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金花、迎孝子財神香火:馬來西亞金寶古廟的過年儀式
圖文/陳韋誠(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金寶古廟現廟於1904年(光緒30年)重建,是供奉觀音佛祖的水月宮、供奉玄天上帝的玉虛宮與供奉三王爺的三王爺廟合建而成。金寶古廟的重建年代與金寶開埠的時間相近,當時正值大批中國移民至馬來西亞開採錫礦,加上廟內匾額與香爐的落款年代與捐獻信徒籍貫可以推敲,金寶古廟重建時,是為廣幫人建立與掌控的廟宇(許文杰,2012)。
金寶古廟的公共性危機
隨著時代變遷,金寶古廟面臨許多挑戰,例如1985年國際錫價暴跌,導致馬來西亞無數礦場倒閉,仰賴錫礦業發展的金寶陷入經濟蕭條,許多青年選擇出走,致使金寶地區大量人口移出;2010年前後,馬來西亞當局覺得點龍香很髒、污染空氣,致函金寶古廟,希望該廟不要再燃點龍香,金寶古廟理事會開會決議後將點龍香改成點蓮花燈,對古廟產生極大的影響,由於當地居民覺得點龍香才能展現廟宇香火鼎盛,神明才具有靈力,點龍香的制度被取消,大家平常到古廟參拜的意願因而大幅降低(黃毓文,2016)。
地方認同:回歸民間信仰的本質
金寶古廟在面對官方力量的干擾與地方社會消長,雖然造成信仰社群的流失,但在年節祭祀儀式之中,卻仍可看出其所具備的「公廟」特質:
1、更換金花
金寶古廟在冬至到除夕夜這段期間,會擇日撤換金花,換下來的金花便會放到化寶爐中焚化,有些信徒就會到廟裡求取金花燒化後的香灰,並將這些香灰帶回家中倒放於神明爐內,祈求來年合家平安、家族興旺。
2、迎財神
金寶地區習稱陰陽察理地方財神為孝仔或大伯爺,簡稱財神,身披麻衣,腰間繫有裝滿紙錢的布袋。陰陽察理地方財神應為白無常信仰之轉型,根據江義雄的研究,身著素衣的白無常生前是一位貧寒孝子,為醫治久病在床的母親而長途跋涉,身心交瘁、肺腑重創,最後吐血身亡,亡故後受敕封為陰曹地府專職勾魂攝魄的「無常」冥吏,形象一如生前,披麻帶孝,腳穿麻編草鞋,手攜雨傘,從口到胸留下一道鮮紅血跡,推翻久病無孝子的世俗現實觀,堪稱「為臣死忠,為子死孝」的典範,白無常的「孝子」形象便與馬來西亞華人稱陰陽察理地方財神為「孝仔」相符。
金寶古廟每年農曆新正初一會舉行迎財神儀式,是日,大家會依照迎財神的時辰到金寶古廟參拜,帶的香枝數量不一,抵達古廟後會先祭祀天公和觀音娘,再到龍邊偏殿參拜財神,並從財神的香爐中抽取一支香帶回家中,參與迎財神儀式的信徒當中,不乏從金寶地區移到外地居住的原住戶,許多信眾便會準備較長的香參拜財神,將沾染財神靈力庇佑的香火引回家中插在天官賜福的香爐之中。
民間信仰是常民生活文化的重要展演,從金寶古廟的年節祭祀儀式中,可以看到民間社會對香火與靈力的重視,同時印證金寶古廟的公共性依存,並提醒我們:信仰中心的形成,是信仰社群所共有的珍貴資產,絕非單一組織,亦或官方力量可以輕易地介入與改變。
【參考書目】
許文杰(2012),《金寶古廟與社區互動》。拉曼中文系學士論文。
黃毓文(2016),〈霹靂州金寶古廟公共性之形成與危機〉。收錄於《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調查報告成果合輯》,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移地課程。
江義雄(2016),《臺灣「黑白無常」與「范謝將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