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了神像管不了靈:旱溪媽祖是宮廟管理者的私產嗎?

【編按】日前,臺中東區旱溪樂成宮於臉書粉專上,貼出一則防疫告示,刻意批評說:「有所謂『十八庄迎媽祖』活動,假借本宮名義,私設旱溪媽祖神位牌,進行媽祖遶境儀式」,此舉引起全臺各地民俗研究者與廟會同好的不滿,許多人湧入樂成宮公告底下留言批評樂成宮,說廟方管理階層「霸凌十八庄」「乞丐趕廟公」「綁架媽祖」等等。旱溪樂成宮管理階層過去先是以「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之名竊取文化資產身分,後又要求十八庄迎媽祖活動不能舉辦,只能是旱溪媽祖遶境,這次事件不僅止於私底下對十八庄的脅迫,甚至將其檯面化於臉書公告,自然就引起全臺灣網友公憤。值得注意是,如是討論背後,其實還有許多涉及民俗思想與文化邏輯的重要內涵,本文即站在民俗邏輯的角度去分析此事件,有其獨特之觀察。(編輯/温宗翰)

圖文/張靖委(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

樂成宮的霸道公告,引起網友公憤(截圖自樂成宮臉書粉專

臺中烏日、大里、霧峰、太平數個聚落, 每年農曆三月前夕,由被稱為「頭庄」位於烏日下哩仔的東女慈聖宮為代表,前往彰化南瑤宮、旱溪樂成宮、臺中萬春宮、芬園寶藏寺等地廟宇,迎請媽祖神靈前來庄頭祭祀供奉。這組神明,從農曆三月一日開始,將結合著十八庄內的諸多神明, 以庄頭為單位,自頭庄開始輪流迎請、祭祀,一庄輪過一庄,由各庄獨立辦理迎神巡庄與祭祀祈禱,時間至農曆三月二十日止,形成所謂「大屯十八庄迎媽祖」。

過去因旱溪樂成宮搶註為台中文化資產,且又不準十八庄信徒迎請旱溪媽祖,只能是旱溪媽祖自己來十八庄內遶境,遂引起相當多爭議,雖然經過臺中市文化局、文化資產委員的協調。今年,東女慈聖宮依例要迎請旱溪樂成宮天上聖母神像,但旱溪樂成宮廟方卻又繼續阻饒不允許迎請;「大屯十八庄迎媽祖」基於信仰本質對旱溪媽祖的尊重,遂改以設置一座「旱溪樂成宮天上聖母神位」延續迎請旱溪媽祖的文化記憶,無奈此舉竟引發旱溪樂成宮廟方不滿,進而發佈公開聲明批評,甚至說這就是假借樂成宮名義。

就臺灣民俗現況觀察,這等情況其實很有趣。民間信仰有許多涉及神靈與神像的行為,通常民俗觀認為神靈是無形、遍存的抽象概念,而神像則是神靈具象成物,神像並非是雕塑好形體就能擁有真的神靈,還必須經由入神、開光等儀式,將神靈附著於神像上,至此神像是神靈的形象顯現,而受人祭拜、迎請、問事、挖尻川等,人在與神像的互動過程中,感知神靈的靈力,神像因此融入人的社會網絡,成為人際關係的一環。由此也可以得知,位於臺中市東區的旱溪樂成宮,過去之所以能跨越社區限制,跳脫人際關係的藩籬,而進入位於舊臺中縣區的大屯十八庄,與大屯十八庄居民產生關係,其實就是立基在大屯十八庄居民至外地請神的過程;透過迎請神像的互動,才有產生人際交往互動。

因旱溪樂成宮拒絕庄東女慈聖宮迎請媽祖,因此慈聖宮依例請完各地宮廟主神後,製作神位牌,於天台向天迎請樂成宮媽祖前來降靈。(引自十八庄迎媽祖文化協會)

神像不僅是一種物理現象的物的存在,更是在儀式與生活脈絡中被使用,人與神像除了物理層面,更隱含有人對神像的情感,屬於精神層面的交往。民間信仰認為神像是廟宇的象徵資本,也是實質的財產,作為管理單位的人而言,自然會有保護神像的觀念;為此,晚近許多宮廟管理單位,經常都會特別聲張擁有神像的財產權、肖像權,限制信徒迎請廟中信仰地位崇高或歷史悠久的神像,改以廟內其他神像或是對特定神像粧塑副駕提供信徒迎請。

但對於信徒來說,迎請神像是基於信仰本質的人神互動,也是信徒對神靈的尊重,廟方給不給請,是廟方管理階層的問題,若無法請得神像,在民間信仰的思維裡另有處理的方式,畢竟神明是自由的靈體,神明不會受制於管理階層。廟宇管理單位管得了神的像,卻管不了神的靈,要請神明有太多種方式可以進行。故此,旱溪樂成宮不只強佔十八庄迎媽祖的文化資產身分,也同時發公告禁止十八庄迎媽祖請旱溪媽祖,甚至還進一步指責別人是冒牌貨,自然會讓人覺得「軟土深掘」「人比神大」,這才是引發眾怒爭議的核心主因。

神像之外的形式

神靈的物質化有很多的表現方式,除了神像之外,書寫神靈稱號的神位是另外一種主要形式,尤其在客家聚落內,許多廳堂、廟宇供奉的都是神位,這類牌面上書寫祭祀對象名號的器物泛稱為神主,現在臺灣人口語使用「神主」一詞,易聯想到祭拜亡者的牌位,這其實是狹義的解釋。神主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時期,查閱中國古典文獻,《周禮.春官宗伯.司巫》︰「祭祀,則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館。」匰是指專為盛裝神主的容器,主是指木主,道布是指給神用的布巾,蒩館是指盛草藉的筐,換言之,這段文獻所描述的是巫司如何陳設祭器的過程,而準備主、道布、蒩館是為了在儀式中降神所用。

木主的取得,在《周禮.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意思是為了祭祀土地神,使土地神有所依附,所以取用當地生長的木材來製作木主。

木主經過降神而具有神聖性,《禮記.曲禮》:「措之廟,立之主曰帝。」漢代儒家學者鄭玄解釋道:「帝,天神也。」即天子死後入廟立的神主稱為帝,尊之如同天神,孔穎達為鄭玄的注立疏,在《禮記注疏.卷四》裡引用《白虎通》:「所以有主者,神無依據,孝子以繼心也。」這句話滿生動的講述人們的心靈為何需要木主,木主經過儀式被尊奉為神主,主要是出於信仰觀,認為靈魂需要有個主作為依憑的對象,若無木主則靈魂無法聚攏,而人們則需要有個神主作為祭祀的對象,人們心靈上視神主有神性,行動上把神主作為神來溝通。

美濃客家民居廳堂供奉的神主(作者自攝)

或許在臺灣人的思維裡,口語上祭祀亡者與祭祀神明的牌位以不同詞彙加以區別,也或是更強調神位是無形、遍存的神暫時停留的位置,神位相較於神像更容易迎請,且在早期廟宇神像數量、經濟資源、交通便利性等條件相對缺乏的年代,請神位或包香火的方式是一種常見的選擇,例如雲林褒忠的馬鳴山鎮安宮,會將符紙折成神位,神位插置壽金作成的基座,在香科期間提供為數眾多的香庄、信徒迎請,而除了神位也還有利用金紙、燈座作為神靈的象徵,這些不同的形式表現是無形的神靈千變萬化的形像,給予人對神靈感性的認識。

新莊慈祐宮於中元普度時迎請新莊各廟宇香火(作者自攝)

香火為核心意義

人們雖將神靈具象成物,但在民間信仰的觀念裡,神靈並非就此附著於物件上,神靈仍會四處移動,筆者自幼往住家附近的鸞堂祭拜,堂中會擺放座椅用來提供無形的神靈使用,堂中扶鸞也常會有各地廟宇神靈前來降鸞,無形的神靈於人們的生活中行動,人們怎麼感知神靈的存在,是民間信仰的生活經驗,也關係到人與土地互動的情感。

東女慈聖宮因為無法請到旱溪樂成宮媽祖神像,而在拜天公的天臺,以焚香對空呼請的方式,呼請旱溪媽祖神靈降臨,反映在民俗知識裡人們認為香可以將無形、遍存的神靈呼請過來,人藉由香迎請神,香也象徵無形的神。舉例來說,分佈於高雄屏東一帶的六堆客家聚落,許多供奉土地公的伯公壇並無神像可供迎請,因此每年舉辦作福前,福首要先至伯公壇祭拜,再從伯公壇的香爐中取出一炷香,將香帶回聚落內臨時搭建的福廠,象徵請得土地公的神靈。另外臺灣各地普遍可見的「包香火」也是一種請神的方式,也就是舀取香爐內的香灰,香灰包裝好後掛在線香上,以此象徵請得神靈,這些不同的形式表現都是外在顯現,本質上是香火,香火才是民間信仰的核心概念。


五溝水作福爐主拔出伯公壇的香象徵迎請土地公神靈(作者自攝)

「大屯十八庄」是聯合的共同體概念,社群將原本外地各廟供奉的神像請入聚落,人與神像的互動成為共有香火團體,再由祭祀共同體的基礎發展出來各種社會網絡,行動中具體的投射在空間,接著引申出香火邏輯、民間社會組織型態、關係建立、權力結構等。

旱溪樂成宮拒絕東女慈聖宮請媽祖,當然就是想要切斷「請媽祖」這項儀式背後的所有社會意義,包含可能也是想要坐實「遶境十八庄」。但廟方可能忽略掉一件事情,那就是宮廟管理階層能主張的,恐怕只有屬於物質性的財產,也就是神像的有無;旱溪樂成宮所在的旱溪,本來就不屬於十八庄這個聯庄系統的一環,人們需要的是與旱溪媽祖香火交感的歷史情感,而不是自古以來就歸屬於樂成宮的管轄,自然也就沒有臣服於管理者的必要。

One comment

  • 邱廣盛

    您好!我是邱廣盛˙有自己手繪國術:南北派˙及台灣太祖拳˙猴拳˙鶴拳˙姑娘拳˙永春拳˙達春拳˙羅漢拳˙鷹拳˙等O器械:南北各家˙傳統˙長短˙奇門兵器等O獅藝:台灣開口獅˙閉口獅˙龍鳳獅˙廣東佛山獅˙鶴山獅o北京獅˙麒麟˙客家獅o宋江陣等等的詳細動作分解圖o曾有台東師院吳騰達教授的宋江陣˙舞獅˙高蹺陣˙家將陣˙及台南縣文化中心高雄縣文化中心等˙書中的詳細動作分解圖˙繪圖者都是邱廣盛˙可惜˙當年˙高雄縣文化中心疏忽˙並未印上繪圖者姓名o若您有興趣出版相關書籍˙歡迎找我˙邱廣盛˙電話:0919568346˙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