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王和戰事:談民間傳說中的神靈交戰

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在臺灣民間傳說中,經常有許多神靈交戰的故事,比如俗語說:「大道公風、媽祖婆雨」,就是指保生大帝與媽祖之間的故事;相傳本來大道公有意想與媽祖結成連理,結果媽祖拒絕,兩人心生嫌隙後開始鬥法;每年媽祖誕辰時,大道公就施法下起大雨,要讓媽祖下鑾轎時難看,而媽祖則在大道公生日當天,吹起大風要把祂的帽子吹落。

這種神靈事蹟或神佛鬥法故事,屬於將神靈擬人化以後的傳說,敘述著某位神明的來歷、身分、性格、特徵或行事作風,是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想像表述;絕大多數傳說都具有文學性的虛構表述,但也有著情境上的情感真實性,即便無可驗證,在講述情境中,人們傳頌此類事蹟,往往也基於一種歷史或情感意義上的真實性來表達,呈現出講述者神靈的景仰態度。

神靈傳說與一般人物傳說相近,經常有講述情境真實,但內容虛構的成分,比如嘉慶君遊臺灣,對許多耆老而言,從小到大的生命經驗都傳達出嘉慶君確實來過台灣的真實經驗,日常生活中,也時時可見嘉慶君留下的足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傳說與舊地名、景物、史蹟等都有相應,而能成為講述情境的真實記憶;但在歷史研究中,嘉慶君其實從未來過台灣。因此,不僅傳說版本經常有所不同,背後展現的則是地方社會世代累積的情感記憶,將生活經驗中的事件,假託在嘉慶君身上,因此傳說常常無涉真假命題。在神靈傳說中,更能彰顯這種態度,人們講述神明事蹟時,就算意識到故事本身的虛構性,往往還是會基於生命情境上的文化認同,而對神明事蹟抱持著尊崇態度,並加以相信;從來不需要證明神明是否存在,進而才去講述傳說。

神鬼交戰或神佛鬥法傳說,表現著人們對神明威望的尊崇情感,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往往建立在神靈事蹟傳頌上,講述者將之視為地方榮耀,並侃侃而談;而神與神之間的互動,則建立起人們的宇宙觀,現實生活對映著超自然世界,同時也是以神性象徵人性、見證人心,用以檢證生活世界中的生活道理、文化觀、道德觀等生命課題。具體化神明世界以後,神明則成為地方社會的集體精神象徵,神與神的關係,同時也就表述著地方與地方之間的互動;故此,民間社會中,神與神之間的互動,背後恰恰反映出生活聚落之間的關係或是競合意識,甚至有時也有可能是毫無關係的兩地,在情節需求上用以作為驗證的「工具」;是以,閱讀神靈交戰傳說時,絕對不能將之視為今日地方關係的表現。

台灣是移民社會,因此不同村落之間,也可能有移民相互競爭的歷史經驗,此時,神與神之間也可能會產生鬥法的現象,甚至有些地方傳說當中,神明透過乩童來協助守護地方上的地理風水,並與鄰近村落對峙;或者因為早年生活需求,守護空間或水資源,甚至是預防災難發生等等,也都可能引起神明之間的鬥法。比如新園媽祖廟曾因高屏溪河川氾濫,讓地方民眾取用犁頭鏢來擋水,卻引起九曲堂地區水患頻繁,進一步與當地信仰中心玄天上帝鬥法,傳說中則由大崗山超峰寺的觀音佛祖來調停。這則傳說展現了聚落之間,因災患而產生的社會互動,最終圓滿收場,其實也暗示著移民社會穩定發展的情況。

另外,台南鹽埕與鄰近的四鯤鯓,也有著玄天上帝與清水祖師鬥法的故事,傳說兩邊神佛鬥法各自建造騎虎將軍與風水雞等空間厭勝物,作為壓制對方的法器,因此,今日所見的建造物,就成了傳說的應證。這些神佛鬥法傳說,幾乎在全臺灣各地都有,但有時只有在單一村庄才會產生神靈鬥法傳說的傳承,有時則是從別的村莊(第三的村落)產生故事,講述他處兩地的傳說。若是兩邊都同時出現同一個傳說時,也經常會有不同的觀點與講述內容,呈現出各自表述的情況,這是基於傳說背後的傳承脈絡往往是共同體生活的一環,不同村落自然會有各自立場與各自文化表述;再者,傳說傳承並不容易,尤其是要遇到能力好的講述者,更是困難,有時神佛鬥法傳說只是泛泛之談,缺乏內容,自然就不容易被流傳與記憶。

在嘉義縣東石鄉的蔦松村,當地主要廟宇松湖宮主祀著邢府千歲,便有另一則神佛鬥法故事,恰恰展現民間傳說中,單一村落傳承的神佛鬥法故事。其中,當地耆宿蔡春期,是相當重要的講述者,其講述此則傳說時,語言相當豐富,無論是母語詞句中的文化內涵,或是其鋪陳故事的方式,都相當具有特殊性,因此將採錄內容與分析並列如下,一起來欣賞民間信仰中的神靈交戰傳說。

【傳說講述影像版本】受訪者:蔡春期│訪談者:溫宗翰

【傳說講述中文版本】(蔡春期講述 /溫宗翰改編)

這是一件嘉義縣東石鄉蔦松松湖宮邢府千歲發威,去與王爺大戰的事情,大約發生在 1960 年代,有次下蔦松松湖宮邢府千歲南巡到過溝一帶。有間小祠,祠內神靈向邢府千歲投訴;說每次受祭祀時,總有一位李王會來搶奪香火;邢府千歲得知後,答應該神靈,若真有此事,必定幫忙討回公道。其後,邢府千歲基於義氣,便幫祂出主意,準備與李王大戰一番。

據說,蔦松松湖宮的邢府千歲是奉天旨的神明,可以收服海底亡魂野鬼當兵將,四處天兵天將也都可以調來。於是祂就調兵遣將到當地,當時整個庄內都能聽到兵將調動呼喊的聲音,就在電線杆(講述者用語:銅線胚)的高處上,或是屋頂上,也都能感受到有無形世界在吶喊的狀態。這場征戰連續數十天,李王眼見情勢不對,就請南鯤鯓代天府的兄弟——池府千歲──北上來幫忙。

邢府千歲見狀,也號召松湖宮內池王兄弟協助;當時松湖宮池王正在南巡過程,準備協助地方上一名「著迷花」(被死去女孩迷戀)的男子脫困,突然間池王感應到邢王在過溝召喚,知道邢王興起神靈大戰,於是便告訴主家說有緊急事態發生,必須先暫緩乩事,擇日再來為信徒處理事情,便就退駕離開。緊接著趕到該庄想要助陣,但因南鯤鯓代天府池王又與松湖宮池府千歲同脈,池王一看,發現是松湖宮與南鯤鯓代天府旗號,便認為不可再如此互戰下去,遂提出和解之方。

花了很長時間談和後,決定由當地每戶人家宴請諸王爺與兵將,準備「粗菜桌」(意指一般性的宴客菜色),當時較窮者也得準備粗菜桌三桌,進行祭祀,以便宴請所有聚集在此的兵將,藉此結束紛爭。當時大戰並無人員百姓傷亡,但該庄牛隻若下到水池去浸水,都會立即死亡,據說就是因為邢王在外海有一艘船,在大戰時,將王船調來庄內,就停在庄口一座幾分地大的水池裡,以應付戰況。當時牛隻只要下去清洗休息,就會沖犯到兵將,引起牛隻死亡。

據說此事之後,該庄人們只要過來蔦松工作,尤其工作項目是要幫忙用水牛載運甘蔗或物品時,都會先來松湖宮裡擲筊,獲得神明應允後,取紅綾結在牛隻身上,以求工作順利平安,而在工作結束後,也都還要用牲醴來答謝王爺。

蔦松村松湖宮邢府千歲(溫宗翰攝)

【傳說分析】

本則傳說講述者蔡春期,生於 1937 年,為東石鄉蔦松村人,孩童時期因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經常躲避空襲,無法順利就讀日本學校;終戰以後,才接受國民政府所實施的義務教育。家族世代務農,自小住在廟前,家族各代皆有參與松湖宮廟務,對信仰相當虔誠,舉家世代服務神明。

蔡春期早期協助松湖宮眾神明進行濟世服務,擔任助手,是以對相關濟世工作內容知之甚詳。其本人亦曾擔任蔦松村松湖宮主任委員,講述故事都能有相當程度之公信力,其本身亦相當熱衷於講述故事。所講內容,以松湖宮神明靈驗事蹟為主,並對神緣來歷相當清晰,絕大多數皆為親歷現場之神靈傳說,屬於第一線接觸者所生產之文本。本則傳說,講述嘉義縣東石鄉蔦松村松湖宮邢府千歲與其他地方神靈的互動關係,同時也是1960 年代辦理南巡濟世服務時所誕生的傳說;邢府千歲為結交神靈出氣,因此調兵遣將,與其他神靈進行鬥法爭戰。

如前文所述,民間傳說中常有「神明鬥法」文本,不只讓神靈展現出人格化特質,也展現神與人、神與神、人與人三者間的互動關係。蔡春期在講述本則傳說時,對松湖宮主神邢府千歲表現出強烈的殊榮感,傳說結尾特別強調經此一役後,他村居民來到蔦松村辦事時,也都來敬祀邢府千歲,此即是以神際關係來影射現實生活互動的敘事邏輯;這也與前述所提到,神明世界對映著人類世界的互動。在這種真實生活經驗互動中,不同村落之間往往有著冗長且複雜的交流過程,現實生活互動方式也因此變成在佐證傳說,形成一種自圓其說的脈絡。

在傳說中,兩位王爺爭戰,最後是由池府千歲調停,講述者特別提起南鯤鯓池王、他村池王與蔦松村池王三位神靈同屬一脈,由此細節,可以了解講述者自我意識中,是將鄰近較知名廟宇的王爺,視為與自家廟宇「同脈生息」的思維邏輯,不僅彰顯池王威名,同時也是區域信仰特色形成的脈絡,表述著大範圍區域信仰特徵,池王正是串聯此些地方的信仰對象。

民間傳說中的神明鬥法,通常會有個圓滿收場,這與漢人文化邏輯中的「圓滿觀」有關係,有些鬥法傳說會由神格較高的神佛來排解,本則傳說則由相同脈系的池府千歲調停,一方面強化邢府千歲重兄弟情義的想法,二方面這也明示著三間宮廟共同特徵,即是共有池王信仰;如前所述,在早期移民聚落土著化過程中,池王信仰的引入,某種程度上就是聚落間友好互動的象徵,這也顯示出多神信仰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具有一種社會關係建立的信仰功能。是否真有神明鬥法其實並不重要,我們也無法證明任何一位王爺真實存在,或他們之間有無鬥法,旦這則傳說文本背後,其實代表著這三地共有祭祀池王的文化特色,也因著池王信仰而彼此串聯。

同時,本則傳說也談了神明的性格,從傳說中看出邢府千歲是重視忠義之人,並急公好義者,這種做事直接,動不動發起征討的舉措,與一般民間信仰強調以和為貴不同,這代表著神性也如人性一般複雜。將神性託付在人性基礎上,其實是民間信仰常見用以暗示信徒要持修崇神的特徵;另在本則傳說中,將忠義精神視為敬神的核心,這也隱約凸顯講述者在祭祀邢府千歲的生活經驗中,特別感受到的信仰精神。

整起事件起因於地方性神靈對香火之需求,此觀念存在於日常生活的祖先崇拜、各類神明信仰,民俗價值觀認為,無形界神靈基本上就是「食香煙的」(受享香火的),於是形成天、地、神、鬼、祖先之祭祀。香火能代表神明靈力,也有兵將之象徵,延伸為民眾對人丁興旺的期待;臺灣民間社會很重視薪火相承,俗語說「萬年香火、萬代香煙」,就是希望香火代代傳承永不熄滅。香火需要不斷累積更新,因此傳說中地方小神被搶香火是相當不得了的大事,也就引起邢王的關注。再者,民俗觀念認為,神明救濟世人並非只有個人,還須仰賴兵馬協助,因此形成以上傳說之情節骨架。在忠義與香火之間,這則傳說形構出邢王對兄弟情的重視,以及對忠義之事的積極,事實上講述者也藉此傳說,在暗示著松湖宮香火鼎盛,所以邢府千歲兵強馬壯。

除此之外,傳說講述很多時候有很強烈的地域性特徵,即便是相同事件的歷史經驗,在不同地方生產,不同時間點與面對不同人講述,也都會有細節上的差異,甚至是價值觀不同,本則傳說主要講述者為下蔦松地區,所以其承載的歷史記憶主要就在蔦松村,但在其他村莊方面,則可能就不見得有如是說法。這類單一村落講述的傳說,並無今昔對照的需要,其背後呈現的是一種時代氛圍,或有時只是單一村落對其他地方的文化想像。

———

【補充1】

有網友協助洽問過溝的住民,表示沒有聽過此傳說。類此情形,在台灣民間信仰傳說中經常可以發現,不同村庄的歷史記憶不同,這主要原因在於神明事蹟的講述,在原始或所謂傳統社會中,大抵上仍只發生在講述者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經驗,鄰近生活圈的互動,都可能是用來榮耀神明的敘事題材,滿足講述情境與情感記憶上的真實,不見得需要去符合歷史證據上的事實。

【2023年5月2日凌晨1點補充】

本則傳說是以學術研究目的考量進行採錄呈現,仔細聆聽講述者所用語言與表述方式,可發現其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比如其臺語使用相當特殊,詞語保存舊有傳統文化的用法,見證時代性,傳說文本傳遞出香火意涵、歷史記憶、信仰文化網絡等豐富的特色;基於推廣目的,遂採取深度分析方式公開影像,86歲高齡的講述者,本身並未特意指涉任何一間宮廟,也絕無進行任何炒作,缺乏理性思辨能力與文化素養而進行謾罵、威脅或挑撥之網友,應適可而止。近日,另有網路經營者,在未取得採錄分析者本人或講述者同意下,任意取用故事,以嫁接畫面、加油添醋、惡意扭取、誇大渲染等手段製作影片,不僅扭取本則傳說採錄之目的,民俗亂彈除嚴正譴責外,也實際付出行動,舉報侵權行為外,也不排除進行任何法律訴訟。由於不當取用者引發爭議,本文針對文本中所提村落,曾進行細節刪修。

【2023年5月5日晚間11點修改補充】

經蔦松村民與松湖宮來訊建議修改後,本文再針對細節進行刪修。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