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大甲媽祖進香的路線與時間變化
文:洪瑩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圖:劉家豪(民俗亂彈特約攝影)
大甲媽進香路線與目的地,並非自古以來都固定不變,這些變化初步可以分成三個不同大階段;最早是「湄洲進香」時期,因政治阻隔,遂改為「北港進香」,後來,因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的「分靈」之爭,而改到新港奉天宮進香,所以由「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往北港進香」改名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成為八天七夜的進香活動,其後,因活動不斷擴大,大致路線與行程不變,但會因交通與遶經廟宇的增加,而有部分小路線調整, 2010年為應付行程延宕,正式改為九天八夜連續至今。
往湄洲進香時期
在大甲地區的口述歷史中,耆老回憶日治時期因兩岸往來禁令,鎮瀾宮會不定期(或是說十二年一次)到湄洲進香,活動大致上由郊行負責,隨著貿易往來之便,由大安港或溫寮港搭船出海,往復湄洲祖廟,時間上,通常是每年六月前往,約七月返回,後來因大安港廢除,且日本政府嚴禁往來,所以停辦。
【編按】:本文發表後,引起不少討論,有人以大甲巡檢司許其棻呈稟新竹知縣的文獻,斷言大甲媽祖進香是光緒就有的慣習,事實上,這種說法缺乏對文獻歷史感的認識,因此有嚴重的誤讀問題,以下為民俗亂彈特約討論之回應:大甲媽北港進香始自光緒?如何解讀淡新檔案許其棻稟文?(文/溫宗翰)
往北港進香時期
停辦湄洲進香之後,據大甲耆老回憶,約在1921年前後,鎮瀾宮開始改往北港進香;一開始只是大甲有數位往返北港牛墟的商販,因買賣牛隻使然,前往北港朝天宮祭拜,而這些牛販平時即有參與鎮瀾宮廟務,所以在牛販安排之下前往北港進香,並朝拜聖父母殿,成為大甲媽祖於島內徒步進香之創始。
日治時代,因交通不便與經濟困難,並非每年辦理,必須每隔幾年才舉辦一次,一開始人數大概只有三、四十人而已;緊接著又受戰爭期影響,停辦十來年,直到戰後初期,約1948年左右才又恢復舉辦。當時往北港進香人數,也不過一百餘人而已。但自此年後,年年辦理,人數年年增加,陣容逐年擴大、參與的層面越來越廣,人員也不再侷限在大甲。
往新港改遶境進香
1987年,鎮瀾宮順利突破兩岸往來禁制,恭請媽祖回湄洲祖廟進香後,鎮瀾宮董監事有感於過去北港進香名稱,經常引起媒體誤解引發分靈爭議,遂於1988年停止往北港進香改道新港,同時易名為「遶境進香」,並取消「刈火」儀式,一直至今。
戰後大甲媽進香發展中的重大變化
改往新港進香以後,大甲媽祖進香隨著傳播媒體的協助,以及各地經營互動,規模逐漸擴展,遶境路線也越來越擴大,從時間天數、遶境路線變化,與沿途所經廟宇數量,都可看見其拓展之情形。這些改變,除廟宇與地方主動邀請之外,鎮瀾宮也積極拓展交陪關係,希望透過遶境路線擴大,整合與擴大其在台灣宗教界的影響力。歷次進香時間變化如下:
1947年:二二八事件暫停進香
戰後大甲媽祖在何時恢復北港進香,目前並沒有相關資料可以具體證明,但根據葉金鑾表示,應該在戰後就開始恢復進香,只是當時只由頭家爐主等少數幾個人,請媽祖前往北港進香。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當時禁止各項大型社會活動,所以該年即取消進香。
*附註:另據黃敦厚、張慶宗採訪耆老後認為,當年應仍有頭家爐主個人前往北港,只是沒有請媽祖神尊出門。
1960年代初:增停彰化天后宮
彰化的駐駕地點,在戰前與戰後的前幾年是駐駕彰化南瑤宮,後來因為國民政府從撤退來臺時,士兵佔住該廟,進香團不方便停駕,遂改駐駕在彰化關帝廟,在1961年左右,因為彰化天后宮欲重建廟宇,所以就邀請大甲媽祖前來停駕,以增加香油收入。此後彰化固定停於彰化天后宮,直到2001年,因彰化南瑤宮認為兩次都停駕天后宮,對於也負擔進香團信徒食宿的南瑤宮不公平,所以就改去程駐駕南瑤宮,回程在天后宮駐駕。
1960年代初:往溪州后天宮用餐
1960年代初期,溪州后天宮因為要將神明會的神明「落公」建廟,但經費不夠,所以請求當時鎮瀾宮主委郭金焜先生協助,後來大甲鎮瀾宮連續多年,將祝壽大典的「豬羊份」費用提高兩倍,多出的費用提供溪州后天宮建廟之用。當年午餐本由溪洲三千宮提供,為了讓溪州后天宮有更多的建廟經費,也改到當地用午餐休息,希望帶來大量信徒與各項香油錢收入,協助興建費用。
1962年:從七天六夜到八天七夜。
戰後初期,大甲鎮瀾宮進香活動只有七天六夜,大致上行程為:「第一天:彰化;第二天:西螺;第三天:北港;第四天:晚上從北港出發;第五天:西螺;第六天:彰化;第七天:回到大甲」。
1960年左右,據說一位西螺地方人士騎車到大甲地區,因機車損壞或沒油,在大甲地區求助無門,回到西螺大肆宣揚,並說要讓大甲進香團「好看」。所以,當1961年大甲進香團到達西螺時,西螺居民都準備「葷食」接待,由於進香團抵達北港前都必須吃素,所以當晚沒人用餐,熬到隔天離開才至他方進食。由於當年也在祭典與演戲時發生細故,所以爐主怕回程途經西螺時,再度發生事故,便先前往北斗地區拜託安排食宿,回程到達西螺、參拜西螺福興宮後,就直接出發到北斗休息,由北斗地區居民負責招待食宿。
當年發生本事件後,相傳該名人士頻頻發生意外,且西螺地方也有數起不平靜之事,地方人士皆認為是對大甲進香團如此才出現這種狀況。所以,隔年西螺地方人士即前往鎮瀾宮致歉,並再積極邀請大甲進香團蒞臨,但北斗地方人士也積極邀請,為不破壞兩地感情與報答北斗恩情,所以,1962年進香時就增加一天休息於北斗。原本如此行程預計只走三年,但是北斗地區居民極力邀請,所以就一直前往至今,改成八天七夜後行程大致如下:「第一天彰化、第二天西螺、第三天北港、第四天晚上從北港出發、第五天到西螺、第六天北斗、第七天彰化,第八天回到大甲」,這次的修改路線與進香時間,延續近40年之久。
*附註:有關此路線變化,筆者於2000-2009年間採訪多人,說法皆略有不同,大甲地區主要口述人員有:董振雄、黃敦厚、洪定雄、蔡茂雄;西螺地區口述人員有:廖木定、黃立華等人。
1967年:回程豐原遶境
1967年,當時大甲鎮長黃子建有意參選縣長,極力促成遶境豐原地區,且當時鎮瀾宮有一位副管理人由后里人擔任,回程遶境豐原勢必經過后里,所以也希望促成此事,於是當年就改變遶境路線。在黃子建大力鼓催之下,進香最後一天回程不經台中海線,而是由烏日直接走往南屯,經大雅抵達豐原遶境,當晚停駕豐原慈濟宮,隔天再經后里回大甲,故本年進香增加一天行程,共歷經九天八夜。
1975年:適逢「國喪」進香延後
大甲媽祖進香都在農曆三月舉辦,且時間需在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前夕舉行, 1975年因蔣介石過世,當時戒嚴政府舉行「國喪」典禮,大甲媽祖進香遂被迫延後一個月舉行,成為戰後以來,大甲鎮瀾宮唯一不在媽祖聖誕前舉行進香活動的案例。
1983年:九天八夜初次嘗試
1983年,基於歷年從彰化天后宮出發後,途經彰化地區都會受到各角頭燃放大量鞭炮熱烈「送駕」影響,常常耽誤行程,而在前幾年更發生被搶轎到八卦山上,嚴重影響後續行程。為怕影響回廟時間,所以增加一天行程,改為第八天早上從彰化出發,下午抵達清水紫雲巖駐駕,第九天早上才從清水出發,回到大甲街上遶境。
整個行程大致如下:「第一天彰化、第二天西螺、第三天北港、第四天晚上從北港出發、第五天到西螺、第六天北斗、第七天彰化、第八天清水、第九天回到大甲市區遶境」,原本嘗試將行程改為九天八夜,希望抒解在彰化地區所耽誤的時間,但因為進香團隊太過勞累,且效果不彰,所以隔年又改回八天七夜。
1988年:目的地改為新港奉天宮
1980年代,大量媒體報導大甲媽祖進香時,都忽略掉鎮瀾宮戰前由湄洲進香轉往北港進香的發展歷史,因此頻繁地以「大甲媽祖回娘家」稱呼,這使鎮瀾宮飽受內外部輿論壓力。1987年,湄州祖廟向邀請全球媽祖廟參與媽祖成道千年活動。當時臺灣大甲鎮瀾宮組團由日本轉往湄洲參加,成為第一個登上中國大陸的進香團,引起全臺熱議。1988年大甲鎮瀾宮發文要求北港朝天宮澄清「大甲媽祖不是北港分靈」,但北港朝天宮回覆公文推託;同時間,新港奉天宮前來大甲邀請鎮瀾宮前往進香,是以當年取消北港進香,改道新港,並在當年底辦理「五朝慶成祈安清醮」一舉打響知名度。這項重大變化,以及這兩年的變遷,引起諸多效應。不僅遶境路線從雲林土庫開始改往嘉義新港方向前進,取消土庫到北港之間的路程,也取消香擔組及刈火儀式。此後,鎮瀾宮也開始與媒體密切合作,開辦實況轉播,促成日後名聞全球的契機。
1999年:增加埤頭路段
因埤頭居民仰慕大甲媽祖盛名,遂前往鎮瀾宮邀請媽祖至當地遶境,第五日原為凌晨六點從西螺福興宮出發,中午在北斗市郊壽安宮用餐,之後進入北斗市區遶境,下午三、四點即駐駕北斗奠安宮的路線;於1999年開始,增加埤頭遶境,隊伍抵達西螺後,必須提前在凌晨兩點出發往埤頭,中午在埤頭合興宮用餐,下午回到北斗市區遶境,晚間則駐駕北斗奠安宮。
2000年:增加沙鹿北勢頭路段
2000年,在第一天行程中,本來途經沙鹿玉皇殿後,即直行省道到大肚,但當年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因有官司問題,所以廟方特別安排遶經董事長住家祈福,以求順利度過風波,因此增加近兩小時路程。之後,因所經沙鹿地區民眾反應熱烈,要求媽祖繼續遶經該區域,所以隔年繼續辦理,本路程除停駕董事長住宅外,並增加停駕沙鹿青山宮,該地也會結合鄰近如沙鹿福興宮等廟宇提前接駕。其後,沿沙鹿鎮南路附近之宮廟,也都由巷弄中跑至鎮南路上設案迎接。
2003年:增加虎尾路段
原本第三天凌晨從西螺出發、經吳厝後,應遶境虎尾鄉下地區,並經擇元堂等停駕點後,再前往土庫市區。2003年,因虎尾天后宮邀請,改成遶境虎尾市區,停駕虎尾天后宮,才再前往土庫市區行程。而原本行經路程,則在第五天凌晨由新港出發經土庫後繼續。
2007年:取消停駕清水紫雲巖
2006年10月,鎮瀾宮進香團從湄洲進香回程時,預想停駕紫雲巖,但適逢紫雲巖舉辦全國桌球比賽而婉拒,導致雙方嫌隙,2007年進香時,雙方未有機會好好協調,因此大甲鎮瀾宮不再前往停駕,只是諸多信徒往往也都會遶進去參拜再啟程。
2010年:再度改為九天八夜
2010年,鎮瀾宮為解決在彰化地區耽誤行程的問題,再度增加一天行程,成為第九天行程。整體行程大致一樣,但調整在虎尾、土庫路段,去回程順序對換,調整為來程先走虎尾郊區路線,回程走虎尾市區路線;第八天晚上改於清水朝興宮駐駕,第九天早上才從清水出發,並在該路段進行獻香典禮,中午過後回到大甲踩街入廟。
非表定行程
在進香途中,常會有非「表定」行程發生,有時是董監事私人安排,或是透過私人關係與鎮瀾宮董監事溝通,而產生新增行程,通常都是在遶境路線上或是附近,「順便」前往停駕,一般都只有神轎前往,其他隊伍則依原訂路線遶境,停駕地點多是私人民宅與公司行號,如:彰化某議員與西螺鎮長都曾因新居落成,而請求神轎前往「停駕」,或是2010年應台中縣副議長林世昌之邀,改變路線到其住家駐駕。另有其他非交際性案例,比如在埤頭遶境時,該鄉幼稚園小朋友要倰轎底,廟方考量小朋友安全因素,特別改道進入幼稚園內,以及2009年明道大學辦理迎媽祖活動,特別要求進香隊伍遶境校區,祈求平安。
【延伸閱讀】:神聖化的進香物|認識大甲媽祖進香途中必求的儀式物品
*本文原為洪瑩發、張智傑所寫〈從進香到遶境:戰後大甲媽祖進香路線的變遷〉一文,經民俗亂彈編輯整理後重新刊載,改寫時另參考:黃敦厚、洪瑩發著,《臺灣瘋媽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台北:博揚文化,2009年。
北港方面的進香歷史亂寫一通,虧作者還是臺灣史研究所的博後,只能說一句,了然世界。
大甲巡檢許其棻為已聖母聖誕將屆前往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故不克前往查看稟請新竹縣知縣方祖蔭賜示如何申覆
光緒13年3月18日(1887)《淡新檔案》台灣大學圖書館
全文如下
﹝稟﹞
(大甲巡檢許其棻為己聖母聖誕將屆前往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故不刻前往查看稟請新竹縣知縣方祖蔭賜示如何申覆)
敬稟者。竊卑職本月十七日,奉
本府憲雷 札為查看
縣屬監獄、羈所木床有無遵照活板說,一律改設活板,隨時抽洗等因。奉此,卑職本擬即日束裝馳赴
憲轅遵札查看,迺因 聖母聖誕將屆,且近日天氣晴朗,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往還不絕,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誠恐有不肖匪徒假扮香客,趁機竊劫,不可不防,故晝夜加意巡守,希翼無事,致卑職不敢分身。茲特照抄
憲札奉
閱,請作為卑職親身到地,至應如何申覆,伏乞
賜示,俾得遵行申覆,是所盼禱。謹肅稟懇。恭請
勛安,仰祈
垂鑒。卑職許其棻謹稟。三月十八日申。
從文中看出清光緒13年,大甲媽赴北港進香盛況,「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又「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可見光緒十三年之前既有大甲媽赴北港進香的慣例
前回覆冒犯作者,必需自我譴責。只是生於北港,前輩們很認真搜集史料,傳述跟北港有關的故事。實在無法忍受很多所謂的學者一些作為。民俗研究,將心比心。
媽祖婆停駐各地廟方還是看得見人為的種種操作!
究竟是媽祖婆在出巡?還是廟公在出巡?
祝福大甲媽祖婆和追隨香丁腳們2017年出巡到新港奉天宮能夠平安和順利!
願大甲媽祖婆的聖靈保佑台灣福爾摩挲共和國!
願大甲媽祖婆的聖靈保佑海洋國家的主人們!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大甲媽祖此刻正在「遶境」又「進香」,每年媒體幾乎「行禮如儀」問道:「這活動的歷史到底多久?」答案經常在變,連一些號稱「媽祖專家」的學者也常支吾其詞,畢竟動輒得咎,一不小心恐怕得罪大甲鎮瀾宮或新港奉天宮,至於朝天宮呢?反正活動已和北港無涉,「長短不一,眾說紛耘」也沒人在意!
手中有五本提到大甲媽祖進香活動的書籍,依出版先後分別是:
1977年《聖母媽祖》華仁出版社
1988年《大甲媽祖進香》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3年《新港奉天宮志》新港奉天宮
1994年《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自立晚報
2014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1977年大甲北港雙方關係仍水乳交融,《聖母媽祖》中專題報導「大甲、北港、進香行」(142頁)一文作者白煙寫道「這個習俗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依出版年份推算,最早前往北港應至少在清光緒(1875-1908)年間。
1988年是改往新港第一年,大甲官方說詞開始調整,於是《大甲媽祖進香》(36、118頁)指出,因史料未說明,相關文獻也註明傳說而已,甚至推測起初「規模小,沒沒無聞」無人注意進香活動,自然在文獻史料上少有記載。但根據大甲及北港兩地共同說法–「傳說」有一百年。而為「合理化」改道新港,並縮短前往北港的歷史,大甲廟方甚至找出一位當時86歲的卓李來春老先生,聲稱61年前曾隨鎮瀾宮往奉天宮進香,後來才轉往北港。老先生「現身說法」之後,大甲往北港進香的歲月頓時只剩「一甲子」。
老先生說法兩年後(1990年)有了「升級版」,《新港奉天宮志》(391-3頁)詳述老先生早年經歷,說是當初北港人「遊說」,在1929年才移向北港而中斷先前大甲和新港的交香關係。這位老先生說他在1928年擔任轎前吹樂手,剛前往新港時一行只有三十餘人,後來人數增多才引起朝天宮的注意,以「較近較好走」為詞向大甲人遊說改赴北港。
前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助理黃美英,曾在1980年代之交四度隨大甲媽祖前往北港進香,並在媒體連載相關報導。1994年將碩士論文改編出版《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書中第3章第4節用相當多的篇幅詳述大甲進香的歷史與傳說,與北港有關的部份約有4頁(84-87頁)。黃美英的論述不但詳細也較客觀,文中提到當時她所知的最早文獻紀錄《大甲鄉土の概觀》(1934年)。
她當年曾訪問多位60-80歲的地方耆老,往北港進香最普遍的說法是因甲午戰爭時局動盪,無法回到湄洲才改往北港,但未曾聽聞有往新港進香的說法。她根據1974年《鎮瀾宮志》編者說法,赴北港已有百年。理由有二:時局動盪及朝天宮有聖父母殿。不過黃美英文中也指出《鎮瀾宮志》在1987年又更改說詞,將進香歷史推移至「日據後期及大陸淪陷」,但「聖父母殿」的說法依舊不變。
文化部版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將進香行程演變簡化成三部曲:一、清代往湄洲,屬非常態性活動,但文獻記載並不多。二、日治初期至1987年前往北港,早先只有三、四十人。三、1988年前往新港。
*********************************************************************
「有一分證據,講一分話。」口耳相傳的「傳說」及「據說」,雖有參考價值,但應有所保留。特別是宮廟交相競逐及利害衝突之後的說法,可信度也隨立場不同而令人質疑。基本上,還是早期文獻記錄較為可靠;而當「文獻」與「傳說」互相矛盾時,「信史」效力絕對高於「傳聞」。
《奉天宮志》以卓李來春的說法,推論在1928年以前,大甲是往新港進香;但黃美英幾年的親身訪談,卻未曾聽聞到過新港。究竟誰對誰錯?其實只要拿出1928年以前的文獻資料來證明當年前往何處,答案立見分曉。
1925年(大正14年)4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第4頁,有一則報導:
〈大甲準備賽會〉
大甲街鎮蘭宮北港聖母。十三日往北港進香。鑾駕歸來日。帽子團。巧聖團。大甲驛團。敢商團。雜貨團。吳服團。福州團。金銀綑工團。熱心鼓舞。有藝閣獅陣。音樂隊。南管北管車鼓其外不計其數。各團用各色旗樣。燦耀奪目。自大甲以來未有此也。又舊曆二十三天妃誕。各團依例欲搶頭二三香。正行準備。頭香帽子團。二香巧聖團。三香大甲驛員及運送人結團。屆時定有一番盛況也。(鎮瀾宮被誤植成鎮「蘭」宮)
《臺灣日日新報》從1925年起至1937年4月廢除漢文版,13年共有13則關於大甲媽祖北港進香的報導,而根據內容當時陣仗也絕非只有三、四十人而已。
1894年甲午戰爭、1895年乙未割台,若大甲是在甲午或乙未年無法赴湄洲之後才開始前往北港,那1970、80年代的「百年」傳說應該有誤,因為真正滿百是在1994或1995年。若是超過百年,肯定是在甲午戰爭之前,到底真相為何?沒有文獻紀錄,誰也不敢下定論。(除非像新港李安邦及林德政等人)
還好網路時代高人輩出,幾年前有人在《淡新檔案》電子資料庫(淡新檔案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搜羅到極為珍貴的一則1887年(清光緒13年)的資料,可視為大甲媽祖進香史實的新事證(原檔及全文詳見附圖)。
從文中「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往還不絕,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幾句可得知:大甲往北港似已成例,否則不會說「較前加倍」,而「往還不絕」及「無不擁擠滿屋」則說明人數眾多。
由這項台灣媽祖研究的新證據,可推翻先前一堆傳聞及說詞,而得到幾項結論:
一、早在清代大甲已往北港進香,1970年代的「百年傳說」可藉此得到證實。
二、既然清代曾赴北港進香,「無法到湄洲而轉向北港」的理由已不具說服力。
三、日人據台兩岸阻絕的說法,早該休矣!事實上,當時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仍有往來,真正阻絕是在1949年之後。
四、進香人數由少增多是理所必然,但大甲或新港不該以「去北港化」為由,隨意「縮編」日治時期往北港的進香人數。
五、「謁祖進香」是因朝天宮有聖父母殿,絕對說不通,因歷年儀式不見大甲香客在聖父母殿前舉行任何儀式。而大甲人來北港「拜祖」絕非祭拜媽祖的「祖先」,甚至是媽「祖」(真正開基媽祖不是在鎮瀾宮內嗎?)應與當年往北港進香的正副爐媽有關,可能其中之一分靈自北港朝天宮。
總之,大甲在鎮瀾宮勢力逐漸坐大後(1974年前由爐主、頭家主辦進香事宜,1974-77改由管理委員會,1978年廟方成立財團法人),即不斷以各種說法來擺脫傳統觀念中「進香是下對上」的關係,於是先後衍生出:時局動亂、兩岸阻絕、無法赴湄洲祖廟、拜謁聖父母……甚至還有「牛墟交易」等傳說。如今「證據會說話」,但「以訛傳訛」的口述資料已深植人心,早被無數學者專家引用,甚至載入宮廟志書。真正史實已遭「塗脂抹粉」,變成一位「面目模糊」的小姑娘了!
Pingback: 大甲媽北港進香始自光緒?如何解讀淡新檔案許其棻稟文? – 民俗亂彈
對許其棻稟文的解讀有誤,會導致錯誤的理解,請參照本文說明:
http://think.folklore.tw/posts/2322
首先,大甲巡檢司舊址傳說就在鎮瀾宮對面,這篇稟前因是巡檢許其棻被新竹縣知縣要求查看縣屬監獄、羈所的木床,有無遵照活板方式製作,以便隨時抽洗;但因為「聖母聖誕將屆,且近日天氣晴明,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往返不絕,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誠恐有不肖匪徒假扮香客,乘機竊劫,不可不防,故晝夜加意巡守。」所以原本「即日束裝馳赴憲轅遵札查看」的規劃取消,特別向知縣方祖蔭賜示如何申覆。
誤讀文獻的人,喜歡說這是「從文中看出清光緒13年,大甲媽赴北港進香盛況,『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又『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可見光緒十三年之前既有大甲媽赴北港進香的慣例」,事實上,這是斷章取義,這篇稟根本沒有提到大甲媽祖要下北港進香。
回到歷史現場,這是光緒13年許其棻無法去縣屬監獄的解釋稟文,許其棻向知縣解釋是「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往返不絕」。不過判讀這篇稟文的關鍵,根本不是北港進香四個字,反而是後面一句:「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誠恐有不肖匪徒假扮香客,乘機竊劫,不可不防,故晝夜加意巡守。」這代表許其棻當時人還在大甲巡檢司,他得要克盡巡檢職責,巡守大甲,所以無法接受臨時出差,離開大甲,才會寫這篇稟文向知縣申覆。
那麼是什麼樣的情況讓許其棻無法離開大甲巡檢司?原因很簡單,就是「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往返不絕,晚間歇寓無不擁擠滿屋,誠恐有不肖匪徒假扮香客,乘機竊劫」。這是指光緒13年的時候,赴北港進香的旅客來到大甲街人數變多,這些旅客「往返不絕」,去北港或從北港返程經過大甲的人都非常多,並且因為他們「歇寓」於大甲,負責巡守工作的許其棻怕這些往來絡繹不絕的進香客有不肖匪徒假扮,所以才留守大甲當地,無法應付知縣之要求。
這樣一篇文獻,根本與大甲媽祖去北港進香完全沒有關係,文獻裡面清楚地寫到「往返不絕」,如果是大甲媽祖要去北港進香,不應該是來來去去、「往返不絕」吧?更何況字裡行間都沒有提到大甲街上的居民要去北港進香,如果這篇稟說「歇寓」的地點是北港,那麼,負責巡檢工作的許其棻,已經沒有應知縣之命去新竹縣監獄,能不清楚說明狀況,就擅自離開大甲,跟去北港進香、並且在北港歇寓巡狩嗎?顯然,這篇稟講的地點就是在大甲,值得追問是,要出去進香的大甲人,還有需要「歇寓」才出門嗎?大甲人要去北港進香之前,要先客居旅館或別人家中嗎?還是大甲媽祖在光緒年間就有全臺民眾跑去參與了呢?顯然,這則文獻根本就不是在講大甲媽祖南下進香,無法證明清代就有大甲進香團,甚至說大甲媽往北港進香早在清代就成為慣例。
不過,這篇稟倒是可以證明北港進香在清代的盛大規模,以及長時間的進香期現象,由此篇文獻可以觀察到臺灣北部進香團經由大甲暫時休息,再前往北港進香的盛況。我們大可重新閱讀一遍
[赴北港進香者較前加倍,往還不絕]
往還不絕,怎麼解釋,難到大家去進香是分批去的,有的先去,有的以經回來
還是大家其實不是跟大甲媽祖去進香的,而是單純各自去進香?
Pingback: 彰化搶轎古今談(一)│大甲媽會興是彰化人炒起來的! – 民俗亂彈
大甲香客到北港進香是事實,當時鎮瀾宮媽祖有沒有一同繞境?
個人認為有,如果沒有神尊的隨行,不易凝聚信徒聚集!
Pingback: 30年路線大不同 大甲媽遶境掀紛爭 – Apple News
Pingback: 北埔古蹟 「姜阿新洋樓」開工整修 | cary01-news
Pingback: 北埔古蹟 「姜阿新洋樓」開工整修 | Battacact News
Pingback: 彰化搶轎古今談(二)│南瑤宮頹勢,是搶轎文化的內在動機 – 民俗亂彈
Pingback: 節日文化都是複合傳承:你會分辨清明、寒食與上巳嗎? – 民俗亂彈
光緒十年苗栗設縣
從淡水廳獨立出來
當時的苗栗縣範圍在大甲溪以北中港溪以南(竹南)
為何不是透過苗栗縣呢?
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