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無形文化資產│吃飯擔可以是五年千歲遶境的代名詞嗎?

文/郭喜斌 (資深地方文史工作者)

十一年前,連著兩年去看馬鳴山「吃飯擔」會場,也追著陣頭到各庄頭跟著神明遶境。真的就像我們家鄉虎尾一樣,神明出巡、祈福遶境才是民俗中的重點。

五年千歲巡視五股十四庄,沿途田園風光,風景優美。(黃偉強攝)

看著庄人幾乎家家戶戶擺出接駕的供桌,上面是鮮花水果或三牲酒禮;金香炮燭。在經濟許可下,有些極富巧思、重視「工夫」一點的,還會特別擺出精緻五供,請出家中鎮宅平安的神明,稍做佈設。

鞭炮像彩帶一竿接一竿;串在田庄路上,幾乎大轎會經過的地方,就有歡欣迎駕的善男信女。老夫妻相扶持,晚輩或牽或跟前隨後,和長輩一起捧著香,望著王爺從家門前經過。唱班,獅陣,家將,宋江陣,牛犁仔陣,車鼓陣,神明的大轎……

鞕炮聲、煙霧和金紙的光芒,映在每個人臉上,少有人掩鼻做出鄙夷嫌惡的臉色。此時,笑容,是我看到共同的表情。滿足,歡喜,和一家人團聚的幸福洋溢在鑼鼓喧天之中。

延伸閱讀:雲林鬧元宵│馬鳴山鎮安宮出巡五股十四庄

至於「吃飯擔」的現場,我看到的是舞台上大聲感謝讚誦各單位,和政治人物手拉手向大家拜年。舞台前,臨時整理出來的廣場,油飯,麻油雞,各式的料理有人顧著,等待東西兩隊的大旗到了台上。

全家一起吃飯擔感受熱鬧氣氛(黃偉強攝)

一聲令下,立即開動。

後面我不好意思再看──我看到帆布袋——

對於在地的鄉親,對於王爺轄下的庄裡鄉親們,好多好多年才會輪到一次值東,負責宴請王爺兵馬,和各隊參加遶境辛苦的人世間工作人員。當然,隨香的香客應該也是飯擔前的嘉賓。

這種輪流作東的民俗,在我們雲林平原地區,幾乎是我童年時的共相。

那種幾年或幾十年才有一次,大熱鬧,大拜拜的期待。真的會讓人從值冬請完客人後,第二個月就開始為下一次的盛會做準備。

籌備飲食是馬鳴山五年千歲重要的遶境記憶(黃偉強攝)

只是,近年不管官方還是地方宮廟,一直把「吃飯擔」這個名詞,當作馬鳴山五年千歲的無形文化資產,替代「元月十五日王爺公元宵禳災祈福遶境」的民俗用語。在我的心裡,它永遠無法取代我心目中,那樣淺顯易懂,又具有民間習俗信仰中的核心價值代名詞。

編輯室:馬鳴山五年千歲遶境活動,因為極具在地特色,在登錄為雲林縣政府無形文化資產時,被以「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飯擔」活動登錄。事實上,吃飯擔一詞並無法充分表現整體儀式意涵,亦無法清楚地展現這場遶境活動的深度意義,有嚴重的去脈絡化問題。這類現象於現有無形文化資產護衛工作中層出不窮,使得「民俗被選擇性割裂」,亦即,為了完成無形文化資產護衛工作,民俗整體被選擇性切割成各種符合審議價值觀的項目,特放大或鼓吹,進而使民俗本體喪失整體性,產生嚴重價值觀割裂與異化。有關民俗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之議題討論,亦可參見:溫宗翰,〈當民俗成為文化資產:論當前國家政策對民間信仰的介入與影響〉,《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台中:豐饒文化,2016年,頁25-46。

 

【推薦閱讀】

平溪天燈節是民俗嗎?由超度到祈福、個人到節慶的孔明燈
當天雷勾動地火|認識歌頌生之慾的臺灣情人節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

5 comments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