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情色奇案:呂祖廟摜籃仔假燒金

文/何敬堯(作家,編著有:《妖怪臺灣》《妖怪臺灣地圖》等。)

本文節錄自新書《妖怪臺灣地圖》,訂購請洽:博客來讀冊生活金石堂

「林投姐」與「周成過臺灣」都是臺灣相當知名的民間故事,但同為「清代臺灣三大奇案」中的另一知名案件:「呂祖廟燒金」,相較之下就很少人知道。雖然如此,臺灣俗語當中的「摜籃仔,假燒金」以及歇後語「呂祖廟燒金:糕仔昧記提」則都跟這則故事有關。這段故事發生於清國時期的臺南府城,供奉呂洞賓的呂祖廟,曾經發生淫穢醜聞、殺人命案。就已知的文獻至少就有四種版本:

1、趙鍾麒(筆名鍊仙)在《三六九小報》第15號、第16號發表<呂廟燒金>(1930):

據說臺南有一位文士,饒有文名,但家貧落魄,有一位貢生(科舉成績優異者)聘請他去外地的田莊經營租館,文士的妻女就留守家中。當時,有一位屠夫垂涎文士之妻的美色,於是拜託呂祖廟的道姑,幫他和婦人撮合。於是,道姑邀請婦人來廟裡祈禱,暗中讓她服下春藥,屠夫因此遂願。沒想到,婦人芳心暗許,經常前往呂祖廟與屠夫幽會。每當婦人要前往廟裡燒金,都會跟女兒說她會帶糕餅回來,不過每次總會忘記此事。後來,貢生察覺朋友之妻不對勁,派夥計去調查。夥計詢問婦人女兒,她說母親常常去呂祖廟燒金,卻忘記取糕餅回來,騙她獨守空家。女兒之言,讓母親的偷情東窗事發。文士得知詳情之後,其妻才認罪。貢生一怒之下,向官府報告呂祖廟發生的姦情。雖然官府重罰道姑與屠夫,但是「呂祖廟燒金,糕子忘記取回來」的俗語,已經人盡皆知,成為笑柄。

2、連橫在《三六九小報》發表的<雅言>(1932):

「前時有尼居之,不守清規,冶遊子弟出入其間。」也就是說,女尼暗中將呂祖廟作為冶遊的歡樂場,引誘婦女前來。眾人訾議,傳出「呂祖廟燒金,糕仔昧記提來」的諺語。官府知情之後,便將女尼逐出,改為「引心書院」。此外,連橫的《臺灣通史》也有記錄此事。

3、鄭明在《臺灣新文學》發表的<呂祖廟燒金>(1936):

臺南有一位陳先生,本來在關帝廟教書,但因為收入不好,受到鄭先生邀請,離城去工作。某日,他的妻子帶女兒到呂祖廟燒香祈福,離廟之後,因為忘記將敬拜菩薩的糕仔拿起來,於是返廟去取。這時,一位來自興化的屠夫恰巧看見婦人,為之傾倒。於是,屠夫賄賂呂祖廟的尼姑啟明,藉由她的牽線,總算能與對方偷情。後來,鄭先生察覺此事,發信請陳先生返回府城。陳先生聽從鄭先生的建議,決定嚴懲惡人。他先讓妻子認罪,再藉由妻子引誘屠夫,趁屠夫不備之時,用刀割掉屠夫的舌頭。然後,陳先生再前往呂祖廟,殺死尼姑啟明,並將舌頭塞在尼姑口中,栽贓屠夫強姦不從,因而殺害尼姑。最後,官府逮捕屠夫,讓其伏法。此後,當地就流傳「呂祖廟燒金,糕仔忘記拿回來」的故事。

4、吳劍虹在《清代臺灣三大奇案》撰寫的<呂祖廟燒金>(1955):

呂祖廟有一位道姑,名叫月仙,暗中與廟旁的屠戶木發成姦。木發威脅月仙要幫他接近一名女子,否則就要洩漏她偷情的秘密。女子是杞家的少婦,名叫素貞,丈夫名叫杞介仁。杞介仁接受郭姓貢生的邀請,數月前就出門去外地的租館擔任掌櫃。某日,素貞參拜呂祖廟,月仙讓素貞暗中飲下春藥,木發藉機與素貞交歡。素貞返家之後,女兒向她討之前約定要買的糕餅,素貞藉口糕餅放在呂祖廟,忘記帶回來。郭姓貢生知情之後,請杞介仁返家。杞介仁探究此事,才明瞭道姑先下藥妻子,讓木發能夠得逞。素貞知道自己遭受詭計,悔不當初。當木發又來家中,素貞趁機以利剪割掉木發的陽物,木發哀鳴亂奔,摔跤而死。杞介仁則拿木發的陰莖給道姑觀看,趁她驚慌,以屠刀刺死對方。最後,人們發現呂祖廟門前倒臥著失去半截陰莖、裸著下半身死亡的木發,而道姑則死在道房床上,手裡握住半截陰莖。城裡的人都說,道姑為了反抗意圖不軌的屠戶,結果雙亡。

呂祖廟燒金也被改編為電影《屠夫》

藉由以上四種版本,可以看出呂祖廟傳說經過每一代文人潤飾的痕跡。例如,為道姑、屠夫、少婦等人被安上姓名,或者為屠夫與道姑之死增加更多戲劇效果。

因為這則奇案情節聳動,所以電影公司曾改編為《屠夫》(1984),導演王重光,編劇呂繼尚,主演則是劉玉璞(飾少婦)、陳觀泰(飾屠夫)、陸儀鳳(飾道姑)。電影劇情描述,許木發原本是江洋大盜,被官兵追捕之時,結識月仙。他們兩人亡命天涯,將呂祖廟內的老道姑殺掉,竊占其廟。月仙成為廟裡道姑,木發則做屠夫生意。之後,月仙受到木發拜託,撮合他與少婦素貞。素貞飲下春藥,讓木發得逞。素貞雖然屈辱,但只能忍氣吞聲。當素貞得知生死未卜的丈夫從海外歸來,她總算能面對自己。最後,素貞將木發灌醉,趁其不備,用利剪切掉木發陰處,木發受傷奔逃,跌入溪中死亡。接著,素貞殺掉月仙,再切腹自殺。

很明顯,電影改編自吳劍虹的版本,同時也增添許多巧思。例如,讓少婦成為受害者,並且讓她進行「女性的復仇」,這是其他版本沒有的情節。影視改編除了電影之外,三立電視臺「戲說臺灣」的單元也曾以此為題材,製作<呂祖廟燒金>(2002)的電視劇。

福州船政局測繪的「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一八七五年),畫出「柱仔行」街道,引心書院(原呂祖廟)就位在呂祖街與柱仔行街的交叉路口。
古地圖「臺南府迅速測圖」(一八九六年),標誌出「呂祖祠」位於「桂(應為「柱」)仔巷」的路口。由這項資料可以佐證,一八九○年後,當地仕紳確實將此地改回供奉呂祖的廟祠。

呂祖廟事件,猶如古代的八卦新聞。至於故事中最重要的呂祖廟地點,位於「柱仔行街」。因為以前此地是貨物集散地,挑夫聚集為「挑仔行」,閩南語音轉寫為「柱仔行」。現在這條街的名字,則改為「府中街」。

據說,呂祖廟有三川門、拜亭、正殿、後殿,規模頗大。不過,此廟早已不存。我訪查此地,已成民宅,只剩下疑似廟殿的梁柱與壁面。雖然舊廟已然消失,但是仍然可以藉由一些線索,旁敲側擊呂祖廟的身世。嘉慶年間編修的《續修臺灣縣志》曾提到呂祖廟,說明此廟在1807年修建,奉祀「純陽子呂洞賓」。

日治時期,連橫在《臺灣通史》提及引心書院,說它原名「引心文社」,在1810年成立於檨仔林街。1813年,知縣黎溶與邑紳黃拔萃商議將之改為臺灣縣轄書院,也就是官辦民營,並且捐款置產。之後,位於柱仔行街的呂祖廟就改為引心書院。1886年,知縣沈受謙又將引心書院移至赤崁樓旁,改名「蓬壺書院」。

如果參考以上敘述,那麼「呂祖廟情色案件」發生的時間,可能會在1807年至1813年的時間之內(但也可能更晚一點,因為連橫文章並未明講呂祖廟改為書院的確切年代)。當呂祖廟淫事盛傳之後,官府與當地仕紳便決定將象徵「道德修養」的書院改建於這塊敗德之地。

被拆廢的呂祖廟附近民宅,依然奉祀呂洞賓的神像。但原本廟中的呂洞賓神像則不知去向。

儘管呂祖廟看似已經不存,但其實還有後續發展。

根據唐贊袞《臺陽見聞錄》以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中的<改建呂祖祠碑>的文章所述,雖然引心書院後來遷至赤崁樓旁,但是到了1890年,當地仕紳認為棄置的書院(也就是呂祖廟)圮廢已久,於是將之再改回呂祖廟,並在1893年立碑紀念。

雖然無法得知改建後的呂祖廟詳細情況,但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刊出<赤崁特訊:選任管理>(1924年8月21日),提到呂祖廟選任管理人五名,分別是黃欣、許廷光、陳鴻鳴、趙鍾麒、石秀芳。另一則新聞則是<三祠管理設定>(1926年9月28日)。藉由這兩則新聞,可知呂祖廟直到1926年仍在運作。至於呂祖廟在何時毀廢,仍待進一步調查。

雖然這則奇案還有諸多謎題未解,但是從府城開始流傳的「呂祖廟燒金,糕仔忘記拿」、「摜籃仔,假燒金」等等話語,已經成為民間約定俗成的諺語。並且從原本的偷情笑談,衍伸出指稱他人「表裡不一」的意思。

★ 尋幽線索 |呂祖廟舊址:臺南市府中街九十八巷。
★ 本文出處 | 何敬堯著,《妖怪臺灣地圖》,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民俗亂彈版權聲明與投稿須知*

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