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文:黃偉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時序邁入六月中下旬,再隔幾天就是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面對鬼月,各種禁忌、鬼故事紛紛出籠,繪聲繪影,帶來許多詭異氣氛。民間信仰觀念裡,七月是一個屬於鬼靈的月份,面對七月的到來,為了要安撫村民心中的不安,嘉義布袋地區有幾個村落有著六月底夜巡的習俗,其中規模最盛大的即是過溝建德宮的火燈夜巡。
» Read more臺灣民俗大小事,歡迎鄉親作夥來開講
文:黃偉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時序邁入六月中下旬,再隔幾天就是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面對鬼月,各種禁忌、鬼故事紛紛出籠,繪聲繪影,帶來許多詭異氣氛。民間信仰觀念裡,七月是一個屬於鬼靈的月份,面對七月的到來,為了要安撫村民心中的不安,嘉義布袋地區有幾個村落有著六月底夜巡的習俗,其中規模最盛大的即是過溝建德宮的火燈夜巡。
» Read more在墾殖的過程中,由於天災人禍之頻仍而導致許多先民死難,為了安頓這些沒有後代的先靈,漢人社會也陸續在聚落中建立義塚以及有應公祠、萬善公祠、大眾爺祠等供奉孤魂之所,也成為臺灣主要的在地化信仰特色。土城大墓公所收埋、奉祀的先民,早在清末即被擺接地區的漳州人尊稱為「大墓公祖」,墳塚內的遺骨,最早的起源到底是林爽文事變期間的所犧牲的難民?抑或是義民、亂民?在歷經兩百多年來族群之間的拚鬥、磨合之後,在年復一年的普度追思之下,似乎也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議題了!
» Read more圖文:董詠祥(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 文化遺產專員)相傳「天門開」這日是玉皇大帝把天庭之門打開之日,因此人們便能直接拜見平日難得一見的玉帝,若是此日準備供品祭拜,那便能直接向玉帝祈願,赦免自己無心犯下的罪惡,達到消除厄運。
» Read more雖然是小小的地方性例年祭典,背後卻有著人們的努力、對神的信仰與對動物的情感,也許現代人會認為「求神救牛」的動機有點誇張,但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農耕時代,人生病只能求神,辛勤耕作的牛就如同家人,更何況愛貓狗如子女手足的現代人呢?生病了當然要救! 隨著工商時代的轉變,地方性的祭典逐漸縮小,其價值與內涵也逐漸被淡忘,在一片撻伐民俗的社會氛圍中,人們容易忽略民俗儀式背後的情感與文化價值觀,當我們對民俗日漸疏遠、冷感,儀式恐怕也只會漸漸褪色。
» Read more這起災難,成了雲林口湖與四湖地區的重要歷史記憶,當地民眾為處理死難者遺體,不僅將之收埋成堆,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初七亦會辦理相關拔渡儀式。尤其以口湖蚶仔寮、金湖的祭典最廣為人知,但實際上受災區域非常廣泛,幾乎四湖、口湖鄉內的諸多沿海小祠,都有紀念與祭祀此次受難者。當然,隨著歷史變遷,各自也就發展出不同的祭祀文化。
» Read more中臺灣大肚臺地西南麓至鹿港一帶,有位民間信仰神祇受到廣大信徒的愛載,信徒早期尊稱他為「王勳大哥」,又有稱為「福興公」,後來因王勳升格為神,現在居民大多尊稱他為「王勳千歲」,成為台灣史上,清代所有革命事件中,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受封為千歲者。
» Read more圖文:林纓宣(豐原城隍爺廟文史組長)豐原城隍爺廟,是台中地區首座城隍廟,由民間創建。自建廟後不久,即開始辦理豐原迎城隍的遶境活動,延續至今已有百餘年。在豐原迎城隍的遶境巡庄活動中,最受注目是「日式神轎」,所有轎夫皆穿著日式浴衣,在參拜廟宇、或表演時,會依照鼓聲節奏吶喊著「嘿咻!嘿咻!」;另一個特色是「鍾馗神將」,是豐原迎城隍儀式中的亮眼陣頭。
» Read more每個年代的先民們過著艱辛生活,已非生在現代的我們能感同身受的,祭祀義民爺應擴展到歷代為東港子孫、這塊土地而奉獻身軀的先民;瞭解與探討義民爺祭祀,不只是對東港人文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習先民刻苦的精神,更是學習愛護這塊成長的土地,惜福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 Read more所謂「義民」通常泛指協助清帝國平定在臺叛亂的群體,最早並無指涉特定族群。因此,臺灣各地非客家地區也有不少義民爺廟,至今仍保有活絡的祭祀活動。當中,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的義民爺廟,就是由泉州人興建祭祀。【林爽文與英靈祭祀專輯(2)】
文/鄭螢憶(北港人、政治大學臺灣史所博士候選人、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