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港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大甲媽北港進香始自光緒?如何解讀淡新檔案許其棻稟文?
戰後大甲媽祖進香的路線與時間變化
不燒金紙?想招惹王爺生氣?|來看重視質材數量的新塭尹王爺金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既然燒香、燒金是深植於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就應該要使文化有自主發展的可能,取得文化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這才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
» Read more民俗青年會議專輯│北港進香的儀式意涵與靈力觀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來自各地的進香團憑藉自己的儀式行為達到自身朝拜媽祖、取得靈力、補充兵馬的各種目的,透過儀式與空間環境的互動,外部的群眾構築出屬於朝天宮的神聖空間,也透過不同的進香儀式,呈現出不同的靈力觀。
» Read more旌義亭還是義民廟?說一段泉州人與北港義民爺的故事

所謂「義民」通常泛指協助清帝國平定在臺叛亂的群體,最早並無指涉特定族群。因此,臺灣各地非客家地區也有不少義民爺廟,至今仍保有活絡的祭祀活動。當中,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的義民爺廟,就是由泉州人興建祭祀。【林爽文與英靈祭祀專輯(2)】
文/鄭螢憶(北港人、政治大學臺灣史所博士候選人、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培育)
非客屬義民的紀念儀式:雲林地區的義民公普

雲林平原沿海地區的普度有兩次,分為大普、小普。大普指的是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小普則是在農曆5月中旬以後,指的就是「義民公普」。「義民公普」有著村庄輪普的有趣現象,亦即一村普度結束之後,隔天由鄰村接著普度,如同接力賽一般,持續到5月底為止。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