活動,更是深具傳統信仰意義的特殊儀式活動,每年總吸引眾多民眾圍觀。

西門町街頭的迎青山王遶境隊伍

西門町街頭的迎青山王遶境隊伍

「遶境」一般是指神明外出巡繞「轄境」的行為,又稱為「遊境」或「巡庄」、「運庄」、「云庄」等,是一般民間所通稱的迎神賽會。遶境活動除了具有宣揚神威與驅除境內邪祟等功能之外,也接受沿途信眾的膜拜,藉著「換香腳」的行為,分與信眾神明的靈力,並為信眾祈福。各地方主要神明的遶境經常成為地方主要的信仰活動,也是民間對於廟會活動的最主要印象;而台灣一些盛大的神明遶境活動,更由於有許多藝陣參與遶境隊伍展現技藝,因此也成為民眾重要的休憩時機。

「夜巡」即民間俗稱的「暗訪」,是指神明的夜間出巡,通常只有主神為城隍爺或王爺,且領有官將兵馬,具有燮理陰陽職司的神明廟宇才有夜巡的舉行,故早期多見於主祀城隍尊神的廟會活動中。夜巡通常在入夜後舉行,由於具有明顯驅逐邪祟的作用,因活動帶有相當濃厚的宗教儀式上的神煞性質,因此其排場隊伍並不如出巡或遶境時之盛大、熱鬧。早期當地方神明舉行夜巡時,通常各家大人們都會禁止孩童觀看,必定催促早早就寢;但近年的夜巡活動,多已成為地方有名的民俗盛會,已逐漸失去典型的神煞性質。

青山王夜巡街景

青山王夜巡街景

艋舺青山王祭典之肇始,主要是源於靈安尊王消弭清末咸豐、光緒年間瘟疫和蟾蜍精以及日治明治37年(1904)的鼠疫等靈驗事蹟所致。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一方面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除疫鎮煞的靈驗性,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不同族群衝突造成的外在困境,於是透過艋舺青山宮廟會活動的舉辦來酬謝神明。日治時期,由於殖民政府初期對於宗教採取較為寬容的政策,因此最晚在明治40年(1907)就有青山王賽會活動的相關報導。

青山王遶境鑾駕出發

青山王遶境鑾駕出發

其次,則是受到大稻埕迎城隍廟會活動的刺激。台灣漢人傳統社會一向有「輸人不輸陣」的觀念,清咸豐3年(1853)艋舺發生泉州三邑人與同安人的「頂下郊拚」事件之後,艋舺地區的三邑人與大稻埕、大龍峒地區的同安人之間即頗有「水火」之勢。艋舺同安人遷移至大稻埕發展不久後,適逢「五口通商」開放淡水河內港讓外商進行貿易,但艋舺人排外且河港已淤積,眾多外商遂轉至大稻埕設立據點而造就經濟蓬勃景況,此一環境也間接使得大稻埕迎城隍廟會盛況空前。大稻埕迎城隍活動既已備受矚目而在日治時期屢見於報導,艋舺的三邑人自然不甘示弱,因此在大稻埕廟會的刺激之下,也將大量資源投入於青山宮之建設與迎青山王祭典活動中。

日治晚期1936年開始的皇民化運動之後,殖民政府也開始對廟會活動加以限縮,使得艋舺青山王祭典有暫時沈寂情形,戰後雖然在經濟蕭條環境下也呈復甦趨勢。1953年,國民政府在「改善民俗」、「節約拜拜」等政策下,企圖將民間現有廟會祭典活動統一集中於春秋二季,這種俗稱為「統一祭典」的政策自然也對於民間的廟會生態造成極大的改變。唯1953年台北市政府於將靈安尊王祭典推為龍山區之秋季拜拜,而艋舺青山宮也是在戒嚴時期全市極少數可以辦理迎神賽會的廟宇之一,並將艋舺地區夏季以後的廟會活動統一合併於青山王祭典舉行,此一政策也使得艋舺青山宮的廟會活動、祭祀圈進一步擴大到了雙園區。

青山王祭典為期四天,祭典前夕都會迎請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西門町天后宮天上聖母及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陰曆10月22日正日遶境之前即在陰曆10月20、21兩日先進行夜巡,以達到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而在陰曆10月23日舉行祝壽典禮之後,一年一度的青山王祭典才告圓滿。艋舺青山宮在青山王聖誕前夕舉行夜巡活動,乃是因為青山王在故鄉惠安被視為城隍神之故。青山王夜巡區分為兩天舉行,分別巡繞艋舺的南區(雙園區)、北區(龍山區)。南北兩區大致以和平西路為界,南區包括環河南路三段、萬大路、西藏路、西園路、寶興街、大理街、莒光路、東園街等,北區有西園路、桂林路、康定路、昆明街、廣州街、漢口街、長沙街、武昌街等,相當於西門町的區域。夜巡出發時間過去多在傍晚五時整集合,一直要到近半夜時分才結束返廟,近幾年為了避免入廟時間拖太晚,夜巡活動提前至下午三時半出發。陰曆10月22日當天的遶境活動,則在中午10時集合出發,繞行整個萬華區的廣大區域,隊伍通常要到半夜之後才結束返廟。

青山王遶境由土地公帶路

青山王遶境由土地公帶路

青山王夜巡駕前排班

青山王夜巡駕前排班

青山王遶境的陣容除了青山宮所屬的隊伍之外,艋舺地區大小廟壇的神駕,以及各北管軒社的陣頭也齊聚一堂。遶境行列大致可區分為前鋒隊、熱鬧隊與主神隊三大部分,前鋒隊以報馬仔居前,沿路敲鑼,預告遶境隊伍即將來到;隨後為當境土地公和頭燈、頭旗,以及由北管所組成的開路鑼鼓等。其次為眾多前來參與遶境的各廟壇和北管軒社,諸如艋舺青山會、艋舺龍山寺、西門町天后宮、其他境內暨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艋舺義軒社、艋舺鳳音社、艋舺義安社、艋舺義英社等,其間除了各神明的神輿之外,並有許多獅陣、北管樂隊、藝閣,以及台北地區盛行的大型神偶神將(大仙尪)。最後為押陣的青山王神駕隊伍,主要有儀仗排班、哨角、香擔、駕前八將、青山王神輿等,其中尤其以八將團最受矚目。遶境時沿途許多民家會在門前擺設香案,以迎接青山王神駕蒞臨,而許多廟壇更慎重地在路旁搭設臨時紅壇,在各神駕蒞臨時則以法師或神將趨前接禮,參與遶境隊伍也相對地予以回禮致敬。昔日在遶境時沿途家家戶戶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和流水席宴等,規模盛大轟動,故有「十月二二」和「艋舺大拜拜」等稱呼。

青山王夜巡哨角隊

青山王夜巡哨角隊

信眾設香案迎接青山王遶境隊伍

信眾設香案迎接青山王遶境隊伍

青山王遶境八將參拜宮廟

青山王遶境八將參拜宮廟

青山王夜巡活動多年來也發展出屬於艋舺地區的民俗特色,諸如夜巡、遶境三天在青山宮前殿明間龍柱高掛「風雨免朝」虎頭牌;廟內子弟軒社神將於午後率先出廟、進行過金紙火等儀式。其次,所有參加夜巡的各軒社陣頭,也會先行抵達艋舺青山宮參禮和整隊,待八將和祭典人員完成「恭請王爺升堂」喊班儀式之後,下午三時半便引導靈安尊王神轎出廟和過火,隨即展開夜巡。由於早期靈安尊王代天巡狩旨在查察善惡和巡視祂在艋舺的惠安子民,無意經過寺廟,故演變至今,當靈安尊王神轎途經艋舺清水巖、艋舺龍山寺、西門町天后宮和艋舺集義宮等廟口,仍循舊時傳統迅速通過。回駕時,神轎會以面向外倒退方式入廟,並在廟內進行「恭請王爺退堂」喊班點校後才結束每一天的行程。

青山王遶境圓滿返廟

青山王遶境圓滿返廟

在迓青山王夜巡、遶境陣仗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青山王駕前的八將團。青山宮八將團也是台北地區「八將團」三大類型之一[1],正是成立於1962年,其用意主要是將零散還願的裝將信徒加以組織而成為青山王駕前的固定團體,其角色在正式成立之後便已固定,臉譜和服裝也相當樸素而原始。成員主要為左班的四位綠臉大將和右班的四位紅臉大將,以及中央的引路童子等共九位所組成,除左右班頭一位分別持鎖、枷而稱為鎖、枷將軍之外,其餘六位則沒有專屬的稱號,分持火籤鐵鍊、虎頭牌鐵鍊、鬼頭刀、釘錘、虎頭釘板、虎頭鍘等。中央的引路童子一向為孩童所扮演,其裝扮為手持葫蘆燈、臉上畫大鵬鳥臉譜,往往成為陣中十分吸引人的角色。青山王八將團由於數十年來堅持傳統,在成員角色與臉譜、服裝和陣法上一直未有太大的改變,其形式、陣法雖然單純,卻也成為台北地區頗負盛名的扮神類神將陣頭之一。

青山王駕前八將

青山王駕前八將

近年的艋舺迎青山王遶境活動,在本土民俗文化勃興的帶動之下,每年的場面皆顯得相當浩大,但參與的隊伍則有日漸庸俗化的趨勢,已少見昔日業餘的子弟陣頭予人清新、素樸的印象,而龐大的車隊遶行在大街小巷之間,也給舊市區產生相當程度的交通影響。其次是在三天的遊行期間,街道上鞭炮、煙火不斷,且參與的北管軒社已較少遵守傳統規矩;尤其是暗訪所要凸顯的驅除邪祟的儀式性功能與氣氛,也已淡化不少,成為一種在夜間舉行的遶境活動。不過一年一度的迎神盛會,在傳統信仰薪火相傳不絕之下,相對地給這一個台北市最古老的漢人聚落營造許多熱鬧的民俗氣氛,也成為台北市重要的傳統廟會節慶活動之一。

註解:
[1] 台北地區的「八將團」尚有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中的「鯤溟八將團」,以城隍尊神駕前八將為基本成員,創立於1975年,最初亦由組織零散的裝將還願信徒而成,目前已停止出將多年。其次有1987年創立於三重台疆城隍廟的「台疆八將團」,在青山宮八將團的編制基礎下加入華麗的服飾與陣法,近二十年來在台灣蔚為風潮,也成為團數最多的八將團衍派。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