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只用藤條與刺竹搭建一座全臺灣最大的鞦韆架?談臺灣鞦韆文化及下路頭搭建鞦韆的傳統技藝

圖文:溫宗翰(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鞦韆是以竹、木為架,以繩、麻或竹立軸設座,使人能或坐或立,再透過擺盪身體,搖晃於竹架或木架之間,由於離地晃動帶來身體與視覺的愉悅感,具備娛樂性質,故常被用以為團體遊戲。大多數南島民族或漢人傳統社會使用鞦韆的概念,通常都與祭典活動緊密相關,是屬於祭祀儀式的一環,直到日本時代將鞦韆引入現代教育,以體育活動形式進入臺灣校園,才漸漸剝除他信仰功能的特徵。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是以擺盪高低決定勝負。

臺灣多數原住民族都有將祭典與盪鞦韆結合之習俗,比如邵族播種祭,即透過先生媽(女祭師)帶領進行盪鞦韆儀式,象徵性祈求作物成長高大,同時,無論未婚或已婚女子在祭典時盪鞦韆,都有祈求助孕的效果。在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阿美族等等,也都有各類型的盪鞦韆儀式;布農族信仰觀認為鞦韆有助於小米成長,南部許多平埔族的「查某暝」,也都有專屬女性盪鞦韆的儀式,讓女子玩樂、徹夜狂歡;顯見,在原住民族民俗觀裡,盪鞦韆有祈求豐收、祈求女性生殖的信仰功能。

盪鞦韆是人類原始社會的產物,基於生活和勞動行為而衍生出的儀式性活動,只是經過歷史變化,往往層累堆疊出複雜的文化印記。漢人強勢文化在臺灣民間社會也有發展出鞦韆文化,但大多是在上元祈福、寒食禁火、中秋月圓時的盪鞦韆,是一種兼具儀式與娛樂的節日文化。比如新竹市二十張犁早年即有在元宵節前後五日內辦理盪鞦韆的習俗;宜蘭縣蘇澳鎮、礁溪鄉兩地,至今都有中秋盪鞦韆活動;下路頭玄天上帝廟,則有因應神靈聖誕遶境,搭建全臺灣最大座鞦韆架的盪鞦韆儀式。這些漢人鞦韆儀式,大多與地方信仰中心有關,並以禳災為目的,當然也有在地化現象,比如蘇澳即延伸出以鞦韆擺盪象徵漁船航行順利、捕魚豐收的信仰功能,並也有奪錦祈求「得采」「豐收」的概念。

蘇澳鎮中秋節盪鞦韆是於鞦韆前架設一鈴鐺,以腳踢次數多寡分出勝負。

若歸納不同類型的鞦韆活動可以發現,盪鞦韆作為一種信仰儀式,在漢人思維邏輯中,是透過擺盪來掃除地方不寧,形成禳災的民俗意義,並也兼具娛樂性質。這與南島民族大多屬祈福生子或祈求豐收,且由女性主導進行擺盪儀式的情況大有不同。比如,下路頭鞦韆賽會即以男性為主體,不僅搭建鞦韆前,女性不能碰觸或跨越竹材,比賽當下女性亦不能直接參與,近年來,隨著時代變化讓女性也能在賽後進行體驗,但仍相當程度地保有漢人傳統思維。

位於嘉義市光路里的下路頭玄天上帝廟,擁有全臺灣最大型的盪鞦韆儀式;早年是因應地方疫病,在玄天上帝指示下,每逢閏年的玄天上帝聖誕(該廟以農曆3月6日為玄天上帝誕辰)進行遶境與盪鞦韆儀式,藉此掃除地方不潔。有關此項儀式最早的記錄,目前僅發現1909年《臺灣日日新報》的新聞報導,只是從報導可知,當時早已因應局勢,受到日本殖民政府關注,結合在日本紀元節辦理鞦韆活動。

【作者按】:曾有研究者以《臺灣日日新報》於1921年2月10日報導〈競戱鞦韆〉:「來十一日,為紀元節佳辰,乃欲依例戱舞,一連至舊三月間,目下已築高臺於該庄,屆日內臺人之官紳商界,多擬挈盒往觀,以作一日遊也。」誤認為下路頭盪鞦韆是紀念元宵節的習俗,其實是嚴重將紀元節誤讀為元宵節。所謂紀元節是神武天皇即位、建立日本大和朝廷的紀念日;根據顏杏如研究,1904年2月8日日本對俄戰爭爆發,日本官方特意利用紀元節操作國家意識形態,殖民地臺灣當然也不例外,各地都有官方操作的配合活動。下路頭鞦韆賽會也是其中一例。

戰後,下路頭盪鞦韆也經常受到政府相關單位重視,不僅有邀約至外地表演,也有結合政府文化活動擴大辦理。2008年,嘉義市政府積極投入鞦韆賽會之辦理後,當年度,嘉義市文化局亦將此儀式,以「下路頭鞦韆賽會」之名,登錄為嘉義市民俗文化資產。只不過,在保護民俗文化大旗影響下,下路頭遶境盪鞦韆從僅辦在閏年的活動,改為每年舉辦,2013年起,這項民俗在官方力量的協助下,改為「嘉義市鞦韆節」。

嘉義市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的嘉義市鞦韆節

雖然幾經變革,下路頭盪鞦韆由僅出現於閏年的民俗儀式,逐步走向每年辦理的文化活動;但下路頭仍維持每逢閏年遶境,且每年取竹搭建鞦韆的方法,都保有傳統模式,以下逐步說明:

【取竹過程】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遶境暨盪鞦韆儀式,皆於冬至開始籌備,當日子時下路頭家家戶戶帶著湯圓、水果與金紙至廟裡參拜、謝平安,在由祭祀圈內的七甲子民,擲筊產生出七個頭家,這些成員則將帶領協助庄頭推動新一年的廟務,包含鞦韆賽會的執行。

謝冬以後,農曆12月初時,將找尋搭建鞦韆所需要之竹材,需物色同一竹叢可達20隻以上,需有約5、6年不等成熟的刺竹。昔日「傳統取竹」時期,下路頭七甲各庄頭需各自負責找齊2根(甚至以上)的刺竹。集中後,從中挑選出適合搭建鞦韆支架、橫桿等部分。近年則由爐主、頭家與當地耆老共同去找尋,找尋地點曾至水上、蘭潭、中埔、竹崎、白河等地。取竹方法如下說明:

取竹-步驟一:

頭家爐主事先準備好砍竹器具,包含:番刀、鐵鍬、土強、電鋸、鋸子、麻繩、鮮花、素果、金銀紙等,由當地建築老手與耆老帶領取竹。通常取竹日以前,就已經選定竹叢,提前向玄天上帝擲筊,確認取竹方向後再前往尋找,若有合適竹叢,需徵得地主同意,再約定時間向玄天上帝詢問確認;其後,才能挑選良辰吉日,前往取竹。因此,每次取竹地點皆不固定,通常是在水源充沛的竹叢,才能使刺竹吸水飽滿、堅固耐用。確認取竹地點後,出發前也得進行團拜,向玄天上帝告知,請求庇蔭取竹過程順利圓滿。

出發前由里長帶領下向玄天上帝敬拜祈求平安

取竹-步驟二:

抵達取竹目的地後,耆老也會向眾人宣告,今年取竹所需的材料項目,並現場分配工作,同時也會叮嚀去年發生的情況,比如不能破壞地主的財物或菜園,簡單的會議,卻相當重要,避免取竹成員重蹈覆轍,影響未來取竹時跟不同地主的合作機會,接著眾人開始進行環境整理,方便取竹過程順利。

取竹開始前的會議叮嚀

取竹-步驟三:

在預定取竹的竹叢旁,開始祭祀土地公,說明是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為搭建鞦韆所用之竹材,請土地公庇蔭眾人安全。祭祀完畢後,開始剔除竹叢旁的細小刺竹,再由經驗老道的前輩來挑選,以便取用叢內已經生長3至5年以上之刺竹,現場立刻模擬刺竹取出方向,確認無誤後才開始啟用電鋸,以免傷及還在成長階段的外部年輕刺竹。

抵達取竹現場也必須先祭祀土地公告知要來為玄天上帝取竹

取竹-步驟四:

選定一隻後,採電鋸於刺竹根部進行切割,通常先以45度角向下斜切至刺竹一半,隨後再以90度角平切方式,將刺竹挖出一個三角形凹槽,隨後再將後端連結的一半刺竹全面割斷,以避免電鋸直接90度角平切時,會產生卡住的窘境或傷害竹材。切割後,將根部鋸好的刺竹綁上繩索,準備用人力將刺竹於竹叢中拉出。

雖是用電鋸但仍需要用迂迴的刀法

以繩索綁住切割好的刺竹根部,眾人再一起拉出,有時還得依照地形地勢調整位置。

取竹-步驟五:

因刺竹叢交叉錯綜,得耗費不少人力才能將其拉出,拉取刺竹過程中,也得小心謹慎,避免竹枝損壞。直到刺竹脫離竹叢後,再以人力肩抬下山,每枝刺竹都至少必須有15公尺左右,且竹枝厚度不見得重要,而是要以「竹篁」來看竹齡,總共需取18根大刺竹。

得依地形地勢在林叢裡爭取能夠搬運的空間

因林裡空間狹小只能以人力搬抬下山

【搭建鞦韆】

下路頭鞦韆之製作通常由當地懂建築且具有經驗之人才來進行搭建,比如曾任總幹事之羅溪城及其弟羅溪南,或是被譽稱為「鞦韆王」連續十數屆冠軍得主陳嘉生等人。每年皆於農曆大年初一進行,一方面是因為此時村庄人口較為聚集,另方面是在民俗觀裡,此時為諸事大吉,可以無忌諱地進行這項工事。以下就其過程與工法進行講述:

搭建-步驟一:

開始搭建鞦韆前,眾人先迎請廟裡玄天上帝、觀世音菩薩、羅車三太子之神尊,設壇於廟埕監工,以庇護眾人施工平安。

下路頭玄天上帝廟是由當地賴姓宗族開臺祖賴元明營請來臺奉祀。

搭建-步驟二:

開始搭建前,共分三批人馬進行預備工作。第一批,是在取竹後刺竹放置點先為鞦韆骨架劃設標記點,在選定擔任骨架的竹枝上,取好綑綁點並畫線標記。另一旁另有人製作「繳仔」,每隻約50公分,用以綁竹之材料。第三批人則在開始搭建前,需先測量方位、挖洞,鑽出鞦韆基座的地基。

畫出鞦韆樑柱位置

畫出鞦韆樑柱位置

「繳仔」是搭建鞦韆時與藤條搭配使用的固定物件

在準備搭建鞦韆的位置上挖出六個約1米2左右的柱洞

搭建-步驟三:

使用大型吊車將竹子立起,將竹子插入挖好的地基裡,作為支柱,鞦韆總共需要立下六支支柱,以穩固整體支架。並在六大支柱兩邊側面綁上第一座橫樑,綁法是先以藤條套圈,以竹製之「繳仔」(kháá)綑緊後,將之旋轉成麻花卷狀,用以將橫梁緊框住,緊接著再以藤條,把「繳仔」尾部固定住,如此就不會鬆脫,如此綁法重複使用於整個鞦韆架需要相接合的部分。

使用吊車將六根基柱吊起放進柱洞基座裡

依照規劃好的方位與尺寸放置

六大支柱皆由吊車固定

藤條與竹製繳仔的綑綁方式是傳統社會用以穩固接合點的方式

以繳仔將橫樑固定,其後在以藤條固定繳仔。

以藤條綁住繳仔的下半段,可使整個橫樑固定。

搭建-步驟四之一:

底座第一層橫樑搭建完成後,需將六根支柱分兩排搭建固定,以便左右兩排穩定搭好橫樑;頂部兩側各三根支柱固定後,即要搭建鞦韆架之中柱(亦即鞦韆擺盪之中軸點)。為確認擺盪高度,兩側支柱往中心點集中時,需用測量器測量中柱與地面的距離,並於地面畫上中心線,用以測量中柱與地面的位置準確無誤。等待上中柱穩固後,測量與地面距離,需有10公尺高度,再進行中柱綑綁,綑綁中柱之方式與綑綁橫樑使用繳仔的方式相同。中柱綁完後,需要再固定兩側支柱之橫樑。

兩側支柱於鞦韆頂端交疊綑綁。

六根支柱在上端固定,準備搭建中柱。

兩側支柱中間要架設中柱,之後才能固定兩側橫樑。

中柱上架後需要抓準中心點,並測量整座鞦韆架高度有達10公尺以上的距離。

綑綁中柱,整體鞦韆架的雛型就差不多完成。

搭建-步驟四之二:

在搭建鞦韆骨架時,另一批人馬同時進行著中柱製作,中柱厚度需要為鞦韆之柱的兩倍,大約2公尺寬,並需於中柱上鑿出四個洞,剛好是兩個藤圈的距離,再放入竹製插梢即可完成,竹製插梢設置目的,是為了避免盪鞦韆時鞦韆支架晃動甩出來。

頂部中柱需要製作竹插梢,並把預先製作好的藤圈放入。

搭建-步驟五:

搭建鞦韆需以兩根細竹進行,先套入做好的木板,大小約90公分寬,長度20公分,作為未來踩力的踏板,之後於兩根細竹上端約四分之一的位置,相互層疊,折成十字型,以彼此固定。細竹對折時先使用噴燈將竹子燒軟再折彎,對折後再綁上藤繩固定,成一個方形的支架,以穩定整個支架晃動的頻率。鞦韆架好後,即可架上鞦韆中柱的藤圈,並用牛油塗抹,避免摩擦受損。

鞦韆上半部需要相互層疊,以穩定整個鞦韆的平衡。

鞦韆上端細竹層疊的部分,必須使用藤條固定。

搭建-步驟六:

鞦韆製作完後,放上鞦韆中柱的藤圈裡,並進行橫樑的修飾,將所有支柱突出部分修剪掉,並將廟方製作之旗幟、插上鞦韆架上。完成布置後,隨後燃放鞭炮,用以驅邪並慶賀。

將所有支柱橫樑多餘的部分剪除。

鞦韆架上中柱藤圈後還得要抹上牛油,並調整藤圈晃動的距離。

 

插上旗幟進行鞦韆架裝飾布置。

搭建鞦韆完成後,需要燃放鞭炮驅邪,以確保鞦韆使用平安無虞。

整體搭建完成後,還得需要請神回座,即完成整個鞦韆搭建的過程。每年大年初一製作完畢後,即可給地方居民,或是有意願參與鞦韆比賽者進行練習,比賽當天,則以擺盪高低為得勝標準。

下路頭盪鞦韆比賽是以盪高者獲勝

*本文刪改自:溫宗翰主持,「下路頭鞦韆賽會調查研究計畫」委託服務案,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委託,2016年。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

2 comments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