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文化都是複合傳承:你會分辨清明、寒食與上巳嗎?

文/溫宗翰(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民俗亂彈執行編輯)從古至今,不同地方無論是清明、寒食或上巳的節日文化,都不是只有慎重追遠這麼簡單,還有利用此時節外出踏青,在掃墓過程中祈求生命順遂、追求作物豐收等,具有年度最豐富的春季儀式意義。
» Read more臺灣民俗大小事,歡迎鄉親作夥來開講
文/溫宗翰(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民俗亂彈執行編輯)從古至今,不同地方無論是清明、寒食或上巳的節日文化,都不是只有慎重追遠這麼簡單,還有利用此時節外出踏青,在掃墓過程中祈求生命順遂、追求作物豐收等,具有年度最豐富的春季儀式意義。
» Read more圖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大多數南島民族或漢人傳統社會使用鞦韆的概念,通常都與祭典活動緊密相關,是屬於祭祀儀式的一環,直到日本時代將鞦韆引入現代教育,以體育活動形式進入臺灣校園,才漸漸剝除他信仰功能的特徵。
» Read more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清明節與掃墓,在現代人的觀念中似乎早已合而為一。不過,掃墓在清明的發展史上,算是相當晚出的節日內容。直到宋代為止,清明只是個鄰近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兩天)的一個節氣,相關文獻只有記載與農事相關的時令行事。而祭墓,原本是寒食的習俗。寒食這個起源於山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