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福滿人間:六堆客家聚落作福

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舊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自古便是漢人社會重要的節慶,各地沉浸於節慶的歡愉氣氛,發展出具歷史人文意涵的民俗活動,而這時溫暖的南部進入稻作的農耕生產週期,到處秧苗郁郁充滿豐富的生命意識,在元宵節天官大帝賜福人間的日子前後,高屏溪流域一帶的六堆客家聚落開始籌辦作福。

祈求豐年祭「伯公」

作福是源自對福德正神的信仰,客家人使用親族長輩的稱謂尊稱福德正神為「伯公」,視伯公為自家祖先、長輩般的親近,伯公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伯公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許多歲時祭儀圍繞在對伯公的祭祀上,每年於新春舉辦作福以祈求豐年,年底舉辦完福以酬謝神恩,作福與完福承襲自上古春祈秋報的社祭遺風。

清康熙58年(1720)的《鳳山縣志》記載:「二月二日鄉閭居民彷古『春祈』,歛金宰牲,演戲祀神畢,群飲廟中,分胙而歸,謂之『做福』⋯⋯中秋,祭土地,鄉村里社悉演戲,為費甚奢,倣古『秋報』之義也。」六堆各地籌組伯公會等祭祀團體辦理年例祭典,佳冬鄉六根庄保存清光緒2年(1876)的「建置穿鑿福廠捐銀姓名木匾」,內文記載:「福德爺及列聖神,功德布於前人,恩澤流於後世,報答不忘,年逢兩次祈福,春秋匪懈,日訂十二佳期,合庄紳士整衣冠,施禮樂,陳酒醴,薦豚羊,齊齊乎其敬也。」這樣年復一年的舉辦,世代相沿成習形塑客家人的歲時作息。

福廠內擺放成堆之新丁餅

作福又稱為新年福、正月福、春福,也有直接稱作拜新丁,作福舉行的時間大多配合昔日的農耕時序,多數聚落集中於舊曆正月十五舉辦,亦有聚落間作福的時間日程錯開,新埤鄉南岸庄為正月初九,新埤鄉打鐵庄與建功庄、佳冬鄉下埔頭庄為正月初十,佳冬鄉六根庄為正月十二,萬巒鄉萬巒庄為正月十四,佳冬鄉萬建庄為正月十六,也有於舊曆二月合併頭牙舉辦作福。

萬巒鄉五溝水福廠

作福的前置作業在聚落空地搭設福廠,若是於公廟室內舉行就不再另外搭設福廠,福廠或稱福壇、伯公廠、新丁廠,是因應祭典舉行所搭設的臨時性設施,現今各聚落的福廠形式與規模繁簡不同,美濃區永安庄與佳冬鄉六根庄尚保有專屬的福廠構件,又以佳冬鄉六根庄保存清光緒4年(1878)從中國大陸購置的福州杉構件最具歷史價值。

美濃區永安庄福廠

六堆的形成源自於清初的聯莊性武裝防禦組織,分為前堆、中堆、左堆、右堆、後堆、先鋒堆,範圍涵蓋今日高雄市、屏東縣的多個聚落,聚落分佈的範圍廣大,使得六堆各地在文化上發產出區域的差異性,因而各聚落作福的內容略有差異,但儀禮大體上相似。

備粄掛燈添新丁

作福的第一日,爐主與福首以神轎迎請聚落各地的伯公等列位神祇,伴隨著八音、鞭炮聲在聚落間繞行至福廠安座,美濃區永安庄於舊曆十二月廿五日開始「入年駕」,福首迎請各地伯公至福廠供奉,至翌年舊曆正月十五作福後才送神撤壇,是六堆客家聚落中較特殊的作法。

美濃區永安庄入年駕所迎請之伯公神牌

福廠設置完成,居民開始攜帶牲禮等供品前來祭神,福首需要另外準備福首粄,新生男童的家長則準備新丁粄,粄是由糯米磨製成的民俗食物,現在有改以大餅、蛋糕取代粄,拜新丁與元宵節的關係由福廠對聯「昨夜弄燈兼弄月,今朝添歲又添丁」清楚表述元宵節所蘊含的生殖願望,六堆客家社會對於男童的重視,源自於艱辛的墾拓過程中,男性是重要的人力資源,男性象徵聚落的防禦力量、家族繁衍的生命力、農耕勞作的生產力,因而凡是有新生男童的家庭無不製作許多新丁粄,答謝伯公庇佑得子,也為祈求孩子平安長大,福廠內的新丁粄擺放成堆,更有新丁粄以仙丹花點綴,六堆客家人稱仙丹花為新丁花,是常見的祀神花卉,有著多子的意涵,增添吾家有子的喜悅。

延伸閱讀:打新丁、拜新丁│正月半大家loi去臺中東勢逗鬧熱

新埤鄉與佳冬鄉拜新丁必備花、酒、新丁餅

在新埤鄉與佳冬鄉格外強調「新丁頭」,新丁頭或稱新丁首,是指聚落於過去一年最早出生的男童,他一出生便贏在起跑點,因而格外受到矚目與備受尊榮,寫著新丁頭姓名的燈籠將懸掛於福廠,待作福結束後燈籠改掛於聚落公廟內,燈的客語與「丁」同音,燈籠也就寓意男孩,祈求伯公庇佑聚落能年年生膦棍(客語男性生殖器)。

新丁頭的燈籠書寫祖孫三代以示彰顯

「壽翁」同樂,物阜民康

第二日舉行的還神與敬伯公是作福的核心儀式,「還神」於深夜的子時舉行,福廠外鋪設頂下桌,擺放全羊、全豬與雞等各式供品,由禮生引領爐主與福首以隆重的三獻禮敬拜天公,祈求上蒼好生之德能使聚落常享太平,早晨同樣由禮生引領爐主與福首敬拜伯公,祈求伯公庇佑聚落物阜民康。作福是人神同歡的日子,祭祀之後宴請聚落內六十或七十歲以上的壽翁一同吃福,福宴後由爐主與福首奉請列位神祇返回本位並撤除福廠,一年一度的作福遂告圓滿。

於福廠內敬伯公

作福是六堆客家社會具代表性的新春文化,生養於這片土地的客家人對於五穀豐登、人丁興旺等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時對於新生兒的疼惜、年長者的尊敬,是客家人崇儒的表現,體現出儒家理想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精神。

作者按:
1.環境背景等條件的影響,有聚落於作福時合併原應是完福舉辦的度孤(普度)。
2.部分聚落將還神提早至第一天的亥時開始祭拜至子時結束。
3.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部分聚落允許新生女童參加,女童稱為「新枝」。

【推薦閱讀】

平溪天燈節是民俗嗎?由超度到祈福、個人到節慶的孔明燈
當天雷勾動地火|認識歌頌生之慾的臺灣情人節
雲林鬧元宵│馬鳴山鎮安宮出巡五股十四庄

 

(本文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