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無法替代民俗文化:評荒謬的米功代金政策
圖文/陳韋誠(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晚近幾年,環保署將「以米代金」、「以功代金」(最近改稱以善代金)視為「改善」民間信仰的核心政策,全臺各地環保局、民政局紛紛編列預算跟進,要求宮廟配合。但這些手法,大多是透過不斷汙名化民間信仰,將焚燒香金當作汙染所建構出來的假想替代方案,對民間社會而言,香金都無法替代,故而造成許多廟宇不堪其擾。
這項政策肇基於2010年中元節期間,是年環保署將減少燒紙錢納入地方政府執行空氣品質改善績效的考評項目,鼓勵地方政府以「創意」形式到寺廟推廣一爐一香、金紙減量或以米代金,同時公告全臺21縣市環保局提供紙錢集中服務,統一送到經法師「淨爐」儀式後的焚化爐統一燃燒,甚至聯合13個縣市設立普度網,提供線上中元普度祭拜,能直接透過網路捐款,將購買金、香等花費「以功代金」,宣稱是在做公益。
事實上,這些政策歷年來在民間社會運行,因為缺乏民俗性,經常可以看出來是浪費公帑。2010年環保署首次公告創意替代訴求後,是由臺南市環保局首先響應,當時南環局提出「以米代金做功德,減少燒金尚環保」的政策,時至今日因為米比香金貴,非常耗費成本,且許多信徒寧願捐香油錢,也不拿米,或是拿米不願捐香油錢,所以「以功代金」很快地成為政策核心。
以功代金的作法全臺皆可參加,鼓勵民眾到便利商店點選「以功代金」捐款,若以台南市政府為例,其特別公告2016年1月到9月總共獲得210萬元捐款,2017年清明期間,有8家社福團體到臺南市32處公私立納骨塔設攤,獲2331人響應,捐助121萬元。乍看之下,看似為社會公益募集「善款」,幫助慈善團體,但相對於整體民間信仰社會而言,這筆款項不僅是九牛一毛,還得策動八大社福團體代言募款,實際上不僅無法兼顧信仰觀,也衍生諸多關於「行善」的核心爭議,很多人不禁就想問,為何政府獨厚這幾家社福團體呢?
》延伸閱讀│陳韋誠:被發明的文化替代性:以米代金的荒謬想像
▍創意替代是環保單位的瘋狂?還是娛樂?
無獨有偶,澎湖縣環保局在2011年結合自行車走春活動,也提倡「以米代金」,凡是參加該活動的民眾,就能免費獲得「平安米」;又2013年中元期間,桃園縣政府與桃園地區7間宮廟,推行「米代金」政策,凡民眾願意到廟裡買米,該廟就會提撥相對金額增購白米,捐獻給弱勢團體;2014年開始,有些糧商甚至看準需求與「商機」,推出真空包裝「米金」,預估銷售量可以成長2-3成;2015年,臺灣各地環保局、民政局變本加厲地大搞「創意」,欲以金紙造型盒包裝白米、素食麵、紅豆、綠豆、仙貝等物質取代真正的金紙,點米誠金自動販賣機等產品接續推出。直到2016年政黨再次輪替,臺灣各地開始大量出現「拜拜不必燒金」的文宣標語,金紙造型吐司、線香造型牛奶棒相繼問世,甚至有廟宇亟力鼓吹信眾捐獻香油錢後拿取「米金」,不要拿金紙,改以米金供奉神明的情形。
從上段文字可知,官方對於民間香火觀的認知嚴重不足,「平安米」需經祭祀儀式中的香煙薰陶,並在焚化金紙,完成儀式後,白米才能帶回家「吃平安」,這是民俗觀點的基礎核心,絕對不是一拿到「白米」就具有「平安」的象徵意義。況且,在非常多地方文化概念裡面,未煮熟的白米通常用於普度、敬奉陌生的孤魂野鬼,比較不適合拿來敬奉神靈。
傳統民間社會中,祭祀天、地、神、鬼、祖先用的金紙種類、香枝數量等等,都具有豐沛的地方知識,每一項都有其不可或缺之意義,欲以五穀、麵包、餅乾等其他日常用品取代香金,簡直就是荒謬至亟。環保局不加強改善寺廟設備,卻想盡辦法發明「文化替代」,這豈不是無理地逾越職權?
》延伸閱讀│林美容:萬年香火: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
以米代金政策在民間社會蟄伏五年之久,隨著各縣市環保局、民政局「大顯神通」下,突破既有的「中元限定」,擾亂臺灣社會對金紙的認知,想讓金紙變成充滿無限商機的「文創商品」,並在臺灣民間信仰宮廟的金紙櫃、庶民大眾實質的日常生活,甚至虛幻的網路世界之中竄起,造成許多莫須有的文化干擾。事實上,環保單位總是喜歡自欺欺人,大力宣揚或討論以米代金多有效果,其實都只是想要為他們無力於面對真正的空氣污染,欺騙社會、狂刷存在感。
▍假替代之名行封爐之實
以米代金或以功代金政策推出時,環保單位通常要求宮廟可以因此封爐,不必再燒。因此,近年來許多寺廟為了因應官方推行的金紙政策,廟裡金亭都有「封爐」的命運。這樣一來,也造成許多信眾自己攜帶金紙到廟裡拜拜後,面臨無處可燒的困境。有人擔心被當成「垃圾」糟蹋,遂將金紙帶回家中自己焚燒,或帶至其他還能化金的廟宇燒化,這也又造成其他鄰近廟宇突然爆量燒金的困擾。
不過也有許多廟宇根本不屑官方政策的干擾,以臺中海線某知名公廟為例,當該廟收到臺中市環保局所發送的「以功代金」疏文,便直接放到地下室倉庫,完全沒有「上架」;也有一些宮廟在金紙櫃上,勉強増置官方版的「平安米」,但信眾在參拜神明時,一樣會拿取金紙,再「順便」拿一包米,在燒化完金紙後,再把白米帶回家煮來吃平安。也就是說,這項替代政策,根本沒有實質的「替代」效果,卻真真實實地拐騙許多宮廟,讓管理階層誤以為政府政策要求,所以就把香爐封閉,提代根本不是這個政策的真正目的,封爐才是!
絕大多數廟宇管理人,對政府公文或政策要求,通常沒有判斷或理解的能力,再加上類似桃園地區曾發動基層人員盤點各宮廟金爐使用狀況,因此許多廟宇都勉強配合,尤其以北部地區的廟宇,透過「以米代金」「以功代金」或「集中焚燒」之名的封爐情況最為嚴重。慶幸,有些地方廟宇平時看起來像是把爐口封住,但是當地居民都知道仍然可以繼續偷偷焚燒,勉強能不受政策干預影響,但整體態勢而言,民間信仰宮廟的「封爐」其實已經走到絕地。
「以米代金」僅是以「金紙」的形象移轉到其他物質的包裝盒或外觀上,就欲求取代整個金紙所蘊含的文化脈絡,實為天方夜譚。面對曲解信仰的官方環保政策,我們不能不假以思索就一味接受,放任土生土長的文化知識體系崩潰瓦解,唯有走進民間,回到常民的視角理解文化,才能真正感受到土地的脈動,以及信仰的溫度。
說的好,投你一票!
Pingback: 西征遇十絕陣:莫追殺民間信仰這盞萬年香火 – 民俗亂彈
感謝作者的用心 , 新竹竹蓮寺金亭的封爐 , 對信眾來說真是非常的無奈與痛惜 !
環保署有能力就去管管路上吸菸的人吧!! 這種移動式香爐比廟裡燒香燒金紙還毒,還會製造垃圾
⋯但卻以垃圾桶集中,對「金紙」的想像皆與「垃圾」產生連結。~不是想像,竹蓮寺的金紙集中後是清潔隊載到焚化爐「跟垃圾ㄧ起」🔥
Pingback: 關於宮廟為了燒香燒金管制而上街抗議,我想從哈拉瑞的《人類大命運》來聊聊 - PanSci 泛科學
Pingback: 燒對金香,利大於弊│政府管對了嗎? – 民俗亂彈
Pingback: 環保非政治正確:知識與權力的傲慢無法解決香火問題 – 民俗亂彈
燒金鬼奴自家發財, 鄰居吸灰都應該的喔! 要燒去自己屋裡關起門來燒, 不要燻鄰居. 自私自利, 比魏歪嘴還黑心.
古代的習俗禮儀視為符合當代生活習慣和環境衍生出來的形式,現代生活習慣和環境本來就跟古代不一樣,換個形式,敬意還是存在就好了,是作者你太死板,不然古代男女不平等,還有奴隸和階級制度,現代還不是都廢除了,難道什麼都要跟古代一樣?
從小我家就有燒紙錢的習慣。
到10年前家中喪事燒銀紙時,我發現紙錢材質和以往大不相同,比較黏 ,
重點是燒起來有異常刺鼻的味道,很可怕,之後我就沒有在燒過紙錢了。
為了自己(和鄰居?)的健康,大家考慮一下要不要繼續燒喔~
畢竟紙錢不是食物,成分似乎是不受到管制的,也很少人關心。
這是我找到的相關文章,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s://e-info.org.tw/node/31610
不同意,說是民俗,但無任何宗教經文依據,這種惡俗廢止是應該的,更不想相信死後世界和人世一樣充滿銅臭。
超討厭燒香跟紙錢,明明就陋習製造污染。
Pingback: 民俗論壇:當前社會如何面對燒香、燃金、放鞭炮? – 民俗亂彈
本來就是燒心安的而已,宗教是人創造的,沒有那種不能改的道理,燒金紙只是表象形式之一不是根本。
我一直很討厭放鞭炮、燒金紙這些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