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民俗想看覓|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臺灣年俗

 

過年了,你還在用中國習俗解釋臺灣年俗嗎?你知道臺灣過年有哪些象徵吉祥的飲食習俗嗎?除了民俗亂彈之前分享「過年的由來」,也讓我們一起來看民俗學者林茂賢教授如何詮釋臺灣年俗吧!

文 / 林茂賢

每一個民族都有特殊的風土民情,形成獨特人文特色。西洋人多將流星當做幸運之星來許願,臺灣人則稱流星為「落屎星」認為看到會倒楣,西洋人認為「13」不吉利,臺灣人卻以「13」為大吉,「4」才是不吉利。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族群裡,會有不同的解釋或想法,由此形成各種相異的民俗文化。不同區域、不同生活環境,當然也會發展出不同的習俗。

農曆新年將至,各大小報章、視聽媒體都會應景地報導臺灣過年習俗,長期以來,許多媒體、書籍所描述的年俗內容,卻都是以北京年俗來解釋臺灣年俗,於是就出現臘八粥、送灶王爺、迎財神之類的民俗說法,其實在臺灣根本沒有這些習俗,而媒體仍然視若無睹、人云亦云地加以報導,真是「豬母牽對牛墟去」。以北京來解釋台灣年俗,就會將年糕(甜粿)看作「年年高昇」;吃魚就成了「年年有餘」,反而在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長年菜」、「飯春花」、「筅黗」、「挽面」、「拜地基主」、「行春」等習俗,就從未被提及,這種指鹿為馬、不明就裡的態度,令人無法理解。

臺灣年俗以飯春花象徵「年年有餘」(圖:楊玉君)

關於年的起源,臺灣民間傳說是與臺灣沈島的故事有關,於是民眾無助的為即將沈島準備「後事」,12月24日就將家中諸神送回天庭,除夕當天傍晚與家人團聚圍爐,共度最後的晚餐,之後家長將錢財分給家人,成了壓歲錢的來源。然後全家相聚話別,此為守歲習俗。到了正月初一,臺灣安然無事,民眾興高采烈地出來行春、互道恭喜,為感謝上蒼保佑,於是初一早上民眾就吃素以示虔誠,到了初二,女兒、女婿也返娘家探望父母是否無恙,到了初四,大家肯定臺灣已經脫離沈島危機,於是將神祇迎回家中供奉。初五民眾就恢復正常作息繼續工作,這是臺灣年的起源說,反映人們豐富的想像力。

臺灣年俗在12月24日送神,送神是指將家中所供奉所有神明全部送回天庭,常有人謂是「送灶王爺」,其實不然;送神時,要焚燒「雲馬」、「甲馬」作為交通工具,此外,送神之後要「筅黗」(大掃除),清洗神像、祖先牌位、香爐、神龕等,並整理家裡,俗語謂「大拼厝才會富」。農曆12月25日則是婦女「挽面」的日子,修整儀容準備過年,謂之「廿四送神廿五挽面」。同時,25日也是天神下降日,傳為玉帝派天神下凡探察民間善惡,因此當天禁止婦女在外面曝晒內衣褲以免冒犯神威。這些習俗根本與北京年俗不同。

過年團圓聚餐是年俗儀式中的重點(圖:洪瑩發)

 

臺灣習俗過年要拜地基主,傍晚要祭祖,年夜飯稱為圍爐。圍爐時一定要吃「長年菜」期望長壽。長年菜一般是指芥菜,南部地區則多是以帶根的菠菜做成。臺灣過年應景食物代表的涵意與中國當然也有極大的不同,許多媒體報導的吉祥象徵,是以北京話押韻,但臺語未必能押韻,自然也就不是臺灣的習俗。比如年糕臺語稱「甜粿」,是意蘊著「甜甜好過年」,並非中國所指的「年年高昇」;臺灣年年高昇是以「糕」為代表,因「糕」與「高」諧音,才成為高昇之吉祥象徵。其它台灣年俗飲食的吉祥象徵,也有如「吃土豆會吃老老」、「吃豆干會作官」、「吃甜甜大賺錢」、「吃棗年年好」,吃菜頭表示好采頭、發粿表示發財等。

中國習俗以過年吃魚表示「年年有餘」,在臺灣傳統年俗裡,圍爐也吃魚,但沒有任何涵意,多是因為祭祀用食品「三牲」有魚肉,故食之。祈求「有餘慶」的吉祥象徵,在臺灣有多個脈絡,臺語的「有餘」唸作「有剩」,音同「有春」,故臺灣民間習俗是以在白飯上插紙糊「春仔花」來代表米飯有剩餘,其次,新年時「吹春」、出外「行春」等等,都才是臺灣版的「年年有餘」之意。

過年食用發粿以象徵發財。(圖:温宗翰)

 

臺灣年俗初一早上吃素,因為「初一早吃齋,恰贏吃一年菜」,而且不可吃稀飯,以免外出會被雨淋濕。初一早上出行要選擇吉利時辰方位才會好運,初一禁止白天睡覺,據說男人白天睡覺田埂會崩潰,女人睡覺廚房將倒塌。過年期間婦女不能動刀剪針線、不能掃地,也不能煎粿,否則會因為煎「赤」(乾焦之意)而與「散赤」(貧窮)有諧音而有觸楣頭之憾,這些禁忌也都與中國略有不同。

此外,「老鼠娶親」的故事普遍流傳華人社會,但娶親日期各地說法不同,北京老鼠是「十七十八耗子成家」,其它地區也有初十、十一娶親之說,臺灣老鼠則在初三娶親,民眾還必需放置食物為老鼠賀喜。一般臺灣店家在正月初四開業,初四晚上則有「接神」習俗,但並非只迎接財神,而是迎回家中所供奉的所有神祇。會在晚上,乃是因為民間認為「送神早、濟神晚」,且據說送神時常會颳風,接神則常下雨,故言:「送神風,接神雨」。臺灣年俗最終在初五告一段落,因此有「初五隔開,初六挹肥」之說。

所謂民俗是民眾普遍遵守施行才構成民俗,不同地區會發展不同的生活習俗,民俗並無是非對錯、優劣高低,因其各有風格各具特色,但是臺灣年俗受到族群文化互動、在地生活環境的諸多影響,與中國並不相同,年節食俗所代表的涵意,因語言、環境的不同解釋當然也都不同,實在不應再以中國文化來解釋臺灣年俗,以免誤導後代以為臺灣風俗就等於中國風俗。

象徵步步高昇之「糕仔」(圖:温宗翰)

 

附註:本文獲林茂賢教授同意,修改自林茂賢,<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臺灣年俗>《台灣民俗記事》(台北市:萬卷樓,1999年)|文字編輯:温宗翰

【好文推薦】

過年放假,神明也宣布停止上班上課

民俗學看福祿猴|為什麼是葫蘆與猴?

過年的由來│追溯一段臺灣人神相挺的古老故事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

17 comments

  • Pingback: 冬至:普天同慶的光明節 – 民俗亂彈

  • 我爺爺是廣東人,奶奶說安徽人,外公是湖北人,外婆是湖南人,我在台灣出生長大,請問我該遵循什麼習俗呢?;我現在外商公司上班,我也是不懂為什麼要被台灣習俗強暴,開工要拜拜,業務還要請自己的假跟主管和前輩去拜我完全不相信的土地公,我該怎麼辦好?感覺好差

  • 林茂賢

    不必困擾,民俗沒有標準版,所謂「入境隨俗」,無論身在何處,遵循當地的風俗就對了

  • www

    話說誰是華人?

  • 這篇根本就是令人無言……台灣算是「南方」當然跟屬於「北方」的北京習俗不同。北方過年吃餃子,沒有年糕這種東西,會講到年糕又不吃餃子,估計就是南方人無誤。就連冬至,也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端午也是北方甜粽,南方鹹粽。清明也只有南方福建某幾縣會吃春捲。想追台灣這些習俗請往廣東、福建、江西追一下。北京不是代表全中國,就像台北也不能代表台灣。當然南北方裡各省又有習俗的差異。

    在中國生活的日子裏,我最渴望的就是找出屬於台灣自己的習俗,所以當我知道某習俗其實是從中國某省來的時候,我總是很失望。

  • 烤洋蔥

    很簡單啊,跟我一樣過自己的年就好,不信的本來就不用拜,應該不會有人押著你去拜吧?
    話說我沒在過台灣新年,因為我習慣過西曆新年,台灣的新年對我來說只是一段吵鬧的時期而已。

  • 講得好,話說臺語是什麼定義?河洛人多所以河洛人的話就是臺語?客家人活該人少被邊緣化。

  • Danny kuo

    相當認同林教授的論述!
    民俗文化的認同,原本就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台灣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民族的社會,從原住民、先來後到的漢人、到新住民,大家相互尊重、共存共榮~
    沒有人逼著你接受不同的民俗文化,但入境隨俗,若大家都能抱持著尊重、理解、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的民俗文化,就不會產生不良、不愉快的心態。反而更能從中獲得更大的生活樂趣。

  • ace

    這篇文章所提過的台灣習俗,我家還有我身邊的家族都沒這觀念,
    老實說,真的要分成這樣,你就不要農曆一月一日過這個習俗就好,
    書讀太多讀到傻了?

  • 台奸民進黨的日本狗必須死

    不愧是台奸民進黨犬養的台奸綠黴
    連這種事都可以挑撥
    大陸每州每省也不一樣~真真可笑的台奸民進黨的日本走狗~可笑之極

  • Pingback: 專屬台灣的過年習俗 – 五風堂

www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