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青年會議專輯│番界之神 ──跨族群與跨祖籍的臺灣民俗信仰

文/黃美英(資深人類學者、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媽祖的香火,經由「分香」而傳播各地,歷經長期發展,從其分身神或分香廟的地位,逐漸在移居地建立其權威與自主性的地位,各分香廟的「本地化」現象,也表徵了從一個「移民社會」(immigrant society)成為「土著社會」(native society)的過程。

» Read more

臺灣民俗學還能芻議嗎?《臺灣民俗學青年論集》導言

民俗亂彈│文/溫宗翰│2000年左右臺灣學領域爭相設立系所風潮,臺灣民俗學學科體制化依然路程迢迢,僅有零星課程科目開設,定義民俗學有別於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學、戲劇等學科疆界的討論,乃至於設立學科課程,依然有待努力。

» Read more

我將生命托付給祢:為見證玄天上帝所寫的一本書

文/溫宗翰│在當代社會裡,民間信仰逐漸由公眾習俗走向個人自由心靈,這位「萬法教主」濟世渡人,顯然不僅止於看顧百姓,也透過當代乩文化的演繹,持續守護著臺灣民間信仰的神聖性。

» Read more

唯妖之唯妖|新書《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解密

瀟湘神 (《唯妖論》作者之一)妖怪研究也不只是文化研究,能發展出各種論述;譬如,為何越現代化的地方,妖異傳說越少?或許有人會說,越現代化的地方越不迷信。但現代化並未阻止都市傳說誕生。認為妖異會因現代化消失,這樣的推測或許太樸素。

» Read more

再奪狀元度仲秋:金門中秋搏餅起源與文資化的省思

林建育(浯江歷史田野工作室負責人)|2005年以後,金廈民間積極的交流下,搏餅民俗活動亦開始回復進行,迄今約可分為三時期,第一期為旅行公會承辦時期,為回復搏餅民俗活動初三年(2005~2007年),主要以促進旅遊活動為主;第二期為以金門縣觀光處為主要承辦時期(2008~2014年),引入以搏餅市集為概念的觀光導向操作,主要以大活動方式做為旅遊活動並促進遊金旅客之共同參與為主;第三期為以金門縣各鄉鎮公所承辦(2015年開始),希望民俗活動回歸本質,並讓更多鄉親參與,另與觀光導向為主的操作分軌進行,讓遊客有完整體驗的機會,並希望帶動產業升級。

» Read more

古代重藝輕匠,今日卻連藝也不被看見:一起走找臺灣廟宇藝術風華

《圖解台灣廟宇傳奇故事》不止是一本工具書,希望能經由它,讓更多人願意回頭看到家鄉那座公廟的藝術,找回昔日那個「重藝」的光華。

» Read more

地震的由來:你知道「地牛翻身」是臺灣本土創生的地動傳說嗎?

以地牛翻身來形容地動,其實隱含著強烈的無奈感,畢竟牛與我們生命相依,生活相惜,雖然莽撞但是善良;臺灣人幾乎不太責怪地牛,也不像日本或中國衍伸「鎮壓」手段,雖然某些地方有強烈的「打地牛」儀式,但我們大多就是樸實堅韌地面對,淡然認份地看待地牛翻身,或許這是我們與牛之間不可分割的情感與彼此象徵的情愫使然吧!

» Read more

過年民俗想看覓|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臺灣年俗

文 / 林茂賢(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過年了,你還在用中國習俗解釋臺灣年俗嗎?你知道臺灣過年有哪些象徵吉祥的飲食習俗嗎?除了民俗亂彈之前分享「過年的由來」,也讓我們一起來看民俗學者林茂賢教授如何詮釋臺灣年俗吧!

» Read more
1 ...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