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香旗牽神緣:北港進香的物質多樣性

圖文/張靖委(民俗亂彈編輯)

媽祖是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神祇,以媽祖信仰為核心衍生出許多的信仰文化,其中,「進香」便是媽祖信仰指標性活動,全台最負盛名的進香活動即是北港進香,比如白沙屯媽祖進香,即是以北港朝天宮為進香目的地,甚至,改至新港奉天宮會香的大甲媽進香,早年也是以北港進香為核心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到三月是媽祖進香重要的時間,臺灣各地都有進香活動,無論是村庄性的或是區域性的,甚至是跨區域的進香活動,數以萬計的廣大信徒每年跟隨媽祖前往進香,進香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有酬神演戲、接駕陣頭、香火儀式,呈現出臺灣民間信仰的豐饒與活力。

進香旗標誌信徒身分

在進香途中,進香旗是相當特殊的其中一項物質文化,進香旗又簡稱為香旗,是信徒(香燈腳、隨香)在進香過程中所持的旗幟。清末的《安平縣雜記・風俗現況》記載當時進香的情景:「三月,北港進香,巿街里保民人沿途往來數萬人,日夜絡繹不絕,各持一小旗,掛一小燈(燈旗各寫「天上聖母、北港進香」八字)。」由此可見,參與進香者,每人使用進香旗與進香燈,是非常早期就有的物質文化基礎;在進香途中,頗能標誌信徒身份,用以與其他香客或一般路人區別。

 

繡著「北港進香」的進香旗
進香旗也會現代化

北港朝天宮為臺灣媽祖進香的中心,典藏各時期的進香旗,臺灣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進香旗是道光26年(1846),旗管處書寫「大清道光二十六年歲次丙午貳月往北港進香南廂堡下合水庄沐恩弟子陳阿招奉」,合水庄屬於清代竹塹堡南廂,說明清代新竹地區客籍民眾前往北港進香的歷史,這件進香旗是臺灣媽祖進香文化的重要文物,已登錄為一般古物。

同樣登錄為一般古物的還有年款為光緒19年(1893)與光緒26年(1900)的進香旗,綜觀清代至日治初期的進香旗,形式為三角旗,紅底滾藍邊,旗管與劍帶使用白布縫製,竹旗桿,旗桿上套著錫製葫蘆型旗頭,在旗面墨字書寫「天上聖母」等文字,旗管與劍帶則書寫請旗者的住址與姓名,旗桿還綁著錫製香火,反映清末進香旗的形制與作法,這些進香旗多使用紅、藍、白布,也反映當時社會所能取得的布料種類。

日治時期的進香旗使用的布料較清代多樣,作工也較為精緻,明治44年(1911)的進香旗在旗面刺繡龍、花鳥等紋飾,大正6年(1917)的進香旗還運用了花邊,北港朝天宮典藏有為數不少的日治時期進香旗,其他地方也還能見到日治時期的進香旗,這些進香旗反映日治時期進香的蓬勃發展,進香旗也能看出當時對裝飾的重視,戰後的進香旗在製作上大量使用機器刺繡,也出現了印刷的進香旗,甚至近年有些創意的進香旗,多了信徒的巧思,從進香旗的材料與製作技法能看出時代發展的演變。

 

北港朝天宮典藏各時期進香旗

從清代到今日,進香旗一直是進香的重要物件,戰後學界興起對於進香的研究,宋龍飛參與1964年臺北松山慈祐宮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臺中大雅永興宮前往彰化南瑤宮進香,他注意到在進香過程中所使用的各式旗幟,在〈臺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一文對各式旗幟的形制、使用材料、配件都做了紀錄,並說明每一種旗幟的功能與意涵,是最早詳細記錄進香旗的論文。

進香旗香火觀

宋龍飛關於松山慈祐宮信徒的進香旗的紀錄,他看到進香旗有三角形與四角形二種形式,他提到進香旗為個人所擁有,年滿16歲就能向媽祖請示置辦進香旗,所以一個家族可以有數支進香旗,如果請旗者逝世,進香旗就需要焚毀。進香旗的旗桿以竹子最佳,要採自沒有發生過凶事的地方,取新生的竹子,象徵旺盛的生命力,還要保留竹稍寓意前途幸福,旗子要寫上請旗人的居住地、姓名及請旗的年月日,進香旗還有其他的配件,包括旗頭、平安符、香火袋、虎頭銅鈴等配件,配件都是為了辟邪以及能更接近神明,例如進香旗上的鈴鐺是為了發出聲響,引導神明降臨以驅除邪祟,更有預防黑夜趕路彼此失散的實際功能。進香團在抵達北港後,信徒會將進香旗交給各組組長,由組長將進香旗放在斗桶內,安奉在北港朝天宮正殿,這些斗桶都是北港在地旅館特製,專用於盛裝香客的進香旗,在松山慈祐宮刈火後,這些香旗也一桶接著一桶過爐。

黃美英紀錄早年大甲鎮瀾宮信徒在進香去程是手拿進香旗,進香旗在北港朝天宮過爐後要捲起來,回鑾改手持香,這支香若快燒完還要再用香引點,香不能祭拜其他廟的神明,也不能借給其他人來點香。從宋龍飛對松山慈祐宮與大雅永興宮的研究,王嵩山與黃美英對大甲鎮瀾宮的研究,認為進香過程廟方與信徒各有不同乞得香火靈力的方式,信徒是以進香旗過爐的方式,進香旗是信徒實踐香火儀式的重要物件,進香旗的形式簡單,但信徒從置辦一支進香旗到參與進香的過程,都遵循著嚴謹的禁忌與儀式,信徒在參與進香後,將進香旗帶回家中妥善收存才完成整個進香,以待來年進香。

【延伸閱讀】:媽祖廟仿製御匾背後隱含的香火正統之爭

白沙屯人一個網袋背著進香物品與進香旗

各地對進香旗有不同的認知,有些地區視進香旗為媽祖的象徵,所以進香旗也稱為令旗,會將進香旗供奉在廳堂上,在白沙屯一帶是以戶長為名請奉進香旗,要向媽祖請示,卜得聖筊才能置辦進香旗,進香旗平日不作祭拜,收在橫梁上或神桌旁,在白沙屯拱天宮放頭旗後,按例要帶進香旗去白沙屯拱天宮過爐,每日都要準備飯菜犒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在地民眾每日下午持著進香旗、挑著飯擔來到白沙屯拱天宮。

進香旗的約定

請了進香旗後,每年都要帶著進香旗參與進香,進香旗在進香過程是不能帶入其他人家與不淨之處,隨著媽祖回鑾第十二天開爐,再帶著進香旗來到白沙屯拱天宮過爐,並帶著一炷香回家,之後將進香旗妥善收存。若當年度有原因不能參與進香,會將進香旗交給有參與進香的親友,委託親友帶進香旗去進香,因為進香途中帶著進香旗會有許多的不方便,後來白沙屯拱天宮也接受信徒的委託,由廟方一同帶往北港朝天宮,香旗以紅布包裹,刈火後一綑一綑的進香旗由廟方人員過爐。

 

由白沙屯拱天宮帶往北港朝天宮的進香旗

進香旗有著信徒與媽祖之間香火靈力、情感連結的意義,新參與的信徒也以置辦一支進香旗作爲參與進香的啟始,進香前拿著進香旗去「起馬」,進香後拿著進香旗作「下馬」,如此年復一年,這支進香旗成為信徒對媽祖的約定,約定每年都要參與進香,不能輕易放棄,媽祖與信徒有了緊密的關係。

【延伸閱讀】萬年香火: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

紀錄片活動推薦│報名表單:https://reurl.cc/yrLey8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