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扛出家鄉味:學甲香蜈蚣陣的困局挑戰與自我印證

圖文:李啟嘉(高中教師,台南學甲人,旅居基隆)在上白礁、學甲香的香路上,沿途各家各戶信眾擺設香案迎接,從市區到郊野,一例如此。據我個人觀察,鄉人擺設香案的習慣,歷經多年無所減退,讓人深為感動。
» Read more臺灣民俗大小事,歡迎鄉親作夥來開講
圖文:李啟嘉(高中教師,台南學甲人,旅居基隆)在上白礁、學甲香的香路上,沿途各家各戶信眾擺設香案迎接,從市區到郊野,一例如此。據我個人觀察,鄉人擺設香案的習慣,歷經多年無所減退,讓人深為感動。
» Read more由於媽祖示警,街上眾人才能奔走他處,免於一難;相傳當義軍將人頭與義旗移至王爺廟前時,前殿牆壁也立即剝落,警示災難即將發生;果不其然,當日軍進入西螺後,看見人頭懸掛在王爺廟前,當即焚街毀廟。
» Read more文/游啟仲(大里區青年信徒)現任里長為了迎合旱溪樂成宮媽祖遶境,在地方上做了許多違反地方傳統的事,不僅博爐主消失,現在也都不迎請十八庄媽祖。比較令人納悶是,何里長既然只想要讓旱溪媽祖來遶境,為何仍假借是十八庄媽祖來遶境田寮仔,用這個名義向田寮仔里民收取丁錢、香油錢?
» Read more文/李建緯(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內容中所引的圖像與科學檢測資料,西螺福興宮已發函取得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同意出版(府文資二字1073800482)。臺灣文物推動普查迄今已逾5年,從清查、調查研究、指定、展示再到出版,西螺福興宮可說是臺灣其它宮廟推動古物類文化資產工作之表率。
» Read more楊朝傑(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好義從風」匾是道光13年(1833)懸掛於福興宮至今的既存古物。講述著西螺義勇助官平亂的事蹟,因形制特殊,又關係重大歷史事件,在民國108年(2019)7月4日成為雲林縣第一件經文化部指定的國家重要古物。
» Read more文/李世偉(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電影<修行>劇簡意深,適合身處婚姻內翻滾者,也適合在婚姻外觀望猶疑者,因為婚姻即修行大道場;電影<修行>適合追求靈性修持者,也適合尋常世俗男女,因為柴米油鹽、愛恨情愁方為真修行。
在台灣民俗圖繪當中,經常出現許多特殊的吉祥圖案,或是在許多年畫當中,常常會看到各類不同的故事,你都能知道是甚麼嗎?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壽桃,或是桃子的圖案,有人說這是女性乳房的象徵,為何會如此呢?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民俗圖像,個別有何意涵?民俗亂彈這次邀請到在這方面研究相當深入的民俗學者,楊玉君老師來 […]
» Read more「東港王船是鬼船」誤解發言個案,顯現對民俗的陌生。民俗信仰是一地風土民情長期累積的成果,其風貌更是如今「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風潮盛行時,使我們「愈在地愈國際」的珍貴資產。
» Read more新北市民俗「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是淡水、三芝一帶重要的民間信仰,地方俗稱為「八庄大道公」或「九庄大道公」,是由九個庄頭每年輪值,直到今日「九庄大道公」仍維持著爐主制度,由爐主奉祀保生大帝,負責日常上香,每年農曆3月15日舉辦祭典、16日爐主交接、17日安座,每個月的初2、16日在爐主厝進行「犒大爐」,值年聚落進行「犒軍」,信仰與儀式深入影響當地人的作息,一代傳承一代,成為地方的傳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