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故事系列:嘉慶君遊臺灣探源

【編按】嘉慶君遊歷台灣的故事,是台灣本土相當知名的傳說,除了口頭傳承以外,在不同時期也被用以進行創作大眾題材的節目或表演;諸如早期華視閩南語連續劇演出〈嘉慶君與王得祿〉(1972),歌謠藝人黃秋田也為此以各類舊地名創作一首〈嘉慶君遊台灣〉,紅遍大街小巷,不久台視追著播出〈嘉慶君遊台灣〉(1980),此後陸續有許多節目都有製播再創作。這則故事在全臺各地都有差異,後來包含歌仔戲、布袋戲,甚或是秀場表演,也都有看到。尤其在錄影帶盛行的時代,三立影視製播〈嘉慶君與豬哥亮〉(1986)更是全台風靡,強化傳播這則鄉土味特別強烈的故事,使豬哥亮成為這則故事的最佳代言人,他也不斷運用於表演之中。這則故事背後究竟有何掌故與值得思索之處,其實在學術研究領域也不斷有所討論,以下則為王見川教授從一個面向切入,進行整合性的探討。(溫宗翰)

王見川(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嘉慶君遊台灣」是台灣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近人林文龍有專文討論[1]。他搜羅十則嘉慶君遊台灣的說法,其中一則是關於嘉義市東門福德祠東安宮。其文發現,<嘉邑東安宮沿革>中特別載明:

清朝高宗帝(乾隆)太子嘉慶君遊台灣時,宿宮數夜,回朝奏乾隆帝。乾隆四十七年敕封加冠,所以他地福德正神無戴冠帽,只有諸羅縣東安宮福德正神戴冠帽[2]

實際上,除了東安宮外,嘉義市北門口外的北安宮亦流傳嘉慶君敕封傳說。在其沿革中說:

依傳說,嘉慶君在太子時代與護駕李勇、王發等三人出遊台灣,來到諸羅城適逢城門關閉,正在城外徘徊時,遇一「老仗」告知,北門城外有廟可宿,經由本廟停留一夜,待明早開城門即入城。在於為帝嘉慶四年時候,御賜石香爐一座為本廟鎮宮香爐,並封本廟可築皇宮式,正神可戴相冠帽,並御賜對聯,永世流傳[3](嘉邑北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印<嘉邑北安宮(土地公廟)沿革>(未標出版年代)。)

東安宮和北安宮廟方之所以會流傳如此嘉慶君傳說,可能受民國三十六年著成的《嘉慶君遊台灣》一書[4]影響。在該書第十一回中提及嘉慶君與王發、李勇向諸羅山路上而行,「行到新營之時正是中秋,光景百出,真是觀賞不盡。太子三人,行到半途在福德廟口」碰見惡黨搶人之事[5]。或許東安宮、北安宮廟方就是據此敷演嘉慶君敕封廟中神明傳說。

嘉慶君來臺的傳說因為豬哥亮而在傳衍全臺,他也以太子太保形象擔任金鐘獎50週年頒獎人;當時他建議提前頒發貢獻獎給藝人,扮演嘉慶君的陳亞蘭也在現場暗示豬哥亮尚未獲獎,如今看來令人不勝唏噓。

其實,在日治中期已有則記載言及嘉義市境內的嘉慶君傳說:

 畸雲<蔡新逸事>:「…乾隆數次南巡,游幸江南,太子即嘉慶,亦出宮微行,駕下泉州,即遄往漳浦,幸蔡新家。蔡新每陪駕,出遊勝地…太子至廈門,即乘舟泛海,至台南及嘉義,賞識海外風光。故老相傳,謂台灣城樓得建太子亭,即由於此,是亦台灣之光榮也」[6]

由此可知,日治中期前流行的嘉慶君傳說與嘉義、台南城樓上太子亭的由來有關。所謂的太子亭,又稱太子樓,日治時期的嘉義城內人賴惠川詩作<重九登太子樓>,自注云:「樓為前清嘉義東門城樓也。聞某東宮曾蒞斯樓,故其結構悉倣宮式[7]。」他在另詩又注說「嘉義城樓,皇宮式,名太子樓,聞某東宮曾蒞城下故名[8]。」據此來看,可能因為嘉義城城樓蓋得宏偉華麗像皇宮式,民間遂傳說這是太子駕臨,才能建此格局。

那麼這位蒞臨嘉城的東宮太子是否即<蔡新逸事>所言之嘉慶君?又何時抵達台灣?昭和八年(1933)嘉義市玉川公學校編的《嘉義鄉土概況》提供一點線索:

在嘉義神社右側有一太子樓,原在台斗坑,昭和五年移築於此。昔日嘉義地方受林爽文騷擾時,乾隆皇帝派許多兵士來平此亂。其時,皇太子亦隨軍來台。(官員)因此在台斗坑建行宮,作為太子行在,後人稱之為太子樓[9]

由此可知,嘉義民間傳言來台的太子與林爽文之亂有關。關於此事,筆者找到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明治三十八年(1905)八月六日的報導:

嘉義東西南北四城樓,巍峨高曠,甚壯觀瞻。俗傳乾隆年間,林逆倡亂。嘉慶皇帝為太子時,曾過臺灣巡視,駐蹕嘉義。所以蓋造雄壯,為全臺城樓之冠。嘉人呼為太子樓,而不稱敵樓者,職此故也。迨兵燹後,東樓燬於火。嗣因本年度市區改易,劃修道路。上官命將三城樓直行折毀,一律踏平城址,俾通大道。西門城樓欲移作公園,遺址南北兩樓著令嘉義區街庄長林玉崑鳩工折落,聽其隨便敷用。林本善經營,喜建築。該樓石木諸料,時久年湮,不無損壞之處。林將二樓材料同造一閣於臺斗坑庄,自己家屋之傍。上層敬奉五文昌帝君神位,下層為官紳宴會之所。改築較更更覺華麗寬宏。登樓一望,嘉義全景,悉在目前。聞所費不上千金,竟得一座空中樓閣。須至八九月間,方能落成云[10]

由此可知,至遲在日治初期嘉義地區民間即傳言嘉慶君曾在林爽文亂事時,來台巡視。因他駐蹕嘉義,所以嘉義東西南北四城樓建造雄偉,民間因此呼為〝太子樓〞。這個嘉義君在林爽文之亂時來台,官方因此蓋造雄偉城樓的傳說,對照文獻記載,其源生的歷史根據,很可能是指福康安來台平定林爽文之亂後,建議乾隆皇帝改建嘉義城牆一事[11]。由於福康安頗受乾隆皇帝寵愛[12],後人在傳頌此事時,有意無意訛傳為嘉慶君來台。就目前所見資料,嘉義市民間流傳太子樓傳說,可以說是〝嘉慶君遊台灣〞傳說的源頭,而這傳說是奠基於福康安來台平定林爽文之亂後,建議乾隆皇帝改築嘉義城牆的歷史事實[13]

豬哥亮在不同時間都運用了這個最強近的民間傳說來創作表演,圖為其復出後的現代嘉慶君節目

———註解———-

[1]林文龍<嘉慶君遊台灣:散落在台灣各地的嘉慶君傳說>,收入氏著《台灣掌故與傳說》(台原出版社,1994年2刷)頁40-76。林文龍是此文目前所見研究嘉慶君遊台灣傳說,最深入全面的佳作。

[2]轉引自林文龍前揭文,頁45。嘉慶君夜宿東安宮傳說後又影響忠義十九公廟方:「諸羅知縣為表揚李甲等義行,特予取名十九公,葬於城東外。時東門外有染布商同業,虔誠祭祀十九公墓,十九公亦頗為靈驗。迨至嘉慶君遊台灣,途經諸羅,夜宿東門城內土地公廟,翌日見城外墓碑祭祀者眾,經垂詣知其緣由後,於原名十九公之上賜封『忠義』二字,從此名曰『忠義十九公』。而後朝廷為褒揚諸羅城民守城殊功,將諸羅山易名為嘉義,時為清乾隆五十二年」。(嘉義市政府民政局編《嘉義市寺廟名錄》<忠義十九公廟>)。

[3]嘉邑北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印<嘉邑北安宮(土地公廟)沿革>(未標出版年代)。

[4]根據林文龍前揭文頁42提到《嘉慶君遊台灣》在民國三十六年成書。

[5]古鴻文編著《嘉慶君遊台灣》(台中瑞成書局,1954年9月修訂版)頁27。

[6]轉引自林文龍前揭文,頁49。畸雲<蔡新逸事>原刊於《三六九小報》第九一、九二號第二版<史遺>,昭和六年(1931)。

[7]轉引自林文龍前揭文,頁49。

[8]轉引自林文龍前揭文,頁53。

[9]玉川公學校編,昭和八年油印《嘉義鄉土概況》頁221。這裏用的是成文出版社複印本。

[10]《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年8月6日<易樓為閣>。

[11]林文龍前揭文,頁52-53。

[12]同前註,頁50。

[13]陳哲三認為嘉慶君遊台灣之竹山部份行事傳說,是依附福康安來台事蹟,軍入竹山部份,頗具見地。不過他並未發覺這傳說是源於嘉義城牆之太子樓之建成。而林文龍看出太子樓的由來與嘉慶君遊台灣傳說有關,也具銳識,但他卻認為:「必先有乾隆末年建造兩層閣樓式的城樓或私宅,民間俗稱太子樓,日久原義漸失。繼而民間乃望文生義,以為既名太子樓,必因太子過此而得名,而樓既建於乾隆末年,則太子自非繼位的嘉慶莫屬,是為嘉慶遊台傳說的濫觴,此後各地能附會地方史實者,則附會之,地方無史實可資附會者,則創造之,終至演變成目前繪聲繪影的情形」。陳哲三看法見林文龍前揭文,頁50。而林文龍見解,見其<嘉慶君遊台灣:散落在台灣各地的嘉慶君傳說>頁54。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

2 comments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