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調辦普度:埔頂仁和宮送斗籤

大溪區埔頂仁和宮,依循往例在農曆六月初一進行「送斗籤」,展開中元普度醮的相關籌備工作,送斗籤是由廟方執事將斗籤送往調首的住處,「調首」指的是出資參加中元普度醮禮斗之人,「送斗籤」的目的在通知調首中元普度醮的時間與祭典費用,沿路敲鑼打鼓,向信徒預告農曆七月十五日慶讚中元,為祭典暖身。
» Read more臺灣民俗大小事,歡迎鄉親作夥來開講
大溪區埔頂仁和宮,依循往例在農曆六月初一進行「送斗籤」,展開中元普度醮的相關籌備工作,送斗籤是由廟方執事將斗籤送往調首的住處,「調首」指的是出資參加中元普度醮禮斗之人,「送斗籤」的目的在通知調首中元普度醮的時間與祭典費用,沿路敲鑼打鼓,向信徒預告農曆七月十五日慶讚中元,為祭典暖身。
» Read more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佛誕日俗稱為「佛祖生」,許多人會相招去浴佛,浴佛之後要喝香湯是許多臺灣人對浴佛的文化記憶,隱含有「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觀念,更有「信者恆信」相信會獲得佛祖庇佑的想法,顯示臺灣人「呷平安」的文化脈絡思維,更是希望解決惡劣氣候對生存環境與身體的不良影響,環境氣候引導民眾如何看待浴佛,這正是浴佛在臺灣民俗所表現的核心意涵。
» Read more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大屯十八庄」是抽象的共同體概念,社群將原本外地各廟供奉的神像請入聚落,人與神像的互動成為共有香火團體,再由祭祀共同體的基礎發展出來各種社會網絡,行動中具體的投射在空間,接著引申出香火邏輯、民間社會組織型態、關係建立、權力結構等。
» Read more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元宵節自古便是漢人社會重要的節慶,而高屏溪流域一帶的六堆客家聚落則開始籌辦作福。作福是六堆客家社會具代表性的新春文化,源自對福德正神的信仰,每年於新春舉辦作福以祈求豐年,年底舉辦完福以酬謝神恩。
» Read more舊曆五月初五、初六的淡水,炮仗喧天,烟硝火光使每個人的情緒高漲,信徒焚香的薰煙,或是鞭炮煙火炸裂的濃煙讓現場霧芒一片,清水祖師晃如騰雲駕霧般駕到,眾神庇佑下的五虎崗,災厄亦如濃煙隨風吹散。隨著歲月更迭、社會進步,淡水人堅持每年舉辦迎神遶境,虔誠心靈傳承信仰濃厚的土地情感,在追逐繁華進步的首都臺北,別具特殊意義。
» Read more在臺灣的漢人信仰中,仍有許多以神明會的模式進行祭祀,而這當中祭祀活動規模最大者莫過於六房媽,百年來維持有神無廟的祭祀方式,過爐無疑是種行於浩瀚天地間的漂泊,這場每年夏季在雲林地表的人神移動,承載著祖先從大陸那頭漂泊到臺灣這裡的歷史,六房媽更在飄泊之間串連起人際關係,建立信仰的網絡,從最初的家族聯繫到發展出跨越地域的聯莊,強化了彼此的我群認同與向心力。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