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陣護持:茄苳媽出巡五十九庄

後壁區泰安宮「茄苳媽」2020年底再辦59庄出巡遶境活動,馨香遍傳南瀛溪北的天空,熱鬧的氣氛也燃沸無數信徒的心。 文/張耘書 泰安宮為下茄苳庄廟,主祀的天上聖母,世稱「茄苳媽」,關於泰安宮的建廟由來與年代,歷來說法有兩種,一為由湄洲商人攜來香火後在地方搭設臨時廟宇,於清康熙23年(1684)建廟,後 […]
» Read more臺灣民俗大小事,歡迎鄉親作夥來開講
後壁區泰安宮「茄苳媽」2020年底再辦59庄出巡遶境活動,馨香遍傳南瀛溪北的天空,熱鬧的氣氛也燃沸無數信徒的心。 文/張耘書 泰安宮為下茄苳庄廟,主祀的天上聖母,世稱「茄苳媽」,關於泰安宮的建廟由來與年代,歷來說法有兩種,一為由湄洲商人攜來香火後在地方搭設臨時廟宇,於清康熙23年(1684)建廟,後 […]
» Read more大溪區埔頂仁和宮,依循往例在農曆六月初一進行「送斗籤」,展開中元普度醮的相關籌備工作,送斗籤是由廟方執事將斗籤送往調首的住處,「調首」指的是出資參加中元普度醮禮斗之人,「送斗籤」的目的在通知調首中元普度醮的時間與祭典費用,沿路敲鑼打鼓,向信徒預告農曆七月十五日慶讚中元,為祭典暖身。
» Read more【經典/出神入化】恐懼自古皆然,隨著時代演進,對於「未知」疫病的研究已有強大的科學及醫學系統作為後盾,然而可以思索的是,瘟疫反映出來的心理困境究竟是什麼呢?是否能透過未知及已知中,了解自己恐怕的根源,正視而面對?
» Read more陳正雄/(大葉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現今臺灣的布袋戲以酬神演出為主,演出大多是播放一齣錄製完整的戲劇內容,加上演師操偶動作而呈現,稱「錄音班」演出型態。這類酬神戲演出常常因信徒需求、為增添熱鬧氣氛,而聘戲答謝神明、為神明祝壽,與民間信仰緊密相關,意義自然不同於文化場性質、商業劇場演出等,且廟埕空間有了戲班演出、民眾休憩聊天,共同參與,才能顯示民間信仰、戲劇活動的關聯性與活力。
» Read more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佛誕日俗稱為「佛祖生」,許多人會相招去浴佛,浴佛之後要喝香湯是許多臺灣人對浴佛的文化記憶,隱含有「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觀念,更有「信者恆信」相信會獲得佛祖庇佑的想法,顯示臺灣人「呷平安」的文化脈絡思維,更是希望解決惡劣氣候對生存環境與身體的不良影響,環境氣候引導民眾如何看待浴佛,這正是浴佛在臺灣民俗所表現的核心意涵。
» Read more文/林美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退休研究員、慈濟大學退休教授)已有百年歷史,台中霧峰、烏日、大里與太平等地的「東保十八庄迓媽祖」(大屯十八庄迎媽祖),總共有十八個村庄參與,他們沒有共有廟宇,卻共有「十八庄媽」,以香爐或是神像的形式來展現。
» Read more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大屯十八庄」是抽象的共同體概念,社群將原本外地各廟供奉的神像請入聚落,人與神像的互動成為共有香火團體,再由祭祀共同體的基礎發展出來各種社會網絡,行動中具體的投射在空間,接著引申出香火邏輯、民間社會組織型態、關係建立、權力結構等。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