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民俗會議專輯】吉祥.技藝.美感──台灣線香包裝的前世今生

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線香的包裝具有傳統藝術之美

線香是許多台灣民眾所熟悉的物品。清康熙年間台灣始有本土製香紀錄,經歷百年的發展,各地陸續出現許多從事專業化香品生產的香舖。香的使用深入生活各層面,其中又以儀禮祭祀的使用為最,人手一炷線香,香煙裊裊傳遞的是台灣人誠心的祈願與祝福。

香舖販售的香製品種類多樣,又以線香為大宗。線香是以竹支為骨架,竹支沾黏香料等物質而成,尺寸有尺二、尺三、尺六之分,尺六屬於長香,尺三與尺二屬於短香。

由於線香要陳列於貨櫃展示,使包裝顯得重要,在市面諸多商品中也形塑出獨特風格。完整的線香包裝由包裝容器與標貼組成,早期香舖以紙為包材,外觀版印或黏上標貼,但隨著1950年代台灣發展塑膠產業,今日除了部分香舖仍堅持使用紙材外,多數香舖已改用塑膠包裝袋。

線香以「包」為零售單位,主要分為一斤裝、半斤裝、散裝,因應長短香的區別使得線香包裝有兩種尺寸,包裝形式分為卷紙、紙袋、紙盒等。卷紙是用一張四方形或長方形的色紙,通常是紅色、桃紅色或紫色,以摺紙的方式捲包線香,之後再於包裝上黏貼標貼。紙盒是以厚紙製成,有天地盒與底盒之分。昭和年間引進Cellophane(翻譯為賽璐玢,今日俗稱玻璃紙),是一種用纖維素製成的薄膜,今日中北部香舖仍會使用賽璐玢包覆於線香外,具有防潮的作用。

線香的卷紙包裝

包裝上的商標圖文,是識別線香的重點

清代台灣的線香包裝型式作法承襲自原鄉中國,日治時期伴隨著商業美術設計、印刷技術的普及,黏貼於包裝上的標貼日益精美,版面構圖有了更多的設計表現,更強調視覺印象與廣告效益。仔細檢視香舖使用的標貼,標貼俗稱為「標仔」或「標頭」,內容主要由店號、商標、品名、聯絡方式所組成,其中所謂的「商標」指的是商標圖紋,意謂著「店號」與「商標」是兩種不同的觀念。一張清道光28年(1848)的狀紙這樣寫:

緣治原籍泉州府晉江縣人氏,曾祖扶容公,自康熙年間渡台,即置家室,在郡禾寮港街開張曾振明香舖,配置靈方上料,是以遐邇馳名。歷傳至治,經百餘年。邇來,有一種不肖奸徒,巧倣本舖標號,……標號可假,何圖書不可假;香料可偽,何器物而不偽。……

這場台灣歷史上轟動的侵權官司,就顯示出清代商業社會所稱的「標號」是分別指商標圖紋與店號。

另外一提的是,清代的香鋪有多麼重視商標圖紋?或許可從《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描繪諸多商店中,只有香舖有商標圖紋可以看出。商標圖紋是標貼主要的視覺表現,在商業行為上能表現出具體的視覺印像,具有消費者識別的功能,使顧客易於區別香舖與辨識產品,也強化了消費者對於商鋪與商品的認同感。詩人菊隱:「烏沉線香重前期,酒後茶餘一炷燒,認取招牌施錦玉,買來十束有商標。」證明消費者於購買香品時會注意店號與商標圖紋。

創立於清光緒九年(1883)斗南曾濟美香舖的展售櫃

線香標貼的傳統常民美學

標貼版面的編排是將文字、圖案、色彩進行有效的統合,使標貼具有品牌識別、產品區別、訊息傳達,以及視覺美化、提升商品形象與價值的功用,達到宣傳行銷目的,其設計需掌握商品特徵並予以視覺化表現。

早期的線香標貼具有濃厚的傳統藝術風格,版面採用各類民間熟悉的傳統視覺符號,構圖使用神靈圖像、祭祀器物、吉祥圖案等裝飾圖紋,並運用高彩度色彩、書法字詮釋線香的商品特徵,藉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標貼的版面設計具有多元、豐富的風格展現,歸納其特色,多數標貼版面於下方繪畫香爐,香爐中的爐煙上升繚繞形成圖框,圖框中書寫線香品名,香煙圖框與品名文字向消費者傳達所焚燒的是哪款線香的意象。

品名圖框之上的商標圖紋,多數香舖採用神靈圖像,傳達出焚香祭祀神靈的視覺語彙,或是使用各式吉祥象徵語彙之傳統圖紋,而這意象也正是人們使用線香祈求吉祥的目的。

線香的製造工序是台灣傳統百工百藝的一項,其包裝更是民間藝術的展現。黏貼於包裝外的標貼,版面編排依循著古老常規與傳統進行構圖,內容題材表現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塑造出祭祀使用、喜慶歡愉的氛圍,具體詮釋線香的商品特徵,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意象,充分表現出民間藝術的特色,也展現出傳統包裝設計與藝術之美,這正是台灣常民生活的美學。

(本文摘引自〈傳統線香包裝的歷史脈絡與型式作法〉,原文預將發表於「物質民俗與產業:當代民俗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2017/5/20-21@靜宜大學),如有學術引用需求請見出版全文。)

(本文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