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的眼淚:澎湖七夕護子祈美的婦幼節習俗

圖文:周舜瑾(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生)七月初七,俗稱七夕,每年七夕正值暑假,恰恰是菊島觀光旺季中的旺季,來到澎湖旅遊的情侶們必定要到雙心石滬或許多觀光景點合照,留下愛的見證,但遊客們可能不知道,七夕這天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時,正是澎湖人仰天祭拜七娘媽的關鍵時刻。

» Read more

十社共祭無主孤:安平城隍廟的陰陽醮

圖文:吳明勳(安平地方文史工作者)城隍爺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司法神,掌管著陰陽秩序,而位於臺南市安平區的安平城隍廟,為安平公廟之一,其農曆普度祭典的「中元醮」,每年施放水燈接引亡魂上岸享受人間香火,由安平全境十角頭社參與,故安平的農曆七月普度祭典,都是由安平鎮城隍廟率先舉行,才由其它廟宇接力辦理,因此安平俗諺說著:「城隍廟沒普,無人敢普」。

» Read more

仰望天門開、吃圓補運福壽來:馬來西亞開天門與半年節儀式

圖文:董詠祥(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 文化遺產專員)相傳「天門開」這日是玉皇大帝把天庭之門打開之日,因此人們便能直接拜見平日難得一見的玉帝,若是此日準備供品祭拜,那便能直接向玉帝祈願,赦免自己無心犯下的罪惡,達到消除厄運。

» Read more

追憶171年前那場颱風:遺留口湖與四湖的水難者祠祀與牽水「車藏」儀式

這起災難,成了雲林口湖與四湖地區的重要歷史記憶,當地民眾為處理死難者遺體,不僅將之收埋成堆,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初七亦會辦理相關拔渡儀式。尤其以口湖蚶仔寮、金湖的祭典最廣為人知,但實際上受災區域非常廣泛,幾乎四湖、口湖鄉內的諸多沿海小祠,都有紀念與祭祀此次受難者。當然,隨著歷史變遷,各自也就發展出不同的祭祀文化。

» Read more

英勇成神│追溯臺灣一位順天國平海大將軍的故事

中臺灣大肚臺地西南麓至鹿港一帶,有位民間信仰神祇受到廣大信徒的愛載,信徒早期尊稱他為「王勳大哥」,又有稱為「福興公」,後來因王勳升格為神,現在居民大多尊稱他為「王勳千歲」,成為台灣史上,清代所有革命事件中,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受封為千歲者。

» Read more

旌義亭還是義民廟?說一段泉州人與北港義民爺的故事

所謂「義民」通常泛指協助清帝國平定在臺叛亂的群體,最早並無指涉特定族群。因此,臺灣各地非客家地區也有不少義民爺廟,至今仍保有活絡的祭祀活動。當中,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的義民爺廟,就是由泉州人興建祭祀。【林爽文與英靈祭祀專輯(2)】
文/鄭螢憶(北港人、政治大學臺灣史所博士候選人、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培育)

» Read more

非客屬義民的紀念儀式:雲林地區的義民公普

雲林平原沿海地區的普度有兩次,分為大普、小普。大普指的是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小普則是在農曆5月中旬以後,指的就是「義民公普」。「義民公普」有著村庄輪普的有趣現象,亦即一村普度結束之後,隔天由鄰村接著普度,如同接力賽一般,持續到5月底為止。

» Read more

丙申年端午特輯(四):道教逐瘟與端午競渡的斂毒習俗

過了霪雨菲菲的梅雨季節之後,時序即進入悶熱的陰曆五月,而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即是在這個月份中最受矚目的民俗節日,也是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是漢人社會一個相當古老的節日,它的起源很早,據考證早在屈原誕生之前,漢人就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了。

» Read more

春遊、春花與春餅:清明踏百草的民俗底蘊

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清明節與掃墓,在現代人的觀念中似乎早已合而為一。不過,掃墓在清明的發展史上,算是相當晚出的節日內容。直到宋代為止,清明只是個鄰近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兩天)的一個節氣,相關文獻只有記載與農事相關的時令行事。而祭墓,原本是寒食的習俗。寒食這個起源於山 […]

» Read more

當天雷勾動地火|認識歌頌生之慾的臺灣情人節

圖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燈火既代表了生命,歌舞百戲又隱晦的展演了生殖活動,元宵其實就是個歌頌生之慾的節日。

» Read more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