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螺陽:西螺福興宮文物套書序介
文/李建緯(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所長)
《凝視螺陽三百年:西螺福興宮歷史與文物集粹》https://reurl.cc/q5dKjR
《西螺福興宮嘉慶年款翹首供桌研究》 https://reurl.cc/Er7bMa
《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https://reurl.cc/M0vMxm
《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研究》https://reurl.cc/anrMjQ
《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研究》https://reurl.cc/ZAOl3Q
《西螺的勇士》(繪本)https://reurl.cc/55lbWG
新書書訊暨購買連結
在16-17世紀漢人尚未大量移墾前,西螺鎮上主要是西螺社的生活範圍;18世紀初葉以後漢人大規模入墾。當時,西螺街上最早發展的區域,即漢人始墾的口店至市仔頭,就是「街東」區域,該處也為西螺福興宮最早建廟地。有關西螺福興宮創建年代紀錄,逝世於1868年福興宮第九代住持永念和尚所撰的〈福興宮事略〉最早且詳盡:「康熙五十六年,臨濟宗明海師父由湄洲聖母廟奉來媽祖一尊,於螺陽安茅奉祀。後因顯聖庇民,香火旺盛,乃由舖民信士於雍正元年出資建為廟宇。」由前文所知,西螺福興宮可說是雲林最重要之一且建廟年代較早之寺廟,雖然寺廟在戰後經過重建,但也保留不少清代文物,迄至目前為止福興宮已被指定的古物高達6案25件文物。
一方面基於妥善保存先人遺存文物之心意;同時也喚起福興宮信眾與鎮內居民能凝聚文物背後的歷史記憶與集體認同,於是2015年起廟方遂向雲林縣政府提出〈好義從風匾〉、〈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登錄(目前為指定)為「一般古物」,在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會上通過後,2015年9月15日公告登錄為雲林縣「一般古物」(府文資二字第1047408513B號、府文資二字第1047408514B)。
不過,雖然上述兩件文物保存了完整的歷史脈絡與文物訊息,但在指定「一般古物」時並未進行完整的文物型態分析、科學檢測與歷史研究。因此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其後乃委託時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敝人,執行「雲林縣一般古物『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太平媽南投陶香爐』調查研究計畫」 ,執行時間從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該報告不僅對上述兩件一般古物進行完整的歷史、工藝與科學檢測,同時也對廟內其它126件文物實施基本文物資料登載、紀錄與保存狀況檢視。透過該次調查成果,除了補充宮內文物的文資價值認識,更將〈好義從風匾〉研究資料提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成功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2019年7月4日公告,文授資局物字第10830070461號),是雲林縣的第一件重要古物,也是臺灣匾額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第二例。
由於所獲成果豐碩,透過傳世文物釐清福興宮的文史脈絡,且甚具亮點,於是福興宮董事長楊文鐘、常務董事王泳順等董監事、林汝靜執行長遂衍生出版專書之想法。經與討論後發想將已指定的福興宮古物採「一物一故事」從文物生命史的角度,兼具學術性、教育性與易讀性的前提,從福興宮挑選重要的文物,規劃以五萬字左右的篇幅,搭配大量傳世相關文物圖版,從文化資產角度加以論述,計畫逐年依序出版並集結成套書。目前所見的《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研究》、《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便是該次成果報告的部分延伸,並重新撰寫,使之具可讀性。
同時,西螺福興宮於次年申請指定一般古物的〈莫不尊親匾〉(2016年4月12日公告府文資二字第1053802888B號)與〈嘉慶癸酉年款翹頭案〉(2016年4月12日公告府文資二字第1053802888B號),也因欠缺完整的調查研究資料,於是廟方自費委託敝人執行「雲林縣西螺福興宮翹首神桌、莫不尊親匾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 (2019年8月1日~2020年6月), 並將成果彙整成《西螺福興宮嘉慶年款翹首供桌研究》、《雲林縣一般古物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研究》兩書。原來前二冊預計於2018年出版,為使套書內容更完整,並補充後來的古物修復資料,於是一起將已執行調查研究的一件重要古物、三件「一般古物」,四本專書皆經外審匿名審查通過,預計彙整成套出版。
臺灣以單一座宮廟傳世文物為對象之專書,在二十世紀末逐漸盛行,包括《第一級古跡祀典大天后宮(甯靖王府邸)文物研究叢刊》(1996)、《俎豆千古‧禮陶樂淑—臺南孔廟釋奠禮與禮樂文物》(2011)、《臺灣首廟天壇既存古物調查研究與登錄建檔計畫(I)•成果報告》(2017)、《聖物廕福興:聖物廕福興:大里杙福興宮文物的文化資產分析與歷史詮釋》(2017);《萬和藏珍:臺中市萬和宮典藏文物》(2018)、《出巡行宮─精雕畢現嘉義城隍使司神輿》(2018)、《文物觀自在:恆春大光里觀林寺文物調查研究》(2021)、《臺東天后宮文物誌》(2021)…等,一方面顯示寺廟主事者越來越懂得文物是寺廟與族群歷史記憶與集體認同的關鍵;同時這些出版品多數經過文物基礎調查工作,透過專業團隊的紀錄與詮釋,讓出版成果更嚴謹、更具學術參考價值。
此次5冊一套的《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研究》(作者李建緯、楊朝傑、林仁政)、《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作者盧泰康、李建緯)、《西螺福興宮嘉慶年款翹首供桌研究》(作者李建緯、楊朝傑、吳盈君)、《雲林縣一般古物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研究》(作者李建緯、楊朝傑、柯光任、吳盈君)加上繪本,雖非臺灣第一本寺廟文物專書,卻可算是臺灣寺廟文物研究出版套書之首創;其次,每件文物都經完整歷史脈絡的耙梳、風格與工藝分析、圖像與類型比較、搭配完整的科學分析與保存修復建議、以及文化資產價值綜合論述,對於同類型文物研究的參考性頗高。
內容中所引的圖像與科學檢測資料,西螺福興宮已發函取得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同意出版(府文資二字1073800482)。臺灣文物推動普查迄今已逾5年,從清查、調查研究、指定、展示再到出版,西螺福興宮可說是臺灣其它宮廟推動古物類文化資產工作之表率。
本日新書發表會除了中央部會級長官、中南部媽祖大廟(大甲鎮瀾宮顏董、鄭副董、新港奉天宮何董),以及多位熟識多年的學界老師;另也來了許多研究道上的好友與學生。在臺灣古文物研究的路上,有了大家的熱情參與,並不孤單!
Pingback: 廟前人頭高掛,廟內匾額立即崩落,媽祖預警眾人逃命──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的神奇故事 – 民俗亂彈
Pingback: 獅首三足南投陶:臺灣傳世香爐的經典代表 – 民俗亂彈
Pingback: 進香旗牽神緣:北港進香的物質多樣性 – 民俗亂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