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大道:應如何看待民間傳說與歷史認知?

圖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臺南靈祐宮委任律師發聲明及律師函,於臉書說明有宮廟影射靈祐宮偷換進香宮廟之神尊,認為是「惡意攻訐或散布不實言論」,並直接附上一張梅山玉虛宮前來進香的報導與贈匾照片;不久,梅山玉虛宮撤下臉書發布的傳說文字,並澄清說明「此段口述耆老並未指明任何宮廟」,此事於網路引起一番熱議。其實,值得思慮處,並非玉虛宮耆老所言真偽,而是從眾多好事者缺乏人文思維的譴責姿態,正顯示著臺灣社會與教育端缺乏民俗學思維的文化困境。

應學習如何看待地方傳說

傳說是一個地方社會的文化記憶,彰顯著地方榮耀與世代相承的歷史認知、生命價值觀;涉及人與土地,人與他者的生活互動,串聯起人類社會面對自然環境與超自然世界的世界觀、宇宙觀,傳說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社會推展的基礎養分。

即使是脫離傳統生活形態的現當前社會,人類也從不停止生產傳說;但常有人不分青紅皂白,誤以為傳說全是杜撰編造、毫無價值,那其實是缺乏人文思維的基礎訓練,是不懂如何看待傳說、不知如何分析文化現象的「假理性」。

傳說經常在節情內容的蛛絲馬跡裡,反映著最真實的社會狀態;因此,任何做文化研究者,尤其是民俗研究者,都應培育解析傳說的方法;甚且,在文化驟變的今日,即使是一般社會大眾,也應學習如何認識傳說及其應處之道。

靈祐宮俗稱小上帝廟,相傳始建於明鄭時期。

民間傳說中的偷天換日邏輯

回到事件中的故事,玉虛宮所寫內容,是說該廟在往府城交誼會香時,交誼宮廟因感於梅坑帝爺神威,便雕一尊與玉虛宮開基祖尺寸相似的神尊,想要趁機「貍貓換太子」(此為靈祐宮的認知用語),留下玉虛宮開基祖,其文字最關鍵的一段話提到:「但因梅坑爐下與開基祖感情深厚,便識破混淆視聽的手法,並嚴正拒絕此方式!」

對靈祐宮來說,肯定會覺得冤屈,畢竟來者是客,怎麼可能去留下別人的神尊來祭祀?且玉虛宮雖沒直言哪間宮廟,文字呈現中,卻特別寫明是「府城交誼會香」,顯然是一種含沙射影,因此我們從靈祐宮第一次發文反擊的文詞中,便可以看到他們對「影射」這件事情特別不滿;此外,由於玉虛宮文辭中還用了「混淆視聽」與「嚴正拒絕」等負面詞語,所以,可以理解靈祐宮為何會有如此劇烈反應。

但其實,臺灣傳統民間信仰裡,許多知名香火中心,經常出現類此傳說,恰恰見證了進香互動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此處就不逐一陳舉。但比如,松柏嶺受天宮、北港朝天宮、南鯤鯓代天府等進香大廟,都有宮廟傳說去進香時,神尊被偷天換日,或說有人故意趁進香人潮多時,將神靈偷請走等。

南鯤鯓代天府進香期已成為台灣知名進香中心,已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

比如,南部許多王爺廟時常提起去南廟進香時,神尊因為過於顯赫而被偷換掩藏,或說是「刻意請錯神尊」;由於神像長得相似,一般信徒也不知道如何辨識;所以類此傳說,經常出現個趣味情節,就是神靈會伺機降駕指示說:「面上有一粒痣者便是吾本尊」,有些傳說也不見得是「起駕」,而是神靈特別於進香前,便已預先託夢給村庄頭人,諭示要尋找臉上有一粒黑痣之神尊,才能救駕;然則,信徒往往一開始不明究裡,畢竟神尊拜那麼久,從未見過臉上有痣,往往是在廂房裡認看神尊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有蒼蠅或烏蝛停留在神尊臉上形成「痣」,於是識破偷天換日計謀,請回正駕。

此外,中北部地區因常有請朝天宮媽祖前往外地作客習俗,再加上早年朝天宮耆宿蔡培東,常雕贈神尊給外地媽祖廟,故時有傳說提到,朝天宮媽祖神尊早就被某某宮廟偷天換日,今日朝天宮內已不是原本的北港媽正駕;其次,由於前往朝天宮進香時,執事人員會讓自家分靈的媽祖神尊進入內殿安置,此舉也讓許多地方傳說出現擴大解釋的現象,比如有地方傳說就會提起他們地方上的媽祖才是真正的北港媽,朝天宮人員看得出來但不敢說,所以在進香時,特別禮遇請入內廂安座等等,相關傳說不勝枚舉。

北港進香聲名遠播因此朝天宮也經常成為地方傳說中的角色之一

甚至,在桃園市觀音區舊地名草漯之處,有間媽祖廟保障宮,是北臺灣前往北港進香頗負盛名的廟宇,該廟傳說就有提到,清代有湄州人林氏因奉請湄州「大媽」金身在船上祭祀,某日遇到大風浪漂到草漯海邊,被居民所救,媽祖諭示要留在草漯鎮座,當眾人請神尊與器物上岸後,忘記請下香爐,轉身要再奉請香爐時,林氏與船隻卻突然不知所蹤,後來他們去朝天宮進香時,才赫然發現,當時遺失的香爐就在朝天宮內。

這類「偷天換日」傳說,是臺灣民間信仰進香文化中,相當重要的母題,絕大多數進香中心輻射出去的宮廟,都會出現類此說法;不單純只是小廟去進香時被大廟偷換神尊,也有小廟跑去偷換大廟神尊的說法。這些情節背後透漏的目的,並不是要貶低故事中的任何廟宇,而是藉此來凝聚聽故事的人,使之產生地方榮耀感或信仰認同。我常跟朋友說,聽到類此傳說,第一件事情都要先想,為何故事主角是這些香火大廟?而不會是一間名不經傳的小廟?

傳說在原始思維或所謂傳統社會中,大抵上創發於講述者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經驗,或是鄰近生活圈之間的互動,也就是「同一社群中人」;講述者常常是一位資深,或是經年紀稍長的智者,在話語權上有絕對性的權威。這些耆宿講故事時,有時是漫不經心透漏,有時是有傳承目的講述,但往往這些傳說講述,都只能滿足於當下講述情境的互動,以及情感上的真實記憶,有時不見得能符合歷史證據上的事實。事實上,傳說從來就不需要被「證偽」,縱然辨明真偽也不會再現講述情境上的情感真實;但我們並不能以此解釋傳說都是虛假不真,或直接將之視為不實資訊;尤其是研究者,除了要看到傳說講述中的真實情感層面,還得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梅坑玉虛宮為嘉義地區知名的小型進香中心

比如梅坑這則偷天換日傳說,在敘事主文中,先說明梅坑帝爺「神威遠播」這件事,藉此讓聽故事者理解梅坑帝爺是很有名望的,進而才去講述南下府城會香時,遇到偷換神尊事件,藉此表現故事中的戲劇張力,好像我們的神明珍貴到外地人都想要那樣,尤其這個故事中想要梅坑神尊的角色是府城的廟宇,就更增添神駕的珍稀性;故事最後,則是因為爐下弟子與帝爺公感情深厚才能識破手法,化解危機。由此可見,這則傳說中的偷換情節並不能視為講述目的,那只是用來增添風采的潤滑劑,故事講述的關鍵是「神威遠播」及「爐下與帝爺公之間的情感」,那才是傳說想傳達的核心價值,根本不是要去中傷任何一間廟宇。 

藉由傳說來講述神明威信,是相當常見的案例,但為何梅坑玉虛宮會誕生這則傳說呢?這就是前述研究者在看待這些民間信仰傳說時,需要秉持的人文素養,我們的專業培訓,就是要去讀到傳說的弦外之音,比如可以先來思考下面這幾點提問:

1、為何「府城交誼的宮廟想偷換神尊」,這件事會成為梅坑當地耆老講述傳說時,作為建立「戲劇張力」,增添榮譽感的催化劑?為何是府城?不能是別的地方嗎?為何故事地點不在松柏嶺或鄰近的竹崎?假若玉虛宮故事中所指的交誼宮廟就是靈祐宮,那麼我們更必須思考為何是靈祐宮?傳說為何不說是受天宮或真武廟?甚或是菱州宮、或其他府城的大廟?

2、傳說中提到府城的交誼宮廟,具有甚麼樣的特徵與意義,會成為外地傳說中的角色?

3、情節中特別提到府城交誼宮預作神尊想偷換,那麼我們就得追問,為何情節中的宮廟可以預先製作?什麼背景與原因讓他們有辦法預先製作?為何不怕偷換的事情被發現?

4、進一步追問,梅坑的耆老為何會認定府城宮廟有能力預先做好神尊?這兩地之間有何關聯?神尊有無關聯?

其實,約略只要解開上面四大問題群透露出來的文化背景,你就會知道玉虛宮這則傳說對府城交誼宮廟而言,根本沒有任何貶意,反而還有尊崇之意涵。

以上四個層次的課題,都指向府城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通常也被認為是玄天上帝信仰最早處,且玉虛宮於早年歷史經驗中,確實有到府城會香之記錄,傳說無論是否杜撰,都需要向歷史經驗采借事實,藉此我們在這個傳說當中,可以發現沒有講述出來的潛台詞是,府城玄天上帝為全臺信仰重鎮,若非如此,這則傳說根本無需選定府城這個據點;其次,則是府城也是南部地區妝佛工藝的重鎮,若不選府城,則傳說內涵將會「不連戲」。上述幾點都是環環相扣的命題,缺一不可,就正是因為故事來到府城,才能見證梅坑帝爺公存在的榮譽。

不過,傳統傳說傳承的途徑,是採口耳相傳,也就是聆聽者與講述者必須面對面交流,講述時往往有清楚的傳播對象,但現代傳說因為文字與多元媒材的便捷性,以及傳播平台的多元化,使得傳說原本的核心意涵很容易產生詮釋誤解。比如臉書上的轉譯文字其實無法真實地表現講述者的情感,且閱讀者不見得只有梅坑當地的民眾;不在同一生活脈絡或不具相同價值觀時,就無法清楚地理解為何要講述這個故事。再加上梅坑玉虛宮在轉譯這則傳說時,因為隱去交誼宮名,反而出現有含沙射影的問題,再加上沒有考量是發表在大眾平臺,用詞過於負面,因而造成友宮反彈,恐怕是始料未及;但這同時也告訴我們,所謂傳說,往往牽連著濃厚的地方情感,不太能被視為毫無作用的言詞。

大神大道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民間傳說與歷史認知之間的關係呢?我想舉在松柏嶺見聞的案例。

松柏嶺受天宮是臺灣相當重要的進香中心,每年約有4千筆至5千多筆不等的進香團,前往進香刈火;其起源據說是先民從武當山攜香火來臺,於坑谷中遺落,香火夜晚發出毫光,引起居民注意,眾人遂鳩資興築廟堂。由於受天宮從不雕分靈神尊給信徒奉請,所以較無偷換神尊的故事可以挖掘,但香火鼎盛之處,必然都有偷天換日傳說出現,所以他們那邊所出現的故事,是經常有進香團傳說香爐被受天宮耆老暗藏的故事,或說受天宮的香火根本來自他們宮廟,甚至也有說到受天宮的神尊源自他們宮廟,或是跟他們宮廟是同一塊木頭,前幾天我還跟受天宮的執事人員一起聽到分靈廟說,他們宮廟中的神像是在受天宮內殿雕刻完成等等。

松柏嶺受天宮的萬年香火爐終年香火不斷,為台灣知名進香中心

2015年左右,我在嘉義市下路頭玄天上帝廟調查時,當地有許多耆老跟我說:「受天宮的香火,就是來自阮下路頭,當初時是阮遮的人,帶著下路頭帝爺公的香火袋仔,揹著家己做的掃手,去松柏坑賣;放屎的時陣,將香火袋掉置樹頂,袂記得挈落來,遂佇暗時發出毫光,吸引當地的人來看,尾手伊在地人才起廟共拜。」

當我去隔壁村庄的湖仔內保元殿時,則聽到另外一則有關受天宮的起源傳說,耆老是這樣提起:「南投松柏嶺受天宮的開基帝爺公,是阮遮分靈出去,號名有一字「元」,你若有佇做研究,毋信你去問看覓;彼就是欲紀念𪜶的神明是對阮遮分出去。」

後來,當我在全臺灣各地跑下來,便經常聽聞各地都有受天宮香火起源傳說,至少超過十間廟宇都說到受天宮是源自他們廟,或也有說受天宮帝爺公神靈尊崇當地主神,所以被當地神靈要求調遣去協助辦事服務等。

因此我便曾多次詢問松柏嶺當地的乩童、服務人員、廟務人員、管理委員、主委等不同身分的人,想看看他們如何面對這些看起來像是「杜撰事實」或「吃豆腐」的說法?有趣是,大夥多是冷笑一聲,抱持不予置評態度說:「話是在人講」,也有人回我說:那他們廟的香火有很鼎盛嗎?緊接著,他們最關心的話題通常是,只要是沒有來受天宮廟裡求桮、受帝爺公指定服務人員者,都不能算是受天宮的濟世服務。頓時,便讓我感受到作為進香中心,大廟底下信徒們充滿文化自信的氣度;其實他們如果要去逐一追究,恐怕也追究不完。

因此,2020年,我在出版嘉義市文化資產專書《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時,就特別把嘉義市下路頭及湖仔內收錄到的兩則傳說保留在書中,很感謝耆老們願意跟我說這些地方上精采得傳聞事蹟;我也並未因為跟受天宮諸多神職人員或在地人友好,就判斷外地傳說都不符合歷史事實,進而刻意將之抹除;出版以後,我送書給松柏嶺的友人,也從來沒有人跟我抗議為何說他們的神明來自下路頭。對我而言,我嘗試保存的是下路頭耆宿的文化價值觀與敘事邏輯,每個地方的文化記憶都是珍貴的,現代社會要找到願意說故事的耆老相當不容易;而傳說又是民間信仰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顯然是值得共同珍惜與欣賞。

【延伸閱讀】:下路頭搭建鞦韆的傳統技藝

【專書推薦】: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

民俗需要的是理解

回到這起事件,傳說是一種很特殊的「材料」,其內涵原有亦真亦假、半真半假的特徵;我相信玉虛宮的網路小編應不是刻意針對靈祐宮進行不實資訊的攻訐,沒有犯意,應不需要大張起鼓形成對立;且類此傳說,在全臺各地的民間信仰皆非常普遍可見,它講述的不是一種歷史事實,而是一種信仰情感的標記,屬於傳統社會文化邏輯遺留下來的特殊現象。

在我個人所進行的傳說研究中,給這種現象提出一種詮釋,叫做「文化襲奪」,就像河川中的低位河,會向高位河集水區進行襲奪,以便永續水源一般。許多在文化發展上相對弱勢者,也會從文化強勢者的「水源」進行襲奪;所以只有香火鼎盛的廟宇,或是歷史悠久的廟宇,才會出現在其他地方廟宇的傳說當中,並佔有角色;一如高位河集水區擁有無窮盡的水一般,如果不是一間歷史悠久的廟宇,或是香火不鼎盛的地方,自然也不會成為傳說襲奪中的要角;當然,許多香火中心也確如其名,有海納萬川的宏量。

套用許多民俗研究同好常講的話,民俗需要是理解與認識,我們國家長期以來缺乏民俗學教育,因而導致文化思維與民俗邏輯的對話相當少被用嚴謹的思考提起,重新認識臺灣民俗是重要的,有志之士,值得共同為臺灣文化努力。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