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仔神》看臺灣現存神社的文化意涵

文/游牧笛(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生、業餘神社愛好者)

初見傳名《鬼仔神》,心想這是與不久前「妖怪風潮」相仿的作品嗎?然而,細細品味才能得知箇中奧妙,這不只是一份「文創產品」,更是一本對於鄉土文化和社會現象有著細膩觀察的人,才能勝任作者的作品。

光是鬼仔神這一角色,作者已然跨越了佛教、道教、民間信仰,以及日本神道教的範疇。其中臺灣人對神道教的認識可能最為淺薄,作為皇民化運動「具體表徵」的神道教神社,也在戰後幾乎破壞殆盡。儘管皇民化運動早就透過歷史課本深植腦海中,但未曾經歷過此一時代的我們,並無法想像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層面之廣。

編按:知名靈異小說家飲馬人,推出鬼島故事集第三本力作《鬼仔神》,以神社、錢仙、乩童等信仰背景為主題,交織出精彩的神鬼故事。故事內容講述三位同學利用升國中暑假,在小學校園玩「錢仙」引來在學校駐靈的日本神祇。原來這學校在戰前是日本神社,戰後日本人走了,這尊神卻沒有跟著走,因而衍生出一連串風波。主角李淳一被外靈附身後,受濟公出手轎指示,出外尋找濟公乩身的傳人才能化解危機。本篇為原著小說中之推薦序文之一,臺灣過去有非常多神社,這些消失在眼前的神社,當真就永遠消失了嗎?
*《鬼仔神》訂購:博客來金石堂讀冊生活

神社作為神道教的載體,其空間本身具有「神聖性」,但神社的神聖空間營造卻與一般道教宮廟不同。臺灣總督府規定神社必須遠離市區,此外無論在平地或山上,應選擇清靜地且廣植常綠闊葉喬木,使之可成森嚴之社境。由於上述的規定,令神社多出現在聚落或市街的邊緣。戰後日本離臺,所謂的「森嚴社境」,也就逐漸成為昏暗且雜草叢生的「窳陋之地」,或者被規劃為學校等需要大面積土地的公共機關所在地。曾是神社的學校,例如中大壢中、瑞芳高工、蘇澳國中、竹東高中、鹿港國中、古坑國中、僑善國小……族繁不及備載。

地理實體空間的變革,同時也會影響附近居民的意識與傳言。因其位於聚落偏遠位置,相當於漢人傳統的墳墓區位。故坊間即有傳言,寺廟是供奉神明之處,神社則是供奉靈骨之處,把神社當成陰廟。更有傳言神社附近會有狐狸精出沒,魅惑人群。事實上,絕大多數神社祭祀的是神道教的神靈而非孤魂野鬼,狐狸則是農業與商業守護神「稻荷神」的使者。有些地方的神道教神明與佛教、道教融合,例如有些廟宇祭祀了日本天皇,有些則像是林內神社一樣,從神社變成了濟公廟,認為會持續有神靈護佑蒼生。

這些意識與傳言某種程度上活化了神社的精神,也是現代臺灣文化的展現。在中國寺廟看不到神道教的元素,在日本神社則無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強烈沾染。因此,臺灣的神社其實展現出的是獨有的文化景觀,兼有漢文化以及大和文化兩種體系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哪個體系下的宗教信仰,都隱含著「人心」所嚮的憧憬。臺灣的廟宇經常有「百貨公司」的別稱,「什麼都可以求」的特色即有如現代社會般的分工合作。同時神明也具有人性,神道教地位最高的天照大神,可以因為賭氣而躲起來,使得大地失去光明。鬼仔神有祂的心理需求,不也正好顯示了神性其實也是人性?

既然神性也是人性,那麼對於神靈的虔誠請求,同時也就是對於自己的要求。在社會心理學上或可稱為「自證預言」,即心中所想的會逐漸透過行動而達成。時時心存正念,虔誠敬畏,神靈自然也會有所回應。這也正是《鬼仔神》中主人翁阿弦所積極護持的信念不是嗎?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