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紙亭敗地理:斯卡羅豬朥束社崩解的漢人風水傳說
圖文/張靖委(民俗亂彈編輯)
公視在8月14日首播《斯卡羅》(SEQALU:Formos1867),動員龐大資金、時間拍攝的史詩旗艦戲劇,首集就有2.52的高收視率,且引發觀眾觀影後的熱議。這部電視劇的故事改編自陳耀昌醫師原著小說《傀儡花》,是以1867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為背景,述說半島原住民、福佬人、客家的族群關係,而今半島還保存許多關於族群互動的史蹟。
筆者生長在滿州鄉,身為半島的一份子,我高興半島的故事能被全臺灣人看見。我的家族與滿州許多人一樣,我們的身上都流著原住民與漢人的血液,我的家族是來自保力的客家人,我的曾祖母中就有斯卡羅族與馬卡道族,於是客家與原住民的文化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成為我的文化基因,而我也以恆春半島的族群關係作為碩士論文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認識這片生養我的土地。
傳說講述:
在屏200縣道旁有一座磚砌的古老「聖蹟亭」,地方俗稱為「字紙亭」,是一座焚燒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這座字紙亭圍繞著關於斯卡羅豬朥束社的傳說:
永靖這邊是象山,里德那邊是猴山,古代人說是因為這隻象會啣水給猴喝, 所以里德那邊出了很多的頭人,永靖這邊為了不要讓里德繼續出頭人,所 以在象山那建字紙亭,這樣象就沒辦法再啣水過去,里德就敗了。(採訪自:滿州鄉港口村張來富,1930年生)
*本則傳說來源眾多,除上文引張來富說法外,另可參見謝泉昌講述影像,謝泉昌講述傳說之分析,參見後文延伸閱讀:
傳說分析:
在斯卡羅之中勢力最大的就是豬朥束社,豬朥束社的位置在今日滿州鄉里德村,羅妹號事件發生時的豬朥束社大股頭為卓杞篤,至今滿州許多老一輩仍會斯卡羅族為「頭人」,尤其是卓杞篤家族。
在字紙亭旁立著昭和 2 年(1927)的「新築敬聖亭樂助芳名碑記」,從碑文可以知道字紙亭首建於明治 37 年(1904),昭和2年(1927)恆春半島與內埔有十三處聚落共同出資重修字紙亭,這十三處聚落多為客家人,在文教尚未興盛的山區,客家人集資在遠離聚落的荒郊野外興建字紙亭,字紙亭的擇址使人更加相信興建字紙亭的用意與風水有關。
從清代的文獻記載與今日保力、滿州許多家族歷史來看,原住民與客家人之間彼此有一定的友好與既有的關係,客家人與原住民通婚,製作精良的武器與彈藥在武力上與原住民相互支援,客家人成為原住民的武器供應者,原住民則提供武力協助客家人抵禦福佬人,客家人與原住民交換山產,原住民取得生活需要的各項物品,因而自19世紀初以來客家人已經從保力、統埔逐漸拓展活動範圍至四重溪、滿州一帶,向原住民取得土地建立聚落。
從日治時期的漢人祖籍調查,滿州的漢人主要是粵籍,滿州成為恆春半島最多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文化在此地深耕,滿州許多客家人的祖先來自六堆,在六堆敬字亭具有風水塔的功能,敬字亭雖說是亭,反而較接近塔的象徵功能,敬字亭文化與功用的轉變,已逐漸脫離原來的敬字思想,隨著民眾的認知及需求,加入許多想像中的功能及傳說。
風水信仰的形成是文化的積澱,是當地居民長期生活累積經驗的投射,反映人群對地方感的形構;連綿的射麻裡山看來有如象鼻(象山)、豬朥束山的山形看來有如猴臉(猴山),客家人認為猴山不停地喝著港口溪水,豬朥束社得到好的風水地理,因而豬朥束社的勢力得以壯大,成為20世紀之前恆春半島最有勢力的部落。
在字紙亭興建後,日本政府的力量對恆春半島的原有社會結構造成全面性的改變,恆春廳於明治 37 年(1904)將豬朥束社等地劃入了普通行政區,迫使原住民喪失所有權力,加速漢人的開墾,日本政府建立警察制度、引入國語教育,強而有力的國家力量介入了原住民與客家人的既有關係,且在大股頭潘文杰逝世後,日本政府命令潘文杰長子潘阿別率領豬朥束社遷往牡丹灣,豬朥束社搬離世居的土地,象徵著地位、權力的消逝,
在日本統治下原有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化,極容易與常民固有的文化認知發生連結,客家人將豬朥束社的遷移,大股頭潘家的權力喪失,附會在風水傳說中,歸因於字紙亭的興建結果破壞了風水地理,所引發的一連串改變,姑且不論當初始建之時是否有此功能,不過人民的期望卻也不斷的滲透進敬字亭的信仰之中,使得字紙亭不再只是一座單純的字紙亭,反而和客家人的生存發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滿州流傳的風水傳說反映地方居民的生活,以「地理空間」來論述地方發展與地貌的傳說,更能貼切的傳達地方居民對於居住空間的情感與想像,尤其風水傳說之中珍藏地方居民的集體記憶,字紙亭成為地方居民對開墾歷史的殘存回憶,每當人們經過字紙亭,就會想起傳說,想起豬朥束社,傳說就會在滿州繼續流傳。
延伸閱讀
傳說講述影片連結:https://youtu.be/H5Dg_6a2H1E(即謝泉昌版本)
影音採集來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路連結:https://reurl.cc/YOgKxl(製作人:溫宗翰)
本則民間傳說,講述者謝泉昌,為滿州響林順天宮法師,1953年生,自幼於滿州成長,成人後出外至臺北打拚,由於在北部發生不如意事件,經媽祖婆指點躲過災厄,人生經歷開始順遂,便回到滿洲,並至響林順天宮為神明服務。由於其有服務神靈之經驗,對在地發生之傳說與事跡都有所理解,尤其是神明濟世之傳說了解甚多。此外,其孩童時常聽長輩講述當地與原住民族互動之傳說,在採錄時雖都有收錄相關故事,但礙於影像長度而未能上傳展現。
本則傳說乃是滿洲知名的地理傳說,講述著日本時代建立字紙亭,破壞掉地方風水地理一事。不僅呈現滿洲原是「地靈人傑」之地的民間思維,同時也敘述著臺灣經歷日本殖民時期的時代印記。基於殖民文化隔閡,以及對殖民者的內在抗拒意識,因此民間社會經常有眾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各種建設,其實是為了刻意破壞地理風水、阻擋地方發展的傳說。這些傳說是基於地理走勢象徵著地方命脈的民俗觀,破壞地理自然也就是侵犯地方。類此情況其實也在清國時期的傳說中可以看見,比如臺南地區就有講述著「蔣公子敗地理」或「嘉義嘉慶君敗地理」等等,彰化則有「楊本縣敗地理」都可能是源自民間社會對殖民統治者的抗拒意識。
本則傳說不僅講述了地靈山勢的走向,呈現地方感,同時也講了滿洲人對破解禁忌的民俗思維;還呈現了漢人對原住民族受到侵襲後,整體族群發展走向沒落的情況,雖然傳說事歸咎於地理風水的破壞,其實也是在講述著「山林不再」的思想,以漢人的民俗思維,回應原住民族的遭遇。(詮釋分析:溫宗翰於2021年8月22日更新)
台灣地方歷史,在教育方面記載很少,也有許多的空白段落,盼望有才者能多為歷史做貢獻,感謝
找豬朥束社資料時,看到了本文。感謝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