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受天宮,元宵博米糕桃
元宵節,臺灣各地有不少連續多日的活動,乞龜是這個節日裡相當重要的活動特徵,在這個天官賜福的節日裡,向神明祈求象徵長壽與福份的「龜」,相當符合信仰特色,所乞得的龜,也都會將其肉身分食,象徵分享福份。
位於南投松柏嶺的受天宮,元宵節不是乞龜活動而是進行「博米糕桃」活動,有別於一般廟宇,松柏嶺受天宮因為主祀玄天上帝,信徒不敢以帝爺公部將作為祭祀、食用對象,因此將麵龜類食品,改用「壽桃」造型,因以米糕製作,故稱為「米糕桃」。桃與龜在民間知識系統中,同為具有祈求「長壽」之象徵意涵,因此很容易彼此互用。
受天宮元宵米糕桃最早開始於1991年,交通部觀光局辦理「建國80年紀念」,特別委請各縣市政府策畫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當時因為是配合縣府活動,因此仍為「大米龜」,但時至1997年,改由民間推動,製為大型壽桃,供民眾於元宵節當天食用,以祈求延年益壽。第一年的大型米糕桃只有500斤,隨著信眾的激增與信徒的擴散宣傳,每年不斷增加米糕數量,2016年已經來到11,988斤,非常驚人,從當天上午八點開始分食到當天下午,都還無法分食完畢。
關於作者 溫宗翰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 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 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 曾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等相關工作 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