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的眼淚:澎湖七夕護子祈美的婦幼節習俗

圖文:周舜瑾(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生)七月初七,俗稱七夕,每年七夕正值暑假,恰恰是菊島觀光旺季中的旺季,來到澎湖旅遊的情侶們必定要到雙心石滬或許多觀光景點合照,留下愛的見證,但遊客們可能不知道,七夕這天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時,正是澎湖人仰天祭拜七娘媽的關鍵時刻。

» Read more

城隍爺與陳定南:守護地方、捍衛司法正義的父母官

民俗亂彈|圖文:温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城隍被視為古代城市崛起的代表性守護神,也是「漢文明」拓展的精神象徵,官祀系統從來不會忽略城隍,是最能與民眾互動的基層信仰神。只是,在許多臺灣民眾心中,城隍反倒象徵著「司法正義」的「最後護衛者」,因此也有人說「不信王法信城隍」,形容人們即使逃離陽世間的律法,也絕對躲不過陰間審判追究,這使得城隍信仰在民間,有濃厚的警示教化功能。

» Read more

十社共祭無主孤:安平城隍廟的陰陽醮

圖文:吳明勳(安平地方文史工作者)城隍爺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司法神,掌管著陰陽秩序,而位於臺南市安平區的安平城隍廟,為安平公廟之一,其農曆普度祭典的「中元醮」,每年施放水燈接引亡魂上岸享受人間香火,由安平全境十角頭社參與,故安平的農曆七月普度祭典,都是由安平鎮城隍廟率先舉行,才由其它廟宇接力辦理,因此安平俗諺說著:「城隍廟沒普,無人敢普」。

» Read more

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文:黃偉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時序邁入六月中下旬,再隔幾天就是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面對鬼月,各種禁忌、鬼故事紛紛出籠,繪聲繪影,帶來許多詭異氣氛。民間信仰觀念裡,七月是一個屬於鬼靈的月份,面對七月的到來,為了要安撫村民心中的不安,嘉義布袋地區有幾個村落有著六月底夜巡的習俗,其中規模最盛大的即是過溝建德宮的火燈夜巡。

» Read more

求神救牛│松柏嶺下車路庄的農民情感與拜粟埕儀式

雖然是小小的地方性例年祭典,背後卻有著人們的努力、對神的信仰與對動物的情感,也許現代人會認為「求神救牛」的動機有點誇張,但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農耕時代,人生病只能求神,辛勤耕作的牛就如同家人,更何況愛貓狗如子女手足的現代人呢?生病了當然要救! 隨著工商時代的轉變,地方性的祭典逐漸縮小,其價值與內涵也逐漸被淡忘,在一片撻伐民俗的社會氛圍中,人們容易忽略民俗儀式背後的情感與文化價值觀,當我們對民俗日漸疏遠、冷感,儀式恐怕也只會漸漸褪色。

» Read more

追憶171年前那場颱風:遺留口湖與四湖的水難者祠祀與牽水「車藏」儀式

這起災難,成了雲林口湖與四湖地區的重要歷史記憶,當地民眾為處理死難者遺體,不僅將之收埋成堆,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初七亦會辦理相關拔渡儀式。尤其以口湖蚶仔寮、金湖的祭典最廣為人知,但實際上受災區域非常廣泛,幾乎四湖、口湖鄉內的諸多沿海小祠,都有紀念與祭祀此次受難者。當然,隨著歷史變遷,各自也就發展出不同的祭祀文化。

» Read more

英勇成神│追溯臺灣一位順天國平海大將軍的故事

中臺灣大肚臺地西南麓至鹿港一帶,有位民間信仰神祇受到廣大信徒的愛載,信徒早期尊稱他為「王勳大哥」,又有稱為「福興公」,後來因王勳升格為神,現在居民大多尊稱他為「王勳千歲」,成為台灣史上,清代所有革命事件中,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受封為千歲者。

» Read more

百年傳承日式神轎、見證老臺中殖民記憶的豐原迎城隍

圖文:林纓宣(豐原城隍爺廟文史組長)豐原城隍爺廟,是台中地區首座城隍廟,由民間創建。自建廟後不久,即開始辦理豐原迎城隍的遶境活動,延續至今已有百餘年。在豐原迎城隍的遶境巡庄活動中,最受注目是「日式神轎」,所有轎夫皆穿著日式浴衣,在參拜廟宇、或表演時,會依照鼓聲節奏吶喊著「嘿咻!嘿咻!」;另一個特色是「鍾馗神將」,是豐原迎城隍儀式中的亮眼陣頭。

» Read more

披麻戴孝招魂引渡吳福生事件死難者:東港義民爺祭

每個年代的先民們過著艱辛生活,已非生在現代的我們能感同身受的,祭祀義民爺應擴展到歷代為東港子孫、這塊土地而奉獻身軀的先民;瞭解與探討義民爺祭祀,不只是對東港人文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習先民刻苦的精神,更是學習愛護這塊成長的土地,惜福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 Read more

旌義亭還是義民廟?說一段泉州人與北港義民爺的故事

所謂「義民」通常泛指協助清帝國平定在臺叛亂的群體,最早並無指涉特定族群。因此,臺灣各地非客家地區也有不少義民爺廟,至今仍保有活絡的祭祀活動。當中,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的義民爺廟,就是由泉州人興建祭祀。【林爽文與英靈祭祀專輯(2)】
文/鄭螢憶(北港人、政治大學臺灣史所博士候選人、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培育)

» Read more
1 ...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