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文/蔡承甫(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在我們這個世代,從幼稚園開始每到端午節,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到愛國詩人屈原直諫遭貶、最後滿腹抑鬱跳入汨羅江自盡,當時的人感念他的精忠,將粽子投入江底,希望魚龍水族不要啃食他的屍體……最後他甚至成為了水神,掌管水域等等故事。在我們的教育裡,這樣的說法,似乎標準化了端午節,而這個節日跟粽子與屈原也永遠分不開。
民俗亂彈端午系列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臺灣五月節水陸行事
|道教逐瘟與端午競渡的斂毒習俗
|五日節的藥草和香包
|五虎崗上迎神靖氛:淡水大拜拜
但是在台灣,老一輩人對端午節的想像裡,其實是沒有屈原的。包粽子也無關乎這位偉大情操的詩人,而是與唐朝的一場「黃巢造反」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個故事聽自我的外婆。據她口述,這個故事又來自她的長輩以及看野台戲經驗。後來我也聽過幾個長輩口述,也許屈原與汨羅江真的太遙遠,遙遠到不曾存在於他們的腦海中。要說這個故事,就要從「目連救母」說起。
▋目連、黃巢、大屠殺
相傳目連的母親本來非常信仰佛教,一生持齋念佛。有一天她忽然生了一場大病,目連的舅舅聽說狗肉可以治療,於是哄騙目連的母親喝下這碗狗肉湯。結果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就死掉了。因為她吃了葷,而且還是吃了有著重罪的狗肉,因此死後就被關在地獄受苦。
目連很早就出家修行,且功力高深。一天他用神通看見自己的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來到地府要救母親。但是地獄城門嚴峻,哪裡能那麼容易攻破?這時候閻羅王告訴目連,只要能跟西天佛祖借到金錫杖,就能打開地獄門,救出他的母親。目連費了千辛萬苦終於借回錫杖,來到鬼門關前猛力一震,高大的城門瞬間崩毀,他很快救出自己的母親,但城內的所有罪魂也通通都跑出來了。
閻羅王告訴目連,他必須為這件事情負責,因此要他投胎到人間做一個叫「黃巢」的人,並囑咐他要殺滿不小心放出去的鬼,讓他們都重回地府才可以。他將殺的第一個人,是一個老和尚。
因為這樣的緣故,目連投胎做人間的黃巢,從小就孤苦無依,過著流浪的生活,一直遇到一個老和尚好心收留,才讓他的生活漸得安頓。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到人間殺人的任務。到了成年,他告訴老和尚自己的身世,並且對老和尚說:「我要到人間造反殺人,而且第一個要殺的就是你。但是你對我很好,你跑去躲起來,我不殺你。」那天早上,黃巢拿了他的劍,準備大開殺戒,往樹林中的一棵大樹一砍,不料樹幹流出鮮血,原來老和尚躲在這棵大樹的樹洞中。至此黃巢知道天命難為,於是大肆殺閥。
一年5月,黃巢大軍來到一個村口,看見一位婦人手上牽著一個小孩,肩上也背著一個。手上牽的年齡比較小,背上的卻是年齡比較大的。黃巢非常疑惑,婦人告訴黃巢:「連年戰亂,我的兄嫂皆被流寇殺害,留下年幼小孩。肩上的是我兄嫂的,手牽的是我自己的。他們都死了,我一定要保護好他們的小孩。我自己的孩子要是遭受不幸,還可以再生。」黃巢聽了大為感動,便告訴這名婦人自己的身份,說明天即將要屠殺他們的村莊,要她摘榕樹葉插於門上,明天便不殺他們一家。
婦人回到家依照黃巢指示在門上插榕枝,鄰居看到後問起因由,婦人也如實以告,結果全村都如法炮製。這下,黃巢無法判定哪戶家人是那個婦人,最後全村都逃過被屠殺的命運。黃巢大軍離開後,全村歡天喜地,就綁粽子慶祝。而插青與綁粽子的傳統就這樣流傳下來。
▋屈原想像,其實是不同於本土風俗的建構
後來,我聽過幾個老人講述這個故事,雖然細節有些許差異,但架構卻是一樣的。關於屈原,他們一無所知,但對於逃避黃巢的戰亂卻是津津樂道。
延伸閱讀:別再救屈原——官方民族主義的龍舟還要賽多久?
這個故事裡,目連救母不僅只與7月的蘭盆盛會有關,貫穿前世今生的事件,使黃巢造反所帶來的屠殺成為一種彌補過錯的措施。「插青」於門上作為一種逃生記號,綁粽子則是為了慶祝死裡逃生。這樣的端午傳說沒有屈原,沒有汨羅江,沒有祭奠愛國詩人的偉大情懷,災後重生的喜悅,才是這個故事的核心價值。我想,祭奠偉大的愛國詩人真的太遙遠,逃離現世的災難,也許更符合庶民的期待。
我們的教育一再提到屈原的重要。最後,他的那偉大的愛國情操早就掩蓋過端午節的意義。先秦一個抑鬱難伸文人的自盡,真的與我們過的節日有那麼大的關聯嗎?還是教育使我們不知不覺的遺忘了本來先民對端午節的想像?兩個世代,卻有對端午節完全不同的認識。當端午節吃粽子時,除了千篇一律的遙想偉大的屈原外,是否應該了解一下,台灣民間故事中沒有屈原的端午節。
所以後來目蓮怎麼了
怎麼覺得黃巢是好人
聽起來是一個邏輯不通的故事
不過也不用談到屈原,日本韓國越南 ê 五月節就沒有屈原這個東西
知道插青躲過一劫的故事,但不是與五月節、食粽子連結。
天命難為,為是違之誤?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俗,你聽到的是一個,別人聽到的也是一個,各自為之吧
天底下最大笑話,問一下碩士生是可以靠會賄賂的嗎?
黃巢 目連 屈原都他媽的是「中國」的東西,所以你想證明三小?證明沒有屈原,我們也可以記念其他中國傳說啊?
這種智商,唉!
你奶奶不知道屈原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日本人的強姦之下很多節日是「被取消」的。(去問下妳奶奶有沒有被日本人「臨幸」過喔~說不定有呢!)
在這種「被取消」的統治下,很多東西老人都不知道,但是還會有一小部分的傳說因為本身與日本佛教合流而流傳下來,這就是其中的一個。
謝謝你讓我看到端午最智障的笑話,無論是你的程度還是你得智商。
有人崩潰了嗎?這位作者本來就不是在講反中反華,而是在講民俗
誰崩潰阿 看看他文末的說明跟內容吧 拜託 去中國化就說一聲 是說用另一個中國傳說來去中國化 不會太好笑了嗎? 日本狗
+1,黃巢跟台灣沒關聯,插青跟粽子兩碼子事
目蓮不是中國人
目蓮因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得以成佛,因佛教經典中,只有南無妙法蓮華經,說出女人,惡人,所有眾生皆能即生成佛。
連言談基本禮貌都不知道的人
怎麼談出真正史實
何況這原本就是民間野史。
唉!
可憐!
問候你爸媽。
你講的是日蓮,不是目蓮。
Maco Liao你講的是日蓮,不是目蓮。
習俗不會只由單一故事轉變而來(唉)作者提佛教緣由讓人長知識,但結論不應暗含去中國化的型態,而應更開放地接受或考察習俗裡的單一來源。這樣的結論更能讓我接受。
立刻有人寫文章打臉這篇蝦論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99%B3%E5%B3%BB%E8%AA%8C/%E5%8E%BB%E4%B8%AD%E5%9C%8B%E5%8C%96%E7%9A%84%E9%AC%BC%E6%B0%91%E4%BF%97%E7%A0%94%E7%A9%B6%E5%A4%AA%E5%A4%9A%E4%BA%86%E8%AA%AA%E8%AA%AA%E5%8F%B0%E7%81%A3%E7%9A%84%E7%AB%AF%E5%8D%88%E8%88%87%E5%B1%88%E5%8E%9F/1568075709900264/?comment_id=1420933727964215&reply_comment_id=1420936271297294¬if_t=feed_comment¬if_id=1496037380791469
坦白說,這篇所謂的打臉文,連基本研究都沒有,我是不覺得有達到打臉的效果啦!如果只是意識形態的自得其樂,那我也沒辦法。首先,傳說傳播取向的研究,必須區分傳播者身份的差異,1908年那篇報導並不是一則傳說討論,而是前段寫了屈原的故事來詮釋端午節來源,後段寫了彰化與鹿港的習俗。
正常文獻判讀能力,不會隨意地把這兩件事情混合,因為我們都知道文獻當中的段落與詞句脈絡,必須要清楚理解與掌握,不能隨便倒句詮釋。新聞報導在前段使用屈原來詮釋端午來源,是漢以後就有的情況,不過大多來自古典文獻記載,會這麼做的只有文人,文人系統的知識宣傳,有時候是希望言之有物,或是引經據典,與庶民經驗的傳播迥然有異,這是民俗研究的基本常識。蔡承甫原文,討論的是庶民傳播系統,想要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也要看清楚自己手上拿的是不是鹹魚呀!
更何況基本常識是孤證不立,建議他文獻要多讀一點,才來討論,還有田野調查可能也要跑一下,比如他下面舉的案例,如果真的有做田野,就不會笨笨的拿來當作不是黨國體制的例證了!
首先,洲仔尾屈原宮確實是黨國體制帶來的影響,原本屈原宮並不是叫做屈原宮,主神也不是屈原,而是水仙尊王祭祀,當時在士林的競渡,從來不強調屈原信仰,相關資料都可以查閱民俗台灣與戰後的資料,一直到國民黨政權進入接辦官方競渡以後,水仙宮才改為屈原宮。
至於他提到彰化有所謂的屈家後代更為可笑,正確地點其實不是鹿港,而是在彰化寶部里。最好笑的是,彰化這個屈原祭祀根本就不是屈原的後代,也沒有屈原的廟,他們當地屈姓的民眾,是因為跟地方廟宇去進香,發現有水仙尊王姓屈,所以就請了分靈來祭祀,相關的討論,我過去寫的論文都有處理,我也確實去採訪過這個地方。
至於1964年婁子匡看的是不是黨國威權設計,當然就是,我的論文有寫過以外,上面隨文有附上一篇「別再救屈原」裡面也有談到,1964年的競渡是官方辦的競渡不是民間的競渡,如果閱讀能力太差,沒有辦法看論文,建議可以先看上面那篇短文。
不要在自得其樂了,民俗研究不是靠中國意識來豢養的,而是必須跟土地緊密相依。
Pingback: 鎮邪天師、執劍福來:鍾馗符畫與端午節 – 民俗亂彈
曲學阿世的歪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4%BB%99%E5%B0%8A%E7%8E%8B
滿有意思的,的確,以我在中國所聽聞,即使在現代湖北,也就是古代楚國領土之一,也有地區端午時節是不包也不吃粽子的。
民俗是人為創造物,因時因地有差異很正常,確實不宜一概而論,認為節日只能有一種樣貌。
😀😁😃😄😆😉
☺😊😀😁😃😄😅😆😂
錯了吧!目連是中元節吧!端午節是吳越國傳統(現在變成認知是中國傳統),是古吳越族的祭祀驅惡的習俗!我認為原與伍子胥相關(在楚國,吳國有貢獻)的!但後來的洗腦政策變成了屈原(楚國人,事實也不是中原的漢人) (伍子胥跑了2國,不好洗腦百姓愛國),,,,但是這些傳統習俗都不是中(原)國的,以前也沒中國這個國家或代表~所以這些愛說是中國的 ,不是台灣人的文化是錯的,台灣人反而是閩越地區的子孫,是我們傳統文化,且最憲法早稱代表中國的是中華民國,不是你們所謂中國專有!!多念些對的歷史吧!
覺得很有可能,畢竟閩南文化就是唐朝河洛文化。
Pingback: 五日節後的神聖婚禮 Sital Sasthi | 故事之海
胡說八道…..還有殺人來贖罪的…..政大就這水準??? 宗教所白念了,不懂宗教!
Pingback: The Influence of the Buddhist Saint Mulian on Sun Wukong | Journey to the West Research
Pingback: The Origin of Sun Wukong’s Cloud Somersault | Journey to the West Research
Pingback: 我不放五一長假, 也不放十一長假, 更不放1111光棍節, 所以我不是中國人, 中國人李艷秋趕快移居中國就不用繼續崩潰了… | 都蘭小棧
Pingback: The Monkey King’s Magic Staff: A Complete Guide | Journey to the West Research
Pingback: The Buddhist Monkey King | Journey to the West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