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浩蕩降甘霖:貞節媽的祈雨故事

大甲鎮瀾宮睽違近58年,又受農田水利署邀請,舉辦祈雨儀式。在已知歷史文獻中,廣泛的大甲地區,共有七次祈雨記錄之多,關鍵時間點分別為1849年(道光29年)、1862(同治元年)、1933年(昭和8年)、1955年(民國44年)、1963年(民國52年)等,橫跨清治、日治與國民政府三個時期。

 

島國臺灣的北部屬副熱帶氣候,年降雨量雖然充裕,但降雨時間分布不均,再加上河川短促坡度落差大,不易蓄水,經常處於枯水期狀態;早期先民耕作多為看天田,是以經常可見有祈雨儀式進行。

 

隨著社會發展變遷,再加上威權時期政府單位以「破除迷信」為由,經常對民俗文化嚴加管控,最後一批地方戶外祈雨儀式,約莫在1960年代落幕,進入1970年代以降,即便偶有祈雨之情,卻也都是零星個別廟宇舉辦,並多在宮廟場域辦理,罕有在社區公共空間,由地方首長帶領全民共同祈雨的情況。

 

自古以來的祈雨儀式,皆非庶民百姓可以為之,應由為政者主持,表現出體恤黎民百姓的仁德之心;因此,古有商湯桑林祈雨,以君王之自我犧牲,著素衣喪服來感召天地,使上天願意降下甘霖。本次祈雨,原本應該要代表官方主政者出席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陣前缺席,或許正是受到威權時代以破除迷信為由,捨棄民俗文化的社會輿論影響,因而舉足不前。

 

延伸閱讀:天將雨而商羊舞,祈雨為何穿喪服?

 

貞節媽聖像(林佳俊提供)

貞節媽聖像(林佳俊提供)

 

貞節媽祈雨靈驗

 

最早可發現大甲地區祈雨之記錄,乃是因應余家貞婦林春,獲頒貞節牌坊,但苦無經費可以建蓋,經林占梅等人籌措,終於建成,建成後發生旱災,因此地方人士請求林春出面祈雨成功,林占梅也留下詩文紀錄摘引如下:

 

造成坊表立河頗,姑來一拜旋平矗。

次年苦旱過夏初,四野焦枯傷黍菽。

官民叩籲總無功,面面相覷額頻蹙。

咸請我姑出禱祈,千人萬姓同匍匐。

我姑節操凜冰霜,豈有元冥不聽服。

歸途衣袂盡沾濡,幾日淋漓失平陸。

頻年數出應同前,風伯雨師相隨逐。

 

—─引自:林占梅,〈族姑余母貞節孝詞〉

 

林占梅此詩作寫於1855年,而貞節牌坊建成為1848年,因此推估貞節媽首次祈雨成功為1849年,另有說法為1850年禱雨。

 

戴潮春革命圍城,林春解圍救大甲水情

 

第二次至第四次都發生於同治元年(1862年),因戴潮春事件發生。當時反叛之革命軍攻破彰化縣城,引發各地英豪紛紛起兵反抗,大甲有王和尚與莊柳、陳再添、王九螺等人起義,誰知時任大甲守備洪先達與巡檢吳良兩人卻棄城而逃,因此居民依附於革命軍之下,由蔣馬泉鎮守;不久後,總辦臺北軍務林占梅遣派勇首蔡宇、貢生陳緝熙等人,於端午節當日自東門攻復大甲,馬泉敗走彰化。

 

為此,革命軍由王和尚帶領反攻大甲城,並斷水道,使城內無水可用。此時大甲知名節婦林春,被請出面為百姓祈雨成功,讓官兵信心大增,開城門戰退義軍;不久後王和尚再次率革命軍反攻大甲,仍斷水路,林春只得再次祈雨,果然不負重人所望,在大甲媽祖庇蔭下,依然成功祈得雨水。

 

隔年(1863年),反抗軍由林日晟帶領,依然再攻大甲城,這次仍是截斷所有水道,《戴案紀錄》載:「賊四面環攻之,城中水道又絕,計無所施;不得已,姑請節婦林氏再出祈雨。在官民之意,亦未必遂敢有應;蓋至此已三次矣。詎林拜於香案下,俯伏未起,黑雲陡合。適巨賊何守以火箭從南門射入,燒毀近城民居,諸賊乘之攀登;外以掘子軍穿城,墉垣崩數丈,勢已危。適雨至,鄭榮歡呼,引兵冒雨堵御」。正因如此,逼得戴潮春餘黨只能退回四塊厝,由此可以,貞節媽於戴潮春事件時三度出面祈雨,皆神奇地即禱即應。

 

以上主要是根據戴潮春事件相關研究與吳德功所寫《戴案紀略》所載,但其實許多文人得知此事,也都曾為文讚歎,比如林豪所寫〈圍城雨〉(見於《臺灣詩抄卷五),便有寫到:

 

異哉閨中林貞姑,行年八十顏猶朱;雙行淚向神前灑,一陣雷將雨腳驅。滿天大雨聲如注,風力倒吹城頭去:孤軍乘勢一當千,賊火反燒走且僕。從此孤城得瓦全,貞姑之力能回天;異哉貞姑挾何術,頃刻能操造化權!由來清德原如水,懷抱澄於萬斛泉;君不見少婦呼天天震怒,一方三載成焦土,何況區區數點雨!

 

而在林春病逝後,原是順著貞節旌表制度,設立長生祿位,入祠堂祭祀,但地方人士感念其恩德,特別雕塑了一尊神像一同崇奉。從此,「貞節媽」成了林春的尊稱,也使她由民女,轉變為大甲地區知名神祇,甚且有大甲第二個媽祖之美稱。

 

貞節媽聖像(林佳俊提供)

 

貞節媽顯靈解大旱

 

至於第五次祈雨記錄,則已是林春辭世後半世紀的事情,根據大甲《貞節坊重修碑記》所載,1933年適逢日本殖民時代,因大旱難解,地方仕紳想起貞節媽多次祈雨成功,遂再次設立祈雨壇,並請求貞節媽出面祈雨,果然也順利祈得雨水。於是,地方人士感念貞節媽之貢獻,便利用祈雨募款所得餘款,於1935年(昭和10年)為貞節牌坊重修。

 

此次祈雨成功在《臺灣日日新報》中也有記載,在6月18日上午八點,於媽祖宮前設壇祭天祈雨,當天主祭者為水利組合長、各街庄長與五十三庄居民等,共同祭祀,文獻並載明請來有五穀王、媽祖婆、貞節媽各一尊;隔日果然天降甘霖,於是,眾人立刻又於媽祖宮壇前敬謝天地,辦理謝戲熱鬧,邀請成樂軒、鳳霓園子弟班登台演出,熱鬧非常。

 

 

至於第六次祈雨記錄,乃是根據聯合報於1955年(民國44年)5月10日之報導,當時記載著大甲、外埔,大安、內埔(當時位改名,即今日后里)等四個鄉鎮,實行齋戒沐浴三天,十餘萬鄉鎮民均一律素食,並禁止殺生,自當年度5月8日起至10日止,並於5月10日當天完成祈雨儀式。

 

至於第七次祈雨成功,則是1963年(民國52年)之紀錄,在現有資料中,甚至有留下老照片之佐證。另根據《中國時報》報導,當年於5月11日辦理,由大甲、外埔、后里、大安四鄉鎮居民,聯合縣長、副議長、縣議員、四鄉鎮長、農會理事長、鎮民代表、鄰里長與地方仕紳等,上午九點於鎮瀾宮集合,眾人身穿麻衣、草鞋,扛抬媽祖與五穀神遊街,隊伍沿途三跪九叩,口喊「王天賜雨」、「雨來了」,一路走至「水源地河灘」。

 

按:第六次與第七次祈雨是否邀請貞節媽不得而知。

雨水媽廣布甘霖

 

媽祖為龍女的化身,因此民俗思維認為媽祖具有掌控雨水的能力,大甲鎮瀾宮媽祖每年南下進香風靡全台,據說媽祖所到之處,皆會帶來雨水豐沛,因此使大甲媽也有「雨水媽」之稱;由以上祈雨的故事可知,大甲地區除了有「雨水媽」聞名外,鎮內還有位知名的祈雨女神──貞節媽,因此時常就會引起祈雨話題。此外,貞節媽之靈驗,備受地方重視,位於順天路與光明路交叉口的貞節牌坊,甚至是每年大甲媽進香時,每個團隊都要去參禮敬拜的對象。

 

較有趣是,在大甲媽祖南下進香活動還沒風靡全台的時代,其實大甲媽祖的祈求雨水故事,就已經先廣布全台。

 

在已知的新聞資料紀錄中,1963年在宜蘭、台北、台中大甲等,各有辦理大型戶外祈雨儀式,當年,宜蘭縣頭城鎮也因為旱情嚴重,準備辦理一場祈雨儀式,但當地耆老,為了辦理祈雨儀式的莊嚴性,想著要去北港朝天宮進香,同時也希望能特別把大甲鎮瀾宮的媽祖請去祈雨,由此可見當時大甲媽祈雨就相當知名。

 

但後來因為頭城的耆老們,另有人覺得這樣耗資鉅大,難以開銷,所以請媽祖與不請媽祖兩邊僵持不下。最後雙方去頭城慶元宮請示媽祖,由縣議員擔任公親「跋桮」,媽祖接連沒應;後來追問,才知道慶元宮媽祖祂自己要出馬,最後確實由頭城媽主持儀式,仍圓滿落幕。(此則故事亦可見當年度聯合報之新聞記錄)

One comment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