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文化資產
【物質民俗會議專輯】民俗作為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的未來可能
【物質民俗會議專輯】府城粧佛業的發展小史
當陣頭逐漸消失,我們用什麼榮耀媽祖?六房媽過爐的發展省思

文/林啟元(中華民國六房媽會秘書)雲林六房媽過爐是五股內大事,期許各股陣頭一起來讚揚六房媽的神威,讓股外朋友們看到雲林縣珍貴的文化認同,也讓在外遊子們自然而然的產生向心力,到了四月就知道該回家了,回到雲林跟著家人、跟著這一群直率沒有心機的信眾,陪六房媽一起搬新家,也讓我們最重要的「陣頭多元化」精神讓更多人知道,並能夠一起參與。
» Read more彰化搶轎古今談(二)│南瑤宮管理爭議,是搶轎文化的內在動機

文/鍾秀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彰化人有這麼一尊名聞遐邇的南瑤媽,又何以會對大甲媽如此瘋狂呢﹖這個疑問就是彰化搶轎的內在成因,也可從彰化人口中一句「咱媽祖是公所的」看出端倪。
» Read more彰化搶轎古今談(一)│大甲媽會興是彰化人炒起來的!
大甲媽北港進香始自光緒?如何解讀淡新檔案許其棻稟文?
戰後大甲媽祖進香的路線與時間變化
如何只用藤條與刺竹搭建一座全臺灣最大的鞦韆架?談臺灣鞦韆文化及下路頭搭建鞦韆的傳統技藝

圖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大多數南島民族或漢人傳統社會使用鞦韆的概念,通常都與祭典活動緊密相關,是屬於祭祀儀式的一環,直到日本時代將鞦韆引入現代教育,以體育活動形式進入臺灣校園,才漸漸剝除他信仰功能的特徵。
» Read more府城迎春牛:關於歷史經驗、新興節慶與文化資產的省思

圖文:蘇峯楠(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對一項人文活動判定其是否為「民俗」或文化資產,並不只是要單純區分或審視是否符合定義而已,而是要確認其與人群及社會保持著什麼關聯,並進一步探究背後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人群活動的原理與意涵。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