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首三足南投陶:臺灣傳世香爐的經典代表
圖文摘引自:盧泰康、李建緯,《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臺中,豐饒文化,2022年。
臺灣早期漢人移民的陶瓷製造業發展,以清代後期南投窯業的出現最具代表性。而清代南投陶窯所燒造的各類器物中,又以香爐祭器最具特色。目前所見南投陶香爐年代較早者,以南投市簡姓惠宗祠堂同治 9 年(1870)款陶香爐、梁志忠收藏同治 10 年(1871)陶香爐為代表(見下文)。其他寺廟所見南投陶香爐實例,例南投草屯紫微宮、草屯敦和宮、彰化市定光佛廟、彰化十八英雄公祠、彰化南瑤宮、鹿港地藏王廟、鹿港三山國王廟、雲林麥寮拱範宮、臺中西屯清靈宮等眾多廟宇。至於西螺福興宮傳世收藏的同治 11 年(1872)款香爐,同樣屬於臺灣廟宇所見南投陶香爐中較早的實例,同時也顯示出南投陶的銷售範圍,在清同治年間已跨越了濁水溪,向南擴及雲林西螺地區。
南投日用窯業小史
臺灣早期三個窯業產區分別是南部的臺南地區、中部的南投地區, 以及北部的鶯歌。其出現的先後順序,大抵同於臺灣早期漢人由南而北的開發歷程,各自呈現不同發展特徵。臺灣南部窯業出現的最早,可追溯至荷蘭時期,但由於鄰近主要貿易口岸──臺南安平,便於輸入中國沿海閩、粵地區甚至是江西景德鎮窯所燒造的高品質貿易陶瓷,是故,臺灣南部雖然早在 17 世紀初,便已建立了全臺最早的低溫燒造磚瓦的窯業,卻始終沒有發展出燒造高溫日用陶瓷的精緻窯業。
臺灣日用陶瓷的燒造與生產,首度出現於 19 世紀初臺灣中部的南投地區。南投位處山區,遠離高度開發之臺南府城及中部近岸港口城市,不易獲得外地物資,但擁有優質陶土原料及木柴燃料,在地方經濟發展與山地開發日具規模的情況下,燒造日用陶瓷的窯業,遂在 19 世紀初期應運而生。南投陶業的初始,也是由生產磚瓦建材開始,隨後開始燒造日用陶器。
清代南投地區所製作日用陶器,大多以傳統蛇窯燒成,但相關窯跡多已無存;光緒 21 年(1895)日本領臺以前,南投窯業已歷經了百餘年發展,透過舊帳冊的購物紀錄可知,清末光緒時期在南投牛運堀的「尾窯」一帶,已經有「德泰磘(窯)」、「漳興磘(窯)」、「聯成磘(窯)」等具有店名的老字號製陶工廠。至於清代南投窯所燒造的陶器,以化妝土鑲嵌裝飾的施釉陶器最為精緻,同時也是清代南投窯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其器類包含了香爐、筷籠、案奉、陶枕等等。
南投陶香爐的誕生與其傳世特色
自清代後期的 19 世紀以降,歷經了日治時期,以至 1945 年戰後,位於臺灣中部的南投窯,始終是臺灣本地長期燒造各類陶器的主要窯區。而其所燒造的各類陶器之中,「獅(獸)首耳三足香爐」要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用產品。
南投窯獅(獸)首耳香爐的燒造,最早始於清代後期的 1870 年,其間歷經了日治時期,並從戰後一直持續燒造到 1970 年代至 80 年代,時間長達百餘年之久。這種南投窯香爐的典型特徵為:盤口,折沿,束頸,器腹圓弧,器底多為仿青銅器的柱式或錐狀鬲式三足,器身兩側可見對稱的高浮雕獅(獸)首耳裝飾,口沿則有陰刻或壓印連續回紋帶,外壁多施橙褐色、橙黃色、褐色或醬色釉。在臺灣各地廟宇所保存的傳世古物中,南投窯香爐頗有一定數量,其中部份香爐的爐身尚帶有明確紀年與供養人銘文。此外,南投窯香爐的款文製作方式,除了剔刻陰線紋之外,尚可見不少香爐器身運用淺色化妝土鑲嵌製作銘文,而此實為具有南投窯特色的典型陶藝裝飾技法。
目前所見清代年款南投陶香爐共有 19 件,分佈於臺灣中部南投縣、彰化縣以及雲林縣境內,其中南投有 14 件、彰化有2 件、雲林有 2 件、臺中 1 件,顯示清代南投陶產銷範圍以中部地區為主。清代南投窯所燒造的香爐,除了供應南投本地需求之外,其銷售對象已擴及南投西側平原地區聚落的宮廟,包含今日的彰化縣二水、彰化市區,以及雲林縣的西螺地區。
清代紀年款南投陶香爐多見於彰化八卦山一帶,主要位於八卦山東側南北向山麓之間,其中又以今日的南投市為中心。到了光緒年間,南投陶香爐的產銷範圍逐漸擴大,往北經草屯跨越大肚溪抵達臺中盆地,同時沿著大肚溪南岸往西抵達彰化縣城;向南則沿著濁水溪一線,銷售至濁水溪中、下游的二水、西螺地區。其中西螺因地處濁水溪流經之重要聚落與交通孔道,又是魚米之鄉,經濟條件與消費能力皆優,故該地所見清代南投陶香爐的分佈數量較多。
西螺福興宮獸首三足香爐最早、最經典
西螺福興宮傳世的「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特徵為:盤口,方唇折沿,束頸,器腹圓弧,器底三足,足形為錐狀,仿青銅器鬲式足。本件香爐器身內壁可見橫向水平線紋,研判其器身應為拉坯成型,器身外壁獅首形浮雕裝飾與底足部份,則為另外製作接合;其口沿的側邊,裝飾連續「己」字形紋飾帶,爐身兩側各有獅(獸)首形立體浮雕裝飾,製作精美細緻,獅首造形為睜目張口露齒,前額正中有「王」字,雙耳下垂,獅首邊緣可見細密鬃毛裝飾。爐身頸部嵌有橫寫「福興宮」三字,腹部正面有橫寫「太平媽」三字,左側有豎寫「同治壬申年(1872)陽月立」、右側有豎寫「弟子孫進海叩謝」,以上銘款字體皆以典型的南投窯裝飾技法,運用的鑲嵌方式,以白色化妝土製作文字或花紋裝飾。
從落款年代所知,西螺福興宮所藏「太平媽南投陶香爐(1872 年款)」是目前所知紀年器銘文所見製作年代中,「排名第三」之南投窯珍貴文物,僅次於南投縣簡姓惠宗祠堂所藏同治庚午(1870)「惠宗堂」款香爐,以及傳世私人收藏同治 10 年(1871)「佛祖」款香爐。但是,從創作特徵來看,則是首度結合了明朝宣德「獅首耳爐」中的立體浮雕獅首裝飾,以及仿商周青銅器的錐狀鬲式三足,成為了南投窯產品中最具自身特色與代表性的香爐造形。
根據本研究所收集大量南投陶傳世香爐案例可知,南投窯香爐的典型風格特徵在 1870年代已經出現,而福興宮「太平媽」紀年香爐,即為年代明確的「最早」典範案例。自此1870年代以後,,這類獅(獸)首三足香爐持續燒造長達百餘年,成為許多宮廟必備的典藏品;其具體特徵為:盤口,折沿,口沿陰刻或壓印連續回紋帶,束頸,器腹圓弧,器底三足,造形多為尖錐狀鬲式足,器身裝飾兩處對稱的獅(獸)首紋高浮雕,外壁施以低溫鉛釉,釉色呈橙褐色、橙黃色、褐色或醬色釉。歷經清代後期、日治時期,乃至於戰後,仍不退潮流,成為傳世香爐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