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洪瑩發
洪瑩發
一個不斷在田野奔跑的野人。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並擔任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大甲媽祖教師研習團執行秘書、民俗亂彈編輯。長期從事臺灣以及華人世界民俗以及民間信仰研究,以及空間分析與數位人文相關運用,研究領域在王爺信仰、媽祖信仰、民俗飲食、民間儀式、地方社會與宗教、道法儀式等研究。著有《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代天宣化:台灣王爺信仰與傳說》、《巡狩神舟――台灣王爺祭典王船製作技術》、《台灣王爺信仰與傳說》、《解讀大甲媽-戰後大甲媽祖信仰的發展》等書,並與多人合著《西港刈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臺南傳統道壇研究》、《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臺灣瘋媽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大甲媽祖進香的儀式與祭典》等書。長期號招民俗同好與專業團隊記錄台灣民俗,目前製作紀錄影像約二十餘部。
肉不勝食賤售四斤:「衝」到政府掠袂著的五年大科
感謝吾鄉吾土五年王:站在受眷顧的雲嘉五百個庄頭
臺馬王爺信仰交流紀實(四)臺灣最強文化外交是民間信仰
大甲媽北港進香始自光緒?如何解讀淡新檔案許其棻稟文?
戰後大甲媽祖進香的路線與時間變化
徒步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流行?

圖文:洪瑩發(中央研究院人社院地理資訊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2000年後臺灣社會開始出現步行進香的風潮。但在現代社會重新「恢復」、「建構」、「辦理」的徒步進香活動時,除延續傳統宗教意義,如「謁祖」、「會香」等儀式以外,為何會特別強調「徒步」形式?其背後又具有怎樣的現代意涵?為何在現代社會,「徒步」被作為進香活動被特別強調的形式?
» Read more你知道這些祭品的意義嗎?府城與安平常見普度品的意義解析

圖文:洪瑩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食無三把蕹菜,就欲上西天」,是臺灣常聽見的一句俗諺,意思是指自不量力,也充分表達普度民俗中的祭品意涵,成為民俗俚語的代表之一。普度是臺灣漢人常見民俗儀式的通稱,可能會因為其舉辦的時間、地點、對象、舉辦者、執行者等,而有不同的變化與稱呼,但一般民眾還是習慣性將「準備祭品,祭祀孤魂野鬼」的儀式活動,稱之為「普度」,常在農曆七月與舉行醮典儀式的最後舉辦。
» Read more我們是這樣請好兄弟吃飯的──府城普度祭祀空間與擺設

圖文:洪瑩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普度的祭品種類繁多,台灣各地區有所不同,不仔細觀察,會以為是無秩序的,但經過較為深入的研究觀察之後,便可發現在擺設普度祭品時,在排列的順序以及祭品的選擇上,有一套屬於民間對於空間秩序的構成觀念,藉由祭品擺放的位置,可以來理解在普度儀式場上的空間秩序與其象徵。
» Read more追憶171年前那場颱風:遺留口湖與四湖的水難者祠祀與牽水「車藏」儀式

這起災難,成了雲林口湖與四湖地區的重要歷史記憶,當地民眾為處理死難者遺體,不僅將之收埋成堆,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初七亦會辦理相關拔渡儀式。尤其以口湖蚶仔寮、金湖的祭典最廣為人知,但實際上受災區域非常廣泛,幾乎四湖、口湖鄉內的諸多沿海小祠,都有紀念與祭祀此次受難者。當然,隨著歷史變遷,各自也就發展出不同的祭祀文化。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