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番土地婆轉外家:頭牙到底是哪一天?

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土地信仰是臺灣民間信仰中最為普遍的類型,除了常見福德正神、土地公、伯公形象,出現在臺灣的山、林、園、田、水頭、水尾,藉由神像、石頭、土地公拐以外,也有如固守墳場的后土信仰,或是無形無體每月初二、十六拜門口的土地信仰等類型,土地公可以說是照顧我們生命經驗裡的一切事務,在每個人安身立命之處,腳下所踏土地,都是祂管轄的範圍。

竹北泰和番子坡庄福德宮祭祀石製福德正神香位與土地公、土地婆神尊(陳韋誠攝)

【延伸閱讀】溫宗翰:守護臺灣每一寸土地的信仰神祇

每月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可以說是生意人該做的例行性事務,如果家中沒有敬奉土地公神像,或是設有常態性的土地神香位,也沒有去到附近的福德廟、伯公廟祭祀,經常就是在自己商店門口對向門外祭祀,象徵對土地公的敬祀。雖然隨著時代發展,也有人認為商家對著門口祭拜土地公,除了敬祀土地公以外,也有祭拜過路財神、好兄弟的成分,但這大多只是時代詮釋的概念。其實,固定的商業祭祀行為是穿越古今皆有的重要儀式,有著繁複多元的意義,是結合著調節時間、犒賞員工、敬天祀地的休市儀式,複合性極高。

【延伸閱讀】楊玉君:歲時節日與休市節奏

農曆2月2日通常被稱作頭牙,是指新一年第一個「做牙」的日子。「牙」這一個詞彙,有商、行、祭的意思,這與古代商業貿易將互市寫作牙市有關,尤其唐宋時期習慣將交易商人稱作「牙人」,或有「牙郎」、「牙保」等稱謂,營業執照稱作「牙帖」,由此可知,做牙拜土地公或眾神習俗,是經歷過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體系融合發展累積下來的結果。

古代做牙時間,大多選在溯望兩時間以便記憶,因此自古流傳下來的做牙日期,大多選在初2日與16日。由於正月剛好巧遇過年,所以有些地方會自然地將頭牙定在農曆2月初2,有些則更早一點是在正月16日,當然還有些則會是選擇在正月初2日,也就是說,頭牙究竟是哪一天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大多是採取約定俗成的方式形成共識。

當然,如果是最後一個做牙的時間,則稱作「尾牙」,多數人拜土地公的尾牙日是選在農曆12月16日這天,只是,各行業通常有自己的休市節奏,各地習俗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尾牙時間通常也不一定如此。更何況隨著社會發展,尾牙宴請員工大多由各個公司訂立時間,不見得會像傳統社會那樣固定在農曆12月16日,使得現代社會的尾牙發展出祭祀日與宴請日不同的現象,豐富了這項習俗的節日特質。

除了上述現象以外,臺灣作牙的習俗流傳著一個傳說,認為每月的初2、16日正是土地婆「轉外家」 (回娘家)的時間。

這個故事與土地公、土地婆形象塑造有關,民間傳說中,土地公是一位相當富有的大善人,性格多愁善感,遇到任何窮人需要救助,都相當大方施捨,遇到有困難的人都予以協助。但土地婆就不是如此,祂普遍被認為是一位尖酸刻薄、度量狹小、吝嗇無情又帶點脾氣暴躁、蠻橫不講理,有人用台語說是「生番生番」的女性,經常會阻止土地公毫無原則的賞賜財富、幫助別人。因此,民眾就趁著土地婆回娘家時,趕緊到土地公廟裡去祭祀,祈求祂老人家能耳根子軟,大方分享錢財,或者給予各種靈顯救助,因此形成初2、16做牙祭祀習俗。

新竹采田福地祭祀之土地公、土地婆(陳韋誠攝)


土地公與土地婆是一組相當特殊的神祇,涉及到臺灣漢人對土地信仰的價值觀。乍看之下,土地公雖然是漢人男性白鬍子老者的形象,卻具備柔性特質,在信仰脈絡中,除了庇蔭土地與日常生活,又有照護孩童的功能,適時發揮母性特質。土地婆雖然是女性,但形象上則較為剛硬。這樣的婚配關係,似乎又與臺灣移民史情境有許多相似相近之處,就像漢人移民與原住民族女性通婚的生活互動,當然這或許只是一種聯想,只是我們在這組神靈祭祀文化中,剛好能看出臺灣漢人土地信仰在神靈形象塑造上的趣味與特色。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與投稿須知*


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