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畏地: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拜溪王

文/姚郁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無形文化資產組 碩士)

圖/許震唐(台西村影像工作室)、姚郁紋

河流可說是孕育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人們依循河流開始生活並因應地理環境、自然氣候,衍生出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居住知識。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位於彰化縣最南端,緊鄰著濁水溪,在夏秋兩季颱風、西北雨眾多的時節中,濁水溪經常氾濫、潰堤,當地居民便想到祭祀「溪王」。除了彰化台西村,隔壁的公館村會在農曆7月14日「拜溪邊」,雲林二崙地區居民也會在農曆7月15日「祭溪王」。

台西人祭祀溪王的起源傳說有兩個,一是1898年(光緒24年)的戊戌大水,8月6日至8日濁水溪連續三天三夜的氾濫,當時暴風雨襲擊中北部,各地災情慘重,重大的辦公場所、軍事建築物都遭受嚴重損壞。

另一起源是1920年(大正9年)一場颱風讓濁水溪位在大城鄉的出海口潰堤,洪水湧入台西村,村民生命與財產岌岌可危,作為當地信仰中心的顯榮宮,主祀五府千歲,神明降駕、乩童起乩扛著武轎跳到濁水溪與溪王溝通,最後乩童體力不支被沖上岸,但洪水也就此散去,因此每年農曆7月16日,成為拜溪王的日子。若就潮汐的自然因素來說,可能適逢漲潮,大水排不出去才會造成水患,又因退潮、水患也就退了。

敬天敬地敬兄弟

農曆7月1日,台西村顯榮宮的信徒向五府千歲請示祭拜溪王的時間與金紙數量等,再公告信徒知曉。通常金紙分成祭祀「溪王」用的大花(壽金)和「好兄弟」用的大銀(銀紙)兩類。也有信徒會自行準備四方金和更衣等。農曆7月15日下午信徒們會挑著飯擔前來廟埕祭祀好兄弟,若欲天氣不穩定時,便會再一次請示神明「明日祭祀溪王的時間」。

農曆7月16日,祭拜溪王與好兄弟。當日由顯榮宮廣播提醒祭祀的時間與供品等,多約是下午兩點左右舉行。信徒以扁擔挑著三牲、粽子、紅龜粿和飯菜等飯擔,走到濁水溪河床拜溪王,口中道「祈求溪王將水引至(濁水溪)西南邊…」間接說明祈求溪王庇佑台西村民免於水患。接著再祭祀好兄弟,在飯擔裡的每道菜餚上插香,讓好兄弟可以飽餐一頓。

村民挑著飯擔前來拜溪王(姚郁紋攝)
村民焚香呼請、祭拜溪王(姚郁紋攝)

接著燃點鞭炮,由法師持唸請神咒,顯榮宮的神明降駕於手輦與乩童身上,引領信徒至指示方位祭祀溪王。爾後法師領頭手持淨水,乩童和手輦在後進行「巡筵」,一方面清淨供品,二方面普度施食給好兄弟。拜完溪王也會再燒銀紙,祭祀濁水溪的孤魂野鬼,盼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法師領頭手持淨水,乩童和手輦在後進行「巡筵」(姚郁紋攝)
村民將金紙、銀紙提至濁水溪岸集中,再由乩童指示化金。(姚郁紋攝)

拜溪王的意義與轉變

濁水溪的南岸是台塑六輕,北岸則是台西村,村民長年被奪取灌溉的水源, 濁水溪的水量銳減,現已無氾濫之問題 ,但整個村子的住戶現今僅剩不到700人,將近一半以上的人口為65歲以上的老人,是個極度高齡化的村莊。人口老化、人口外流等問題,使得拜溪王的民俗逐漸式微,體力考量、從傳統的挑飯擔到車載飯擔,為了運輸方便、從竹籃製的飯擔到塑膠製的飯擔,雖然這些看得見的物件不斷地改變,不過祭祀溪王的民俗本質依舊保持。透過拜溪王的儀式,台西村的居民世代傳承敬天畏地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精神,不斷提醒人們在天地間安身立命必須謙卑以對,而不是貪婪地予取予求,讓孕育我們成長茁壯的大河之母遍體鱗傷。

1990年代濁水溪沿岸尚未修築水泥堤防,台西村民家家戶戶挑著扁擔,沿著土堤走下,祭拜溪王。(許震唐攝)

參考資料

鐘聖雄、許震唐,2013年。《南風》,新北市:衛城

自由時報,2017年9月12日。〈〈中部〉百年傳統「拜溪王」 大城台西村留影〉

訪談許奕結先生,2018年4月16日。

附註:
台西村影像館由在地居民許震唐先生所成立,他關注於自己的家鄉、庄頭,裡頭搜集超過三十年的老影像,關懷人文、水文、大自然和土地等議題。其中又找7位老村民(持續募集中)参與社區影像計劃,用老居民的觀點來記錄他們世居於此的影像。

臉書:台西村影像館(https://www.facebook.com/台西村影像館-398920990599365/)

地址:527彰化縣大城鄉許厝巷19號(目前館舍採預約開放,可上臉書聯繫)

延伸閱讀:王爺公庇護觀音媽故鄉:高美五里拜溪頭的災難記憶

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與投稿須知*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