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發揮學科的社會功能:兩本青年論集書序看見臺灣民俗學

編按:本文為《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一)、(二)兩冊之書序,共收錄26篇論文,為2014年「航行與定錨: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及2016年「破浪前行: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會後修訂之論文集結。「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之辦理,乃由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發起,經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豐饒文化社等單位陸續接力籌措規劃,為提供臺灣民俗研究領域青年發表論文、相互切磋之平臺,期許藉此累積臺灣民俗學發展之能量。 本書付梓,期能給予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共構未來之想像,也提供社會大眾得以認識臺灣民俗學,亦希冀藉此長期穩定辦理青年會議,從各類型研究題材與關懷中,日漸形塑累積深入嚴謹且充實豐富的學科路徑及方法,讓臺灣民俗文化價值觀,健全地在當代社會中被理解、互動與交流,乃至於促成臺灣民俗學體制化得能健全發展。


【序:第一輯】
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民俗學在臺灣一直是個妾身未明的學科,在各個學科之間,像孤兒一樣輾轉寄人籬下。由於研究者散落在各個不同學系之間,研究資源也無法集中。沒有制度上被認可的學科,研究者的研究計畫審查常常被歸屬到非專業領域的學者手中,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學生,學位口試時不容易找到專長相符的口試委員,在升學進修的選項上也很難找到適合的出路。在這充滿種種不利的因素的大環境之中,我們仍然認為,為了臺灣民俗學的學科發展,應該籌辦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來培育新一輩的民俗學者。希望即使在沒有民俗學系支持的現況下,仍有新血不絕如縷地加入我們耕耘的行列。

在國內,這是第一個以民俗研究青年學者為主題的研討會,意義非凡。即便幾乎每一年都有學術研討會以民俗作為會議主題,然而發表人多半是已在教學、研究機構任職、且小有成績的學者。對於就學中、或剛畢業的學子而言,並無一個主題相符、可以發表研究成果、與同行切磋的園地。本會議主要補足這個缺口,希望能加強民俗研究的學術風氣,也藉著此次會議的舉辦,瞭解臺灣民俗研究的強項及不足之處。以中青代民俗研究者為主體的籌備委員會,希望在鼓勵青年學者的同時,也能維護相當的學術品質。因此會後所收入本論文集的論文,均經過初審、會議現場發表評論、以及會後再次的審查,由審查人提供修改意見,投稿人修訂之後方予刊登。

首屆,在三天的會議中,我們見到了來自不同科系的年輕學子自不同的領域專長來針對各種民俗現象進行研究,一方面廣泛的參與角度令人欣喜,另一方面,論題未能有效聚焦也顯示了臺灣民俗學界缺乏方法論及學術理論的缺點。這一點,在民俗學尚未能成為體制內學科前,我輩應以之自我提醒,致力精進。同時,本會議的籌備及出版過程,均由民間團體主動集資籌辦,由於缺乏專職人員及穩定經費的支持,會議雖然順利完成,然而出版過程屢經挫折,多有延宕。可知政府單位對於民俗學及民俗教育的缺乏重視,未能適時以資源挹注支持,而使得培育民俗研究青年的這條道路,前進時腳步偶見蹣跚。

距離第一屆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已經兩年,這本論文集終於要結集出版。同時,第二屆的會議也已在徵稿中,我們樂於見到大家的積極參與,也希望與會的討論能有助於發表人知性上的成長。

民俗素養實在攸關一個社會的文明,深化的民俗素養代表了對己身歷史文化的認同,公民擁有足夠的民俗素養才能有互相尊重、和諧且充滿創意的社會。在未能達到這樣的理想之前,我們仍應努力不懈。

 

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第一輯】封面

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一)
【目錄】

主編序/楊玉君
導言/溫宗翰

▌民俗學與無形文化資產
。誰來申請傳承人?從兩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爭議看文化資產保護的問題/林敬智
。當民俗成為文化資產:論當前國家政策對民間信仰的介入與影響/溫宗翰

▌民俗學學科發展與理論
。戰後臺灣民俗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展望:邁向臺灣民俗學之路/林承緯
。技藝、認同與美國民俗學/盧佳慧

▌民俗學者與民俗學刊物
。旨趣與權力:日治晚期《民俗臺灣》的知識政治學解析/蔡昇德
。民俗再發現:戰後初期《臺灣文化》表述之文化主體性/卓佳賢
。臺灣民俗學研究典範—以劉枝萬、陳奇祿為討論對象/劉韋廷

▌民俗學與民間信仰研究
。貓鼠相告作品在民間俗曲中的地位與價值/李淑如
。澎湖七夕節俗與女性民俗文化/周舜瑾
。雲林地區白沙屯媽祖聯誼會的發展與變化/吳家銓
。探討臺灣中南地區犬崇拜及造型分析/周慈吟
。金面媽祖駕返臺北城-北臺灣媽祖文化節十年觀察/林全洲
。厲鬼變正神-論後龍赤土崎「媽靈宮」大眾媽信仰的變異/蔡承甫
。流言的興起與沉寂-豐原地區城隍雙包案研究/林纓宣

▌民俗學與信仰空間分析
。金門傳統聚落領域空間之界定:以遶境鎮營為概念/林建育
。想像的防禦-澎湖七美民宅照牆初探/林俞彣、林明美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511

讀冊生活書店: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799846.html

三民書局: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6103592

 


【序:第二輯】
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第二屆臺灣民俗學青年論壇在2016年11月5、6兩天在靜宜大學舉行,在論文集即將出版的此時,第三屆的民俗學青年論壇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回顧論壇的歷史,自2014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是我們籌備委員會對自己的承諾。因為即使是在四年後的今天,大環境對民俗學研究仍然未見長足之改善。而我們太清楚若不用心傳承這香火,則有可能在飄搖中漸次失去燃燒的動力。

以香火為喻,在另一層面的意義上也是呼應這兩年來與民俗相關的重大社會議題,亦即祭祀焚香、燒金紙被歸罪為空污源頭,並且遭到環保單位強力禁制的爭議。在社會議論紛紛的過程中,我們明顯看到民俗的立場被污名化。在政治正確的環保主張對比之下,不認同強力禁制金香的意見,不但發言的力道相對微弱,而且討論的深度也還有成長的空間。這種輿論的失衡,固然有政策、媒體、宮廟、業者之間的多方交鋒,卻也未始不能視之為民俗學界未能充份發揮本學科的社會功能之一斑。

人類文明愈益進步,所衍生的負面效應也日漸明顯。值此瞬息萬變、令人興奮卻也迷惑的時代,至盼民俗學界的青年學者也能以發揚民俗的價值為己任,使大眾能重新認知傳統智慧中與自然和諧共處、心靈有所依歸的民俗精神。是為序。

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第二輯】封面

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二)

【目錄】

主編序/楊玉君
。番界之神 ──跨祖籍與跨族群的臺灣媽祖信仰/黃美英
。臺灣泛族群民俗傳說暨儀俗信仰比較析論 ──以閩南魔神仔與阿美族“Salau”為例/林和君
。從「泛靈」到「妖怪」的靈怪對轉 ——日人對臺灣原住民的超自然存在之詮釋初探/范玉廷
。臺灣降駕型家將 ──「乩將」之探究以鼓山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為例/李佩儒
。在神名下的族群融合 ──以舊濁水溪流域七寶夫人信仰為考察/陳韋誠
。豐原城隍爺廟聖誕慶典研究/林纓宣
。北港進香的儀式意涵與靈力觀/黃偉強
。農民曆的專業化取向與現代社會的需求/雲瀞儀
。臺灣粽子店攤與飲食文化圈:市場區位、營業時間與地方風味的考察/簡明捷
。民俗、民藝與在地性:日治時期的立石鐵臣研究/吳曉恬
。臺灣布袋戲「西天問佛」故事之編演探討 ──以《西天問佛:問三不問四》、《范丹妻:一女剋九夫》為例/陳正雄
。圓桌論壇:當前社會如何面對燒香、燃金、放鞭炮?【觀察筆記】/尹基勳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8245

讀冊生活書店: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64466.html

三民書局: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045173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與投稿須知*

 
*民俗亂彈@LINE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