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買柴建廟講誠信:民間信仰建廟神蹟的講述邏輯
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長期以來,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形成,咸認為是以宮廟為聚落中心作為發展基礎;宮廟空間之於地方社會,是生活重心,也是溝通個人與聚落,串聯著超自然世界的神聖空間,因此這個神聖的宇宙中心是如何誕生、如何展開我們這個地方的生活,大底都被賦予著一種崇高的敘事邏輯,藉此凸顯地方神靈的威嚴,同時也象徵著地方榮耀。這些敘事性傳說,大多以歷史經驗的樣貌誕生,卻因為缺乏明確的文獻或根據,甚至是充滿不可驗證的神聖性,因此許多研究者會將之視為不可信的陳述,事實上,這些建廟神蹟,雖然具有虛構性質,卻表現著地方人們與神靈之間真摯的情感互動,而每個講述者在重複講述這樣的歷史情境時,大多認知為真實記憶;更為重要是,虛構敘事往往不見得是虛假,在許多建廟神蹟中的敘事邏輯,往往表現一個時代的歷史情境,或是講述者所欲表達的真實情境。人們怎麼看待自己所屬聚落的神靈,民間思維怎麼面對那無法用文字記錄的事件或歷史,都會反映在建廟傳說上。以下即以兩個不同時期的東港建廟傳說來討論:
【傳說講述影像版本】
受訪者:伍水源│訪談者:溫宗翰
【傳說講述中文版本】
早先我們東隆宮的長輩流傳著一則溫府千歲為建廟,自己到唐山買木材的故事,說當時溫府千歲去唐山下訂單,把尺寸、數量全部都確認以後,在木材上面寫著「溫」的記號,結果這些木材竟然自己飄流了過來。
這件事情不只發生一次,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戰後,民國34至36年期間,當時我們這裡的耆老林庚申跑去中北部地方要買木材,準備重建東隆宮,誰知下訂單以後,當時因為戰後初期物價波動頗大,木材價格暴漲,金錢變薄,木材行老闆有意推辭訂單,對他而言,即便訂金消回,能保留木材都還很划算。誰知,某次半夜裡,這位木材行老闆夢中忽然驚醒,全身冷汗直流,說是夢見一位老者,向他說明做生意不能言而無信。
醒過來後,向他老婆說明此事,唯恐因果造孽,木材行老闆只能履約交件。在東港的耆老原本擔心無法成案,誰知老闆赫然履約,並表明有如此夢境,於是眾人便對溫王爺這兩次買木材建廟的事件嘖嘖稱奇。
【傳說分析】
本則傳說講述者伍水源先生,生於1930年,為屏東縣東港鎮人,少年時代約17歲時,便因為閱讀報章雜誌,讀到《今日香港》對溫府千歲之報導,因而對在地歷史文化產生興趣,所以開始向地方耆老與長輩們,詢問有關東隆宮與溫王爺相關的各類歷史記憶,自此也開始協助東隆宮各類公共事務。
1970年代初,受時任里長吳朝進之邀請,與其共同編寫《東港沿革與東隆宮溫王爺傳奇》,成為東港東隆宮發展史記述上的基礎藍圖,此後更曾協助東隆宮接待國際學者康豹,臺灣學者李豐楙等人,進行東港在地的調查研究工作,因此對歷史挖掘與文化講述的經驗相當豐富;青壯年時代於漁會工作,卻也經常利用休假之餘協助東隆宮廟務推展,受到地方推舉出任董事,直至2015年代理東港東隆宮董事長,並於隔年正式選任第九屆董事長;本則傳說採錄時間,即為其尚擔任董事長時期。
伍水源的傳說故事來源,大多是生活日常聽長輩所說,亦有其個人親身參與後的見證,有趣是,伍水源講述時,自然地將兩個不同時期卻相同主題的傳說整合在一起,透過其親身見證的兒時記憶,強化東隆宮原有耳熟能詳的建廟神蹟。講述者特別在本則傳說中呈現一種時代意識,表達出東港溫王爺於不同時期顯靈的經驗,形成新舊互映的傳奇故事;前者是講述者沒有經歷過的時代,明顯感受到講述者將許多情節內容淡化,但後一則時代證言,講述者在表達神情上,就顯得眉飛色舞;更重要是,即便這也是一則無法驗證的靈驗事蹟,對他而言,卻成為一則真實的歷史經驗,因此頗能感受到其對溫府千歲信仰之熱衷。同時也透過本則故事,強化溫府千歲的神威,以及神靈在個性上重視誠信的態度,另也傳達出講述者對耆老林庚申的敬意。
但或許是因伍水源個人經常接受採訪,或是囿限於受訪時的東隆宮董事長身份,是以在「神奇性」的情節就表現的較為含蓄;甚至在講述時,提到宗教的目的是要導人向善,講述真實經驗並非強調怪力亂神的文化思維;然則,即便講述者較少神秘性、神奇性的講述,卻對神蹟來龍去脈知之甚詳,在其重新詮釋以後,溫王爺買柴的傳說形成新的神蹟證言。
從情節而言,本則傳說講述溫府千歲自己顯靈買木材建廟的故事,類此傳說在臺灣尚稱普遍,透過神明自己去買柴,凸顯出建廟之艱難,暗示聆聽者,要明白能有今日宮廟主體的繁華樣貌,其實應該歸功於神威顯赫,以此表達出建廟傳說中經常將不容易達成事務,推功於神明的謙虛內蘊。有趣是,東港溫王爺買柴建廟傳說,在伍水源的講述中,情節較為單純明快,顯見此則傳說流傳已久,情節內容反映出清代臺灣移民往返唐山與本島之間的生活經驗,木材漂流來台建成宮廟一方面展現海洋文化特徵,也暗示著溫王爺渡海來台的生活背景。而戰後傳說則明顯由唐山變為臺中,顯現出移民落地生根後,本島生活經驗的互動,這些都是從情節反映出來的真實情境。
Pingback: 綏靖驅煞護萬民──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暨歷科大千歲回顧 – 民俗亂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