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由來:你知道「地牛翻身」是臺灣本土創生的地動傳說嗎?

以地牛翻身來形容地動,其實隱含著強烈的無奈感,畢竟牛與我們生命相依,生活相惜,雖然莽撞但是善良;臺灣人幾乎不太責怪地牛,也不像日本或中國衍伸「鎮壓」手段,雖然某些地方有強烈的「打地牛」儀式,但我們大多就是樸實堅韌地面對,淡然認份地看待地牛翻身,或許這是我們與牛之間不可分割的情感與彼此象徵的情愫使然吧!
» Read more臺灣民俗大小事,歡迎鄉親作夥來開講
以地牛翻身來形容地動,其實隱含著強烈的無奈感,畢竟牛與我們生命相依,生活相惜,雖然莽撞但是善良;臺灣人幾乎不太責怪地牛,也不像日本或中國衍伸「鎮壓」手段,雖然某些地方有強烈的「打地牛」儀式,但我們大多就是樸實堅韌地面對,淡然認份地看待地牛翻身,或許這是我們與牛之間不可分割的情感與彼此象徵的情愫使然吧!
» Read more在臺灣的漢人信仰中,仍有許多以神明會的模式進行祭祀,而這當中祭祀活動規模最大者莫過於六房媽,百年來維持有神無廟的祭祀方式,過爐無疑是種行於浩瀚天地間的漂泊,這場每年夏季在雲林地表的人神移動,承載著祖先從大陸那頭漂泊到臺灣這裡的歷史,六房媽更在飄泊之間串連起人際關係,建立信仰的網絡,從最初的家族聯繫到發展出跨越地域的聯莊,強化了彼此的我群認同與向心力。
» Read more日前,為了慶祝第14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主辦單位公佈了慶祝大會主舞台的設計圖,由於其意象乍看之下類似臺灣民間醮典的醮壇,因此也引起各方的討論,或批評其俗氣者,或讚賞其融合臺灣環境與常民圖像者,褒貶不一。不過不管是褒是貶,其中不乏出現一些對於醮典的誤解,也顯見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或學者對於民間傳統信仰文化的生疏。
» Read more文/卓佳賢(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 每年大甲媽祖進香經過彰化市皆有熱鬧不凡的人潮活動,當媽祖鑾轎過大肚溪進入彰化市之後,便會在市區內繞行大小廟宇。其中,大甲媽鑾轎在彰化市巡繞時,最具知名度且每年均會因此登上社會版面的地方,無非是「民生地下道」,可謂是大甲媽祖進香在彰化的「主戰場」。 大甲媽鑾轎在 […]
» Read more圖文:黃偉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 說到北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生長的人,大概都能聯想到媽祖廟─朝天宮。「北港」與「進香」,在百年來的集體記憶中,儼然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同義詞。這四個字在歷史的脈絡之下,約定俗成為專有名詞。部分廟宇的執事牌上,也鐫刻著「北港進香」四個大字,簡要地 […]
» Read more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是一種社群網絡與文化價值觀,它既是文化遺存,同時也是文化生產,民俗絕對會隨著時代改變、與時俱進,然則,民俗文化的變革自有邏輯,往往需要時間累積,畢竟價值觀更迭絕非一朝一夕。在信仰網絡裡,有太多細節根本無法被其它形式立刻替代,比如若為除煞驅邪,豈能不燃放爆竹?總不能以「鼓掌」替代「鞭炮」,或以歡迎用的電子聲響炮用作代表,那可能會引起鬼怪誤會,當作我們在歡迎牠們到來……
» Read more文:林茂賢(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圖文編輯:溫宗翰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臺灣目前規摸最盛大的進香活動,隨著香客增加,進香文化也隨著複雜化,許多世俗物品被賦予神聖意涵,這些物品因為與媽祖有直接或間接關聯而被神聖化,民眾咸信這些媽祖進香中所使用、接觸的世俗物質,具有保平安、治病、 […]
» Read more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清明節與掃墓,在現代人的觀念中似乎早已合而為一。不過,掃墓在清明的發展史上,算是相當晚出的節日內容。直到宋代為止,清明只是個鄰近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兩天)的一個節氣,相關文獻只有記載與農事相關的時令行事。而祭墓,原本是寒食的習俗。寒食這個起源於山 […]
» Read more文:溫宗翰 (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 圖:隨香筆記 李永倫 進入21世紀以後,「民俗攝影」成為一種特殊又繁複的詞彙,有時會令人滿心不悅,有時會令人感到熱血激情,或許,我們需要找個典範,以便重新認識與理解民俗攝影這件事情。 主要是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位攝影不僅改造了攝影發展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