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節日
民俗學看北農休市風波:歲時節日與休市節奏
福德老爺踅境賜福:花壇白沙坑迎花燈的核心信仰儀式
過年談臺灣人的天公信仰
七娘媽生出鳥母:臺南做十六歲

圖文:謝奇峰 (大台南文化研究員)16 歲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齡,青少年「轉大人」後,將邁向人生另一新階段,經過儀式後要有「感恩、獨立、擔當」的體認,更要能明辨是非、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Read more被遺忘的中元風雅習俗──鬥寶文化
民俗生活的自然印記:澎湖平安米龜製作紀實

圖文:莊凱証(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生)龜文化,已然是澎湖地區重要的生活特質,其所涵蓋的範疇,是生態,是史料,是民俗,是信仰,亦是節慶。「乞龜」,蘊藏著澎湖人的生活紋理,人們咸信,具有靈性的平安龜,會庇佑整年平安順遂、生意興隆、大吉大利。
» Read more鎮邪天師、執劍福來:鍾馗符畫與端午節
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節日文化都是複合傳承:你會分辨清明、寒食與上巳嗎?

文/溫宗翰(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民俗亂彈執行編輯)從古至今,不同地方無論是清明、寒食或上巳的節日文化,都不是只有慎重追遠這麼簡單,還有利用此時節外出踏青,在掃墓過程中祈求生命順遂、追求作物豐收等,具有年度最豐富的春季儀式意義。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