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看鞭炮:信仰文化絕非此優彼劣

温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伴隨著禁絕爆竹輿論與環保意識,近來不少縣市政府也重新開始針對爆竹煙火進一步管制,無論是由臺南市長賴清德推出「只放一串」政策,或是近日因應大甲媽祖進香,彰化縣與嘉義縣推動「以鼓掌代替鞭炮」宣導等,通通都被民間衝破限制,照放不誤。事實上,這種政策失敗,彰顯上層社會、官方立場的民俗想像,真的太過迂腐老舊且不切實際,為表現施政用心,甚至也有地方政府刻意挑選在燃放爆竹時進行檢測,虛晃一招以後,依然無法改變什麼。許多人常問:不燒香、不放鞭炮、不燒紙錢,環境就能變好?難道面對民俗,環境政策只能非此即彼?

燃放鞭炮祈求村莊平安(鍾弘郡攝影)

宮廟何辜  民俗總被歧視批評

對民俗汙染源特別監督,忽略日常生活中更嚴重的其他汙染源,其實是延續自獨裁時期文化控制的封建思維,汙名化民俗早已成為臺灣社會「慣習」,過年批判爆竹擾人、清明檢討露天燒紙、中元便罵鋪張浪費、中秋指責烤肉排碳等等。即使曾有媒體專題報導指出,六輕年排碳量等於全臺灣中秋烤肉一萬年的排碳量,對民俗不平等的批評,經常是輿論的焦點,或許是上層社會用以彰顯文化優越感的手段,但這只會使社會價制觀錯亂,與庶民生活相形漸遠。最近,北港就有間廟宇受不了指責,特別自行檢測香爐、摩托車、小貨車的細懸浮微粒(PM2.5)。結果發現,香爐最大排放數值為94μg/m3,摩托車排氣檢測是香爐最大值的6.5倍,小貨車則是8.6倍,單一交通工具排放量是眾多信徒插香結果的數倍,環保單位卻只關心燒香破壞環境,相對嚴重的其他汙染卻是不作聞問,這讓民間信仰廟宇不得不吶喊「宮廟何辜」。

鞭炮的民俗意義與轉變

燃放鞭炮在民俗思維上有繁複多重的用意,一則因其高溫巨響,而有辟邪、去厄、除煞等功能,比如新娘禮車行經路口燃放鞭炮、暗訪以炮驅鬼,或像臺南鹽水以炮除瘟。二為凸顯熱鬧,表達禮節,常見於進香團體的迎送儀式,或喜宴開桌起始儀式等等。三則為象徵神靈威信,常見於乩童、家將坐炮。其四榮耀神明,表現著民間信仰香火觀,以彰顯香火鼎盛、富足豐饒,因此常有謂「越放越平安、越放越富」等說法,比如神明遶境時,各家戶或友宮贊炮,此目的通常燃放最多,甚至衍伸「拚場」、「回敬」的民俗心理。五則有為空間潔淨,如新家放炮掃除不淨等。以上都涉及通俗信仰觀念,是民間爆竹煙火使用的核心目的。另也有其它,比如用以進行節日紀念及慶賀娛樂,這類爆竹煙火的使用非常廣泛,以政府單位使用公帑施放情形最多,各類型文化活動動輒數十萬、數百萬元、數千萬元不等,採購燃放大型煙火,許多縣市政府跨年晚會一晚的煙火預算,已經足夠一間地方廟宇施放鞭炮百年以上。

家將坐炮展現神明威嚴與靈力(溫宗翰攝影提供)

當前臺灣社會使用鞭炮情況大有不同,無論是結婚、入厝、迎接貴賓、個人喜慶等,屬於個人儀式的燃放其實大有減少,早期舉凡家中子弟當兵平安歸來、中獎、考取大學、新路完工等等,都會特別燃放鞭炮慶賀,今時今日,民間風氣改變,對爆竹煙火的需求銳減,變成集中在大型節日、廟會活動施放。

除此之外,因為政府長期以來一面禁止民間燃放鞭炮,一面又辦理大型煙火活動,使民間鞭炮文化現象產生不少矛盾,許多廟宇明顯受官方文化影響,把信仰儀式擴辦成文化活動,從過去「射炮城」這類小型娛樂爆竹活動,轉型為大型煙火秀,燃放大量「信仰目的」以外的煙火,儀式殊異化、官方化、慶典化的背後,隱約透露著不可言喻的文化自卑感。

另一方面,許多廟會受到「改良民俗」影響,早就對鞭炮直接產生改革,比如使用錄音檔做為迎送陣頭的鞭炮聲,近幾年,有些廟會活動為了攝影美觀,改以彩花棒取代爆竹煙火,也有廟宇以電子炮、竹筒炮取代傳統鞭炮,藉此創造新的儀式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總總變革看似緩慢,跟不上時代腳步,但其實已是民間信仰文化變遷的「大躍進」。

12957483_1121003367921154_3170220715679801563_o

臺灣民間信仰香火觀不能以其它宗教思想邏輯替代,更不能以此優彼劣的高低文化來看待(鍾弘郡攝)

輿情批判、制度禁絕  不如推動民俗教育

鞭炮是祭祀元素之一,實難全面禁絕或替代,香與金紙的情況亦然,無論政府如何推動「以功代金」、「以糧代金」等政策,這些替代思維皆非民俗元素,自然無法普及,也必定徒勞無功。各縣市環保局以功代金政策,甚至是以「新興宗教」邏輯來撰寫疏文,故引起許多民間廟宇反彈,將大量文宣品、政府功德箱丟棄,不僅浪費公帑也製造宮廟困擾。前些日子,南部曾有知識份子推借媽祖夢顯,撰寫文字呼籲「禁放鞭炮、勿燒金紙、持香一柱」,甚至以「梅山斷層、一觸即發」威脅,但完全未起作用,反而淪為笑柄。民間信仰神諭,總要有驗證過程,比如乩童驗證,或公開擲筊確認,也有神前立誓、斬雞頭證明絕無虛假等,僅僅透過媒體與文宣品就想宣導,其實無法融入庶民生活。

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是一種社群網絡與文化價值觀,它既是文化遺存,同時也是文化生產,民俗絕對會隨著時代改變、與時俱進,然則,民俗文化的變革自有邏輯,往往需要時間累積,畢竟價值觀更迭絕非一朝一夕。在信仰網絡裡,有太多細節根本無法被其它形式立刻替代,比如若為除煞驅邪,豈能不燃放爆竹?總不能以「鼓掌」替代「鞭炮」,或以歡迎用的電子聲響炮用作代表,那可能會引起鬼怪誤會,當作我們在歡迎牠們到來。

面對21世紀消縱即逝的文化現象,民俗絕不會一層不變,若罔顧眾多民俗變遷事實,仍用上個世紀威權思想,以落伍的「追求文化進步」為理由,來批鬥民俗,以不同網絡的文化價值觀,來想像民間信仰,甚至意圖用官方政策改造民俗,進行社會文化控制,絕非良善長遠之計,對臺灣文化毫無意義。

國家文化能量的強盛,來自豐富的庶民文化基底,與其透過禁制規範,不如藉由當代教育,進行民俗教學與思辯。臺灣現況,無論是基礎國民教育、高等教育或社會教育,對底層文化思維的探討嚴重闕如,民俗價值觀紛雜、斷裂;或許民俗教育能深入理解民俗原理,提供思想平臺,長遠地面對這些複雜文化變遷議題,累積縱深,才能進一步共同思考並建構社會文化與價值網絡的變動方式。

民俗亂彈-01歡迎訂閱民俗亂彈粉絲專頁

本文授權轉載於:
獨立評論: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4/article/4157
關鍵評論:http://intl.thenewslens.com/post/315548/
UDN鳴人堂: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85/1659464

28 comments

  • 麻豆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黃服賜

    贊成將燒香拜佛跟公民營台中港、麥寮、各縣市焚化爐的超級煙囪,私人汽機車等汙染質與量,比比看!何不参考「82法則」,即抓住前二大項主要汙染源,力行改善,就會獲得八成的效果。

  • 破壞生態將導致人類滅亡提前降臨…不管是大人力..或者是小老百姓都應少放鞭炮少燒紙錢

  • 六房媽祖中軍班就有工具叫鞭炮,那是除煞的,總不可能只叫我們少燒香紙錢放鞭炮

  • 北港連續48小時,造成分類械鬥現象,不想吸廢氣的離開鎮上,追求過癮的湧進鎮內。文化資產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尊重基本人權,適度的鞭炮是民俗,過度的鞭炮是民不聊生。不然民俗學看砍人頭:信仰文化絕非此優彼劣。

    • 出草並非隨意為之,現在認為出草屬於惡俗,僅僅是因為價值觀改變所致,並不代表這項民俗天生低劣,稍有文化意識者都不應以高高在上的角度批判之。面對民俗與信仰價值觀的差異,嘲笑、批判與攻擊都是上個世紀的封建迂腐思想,全世界也只有上個世紀會用殖民力量、統治力量改變民俗,現在還會想透過社會控制改變文化,只是凸顯文化施政的落伍無知罷了。民俗的改變,需要民間內在邏輯的變革,也就是自覺意識的發展,這篇文章就是在談自覺意識有漸漸出現,雖然緩慢,但就是慢慢改變,自覺改變遠遠比統治力量的改變更為重要,臺灣第一次呼喊禁絕鞭炮是1960年代,第一則禁止鞭炮的法令在1980年代,鞭炮早就無法在臺灣製造,成為「進口產品」,反而帶來更多問題,幾十年來完全沒有成功恰恰驗證強迫控制並無法解決文化的問題。

  • 鞭炮、紙錢跟香燭這議題,個人是覺得政府官員通常是藉機出來博版面。倒也不是真的多關心這些東西會有多大污染。我的看法是,凡事適當就好。現在宗教活動通常會令人詬病的原因除了交通問題外,過多的鞭炮煙火,陣頭人員的自律問題也都令人煩惱。以往家裡庄頭廟轀庄,各家準備者也僅一串鞭炮,主神神轎過來,點燃施放歡迎,熱鬧一下,末了就把地掃一掃。所以我個人也不認為這些習俗因為惹人困擾就該禁絕。但習俗本就該與時俱進,調整一下做法,有熱鬧到,但又能減少民眾的不悅,豈不更好?

  • taomac

    各縣市每年跨年燃放煙火的金額最大沒有超過一百萬的(印象中屏東里港最高),而大多的金額則在十萬上下。

    • 屏東縣東港鎮跨年晚會活動-煙火採購,每年都是74萬元,但屏東有些鄉下廟宇既無繞境也無進香客,一整年鞭炮只有幾串,恐怕都還花不到1萬元,這種對比非常明顯。台南算是比較少放煙火的縣市,他的採購案一年至少也有39萬,真不知您所謂10萬上下哪裡來?當然鄉鎮小型的煙火10萬元是有的,但各縣市或中央政府的煙火預算,確實都比民間廟宇高上許多,如澎湖煙火節所費800萬,新北市90萬,內政部國慶煙火甚至高達9百萬,建議可參考政府採購網相關資料。

  • 0932511400

    北港大量鞭炮造成當地人的困擾,得要溫先生去深入理解,因放鞭炮量多,遶境時間拉長造成的效應,使得隨香及信眾擺香案桌的風俗快要消失,這細節溫先生可能沒有深入理解,。

    • 北港鞭炮有沒有造成當地人困擾這件事情,恐怕不是你說得算,也不是我說的算。民俗的改變自有其內在邏輯,如果認為大量犁炮、放鞭炮不合時宜,那也得是由北港人的內在邏輯去解決這件事情。放鞭炮與隨香、香案之間絕無「此優彼劣」的問題,無論北港人自我累積選擇的遺留是什麼,那都是屬於北港自己的,我只能肯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官方為推特殊意識形態與特殊目的刻意強制改變民俗,假設為了禁絕鞭炮推廣香案文化,那肯定不會被稱做民俗,在國外有個用詞叫做偽民俗,絕對無法為民俗帶來更好的發展,反而會使民俗走上滅絕道路。

  • 小弟學歷不高 無法在這高談闊論 但是在從小就泡在陣頭軒社 問題一堆也不知道該從哪說起 就講教育

    國中有個課叫認識台灣 各鄉鎮其實更需要 譬如認識艋舺 認識鹿港 認識安平之類的 進而認識的自己的土地文化 進而才會產生在地認同 相關文化自然得以流傳 而不是像現在 看到廟就拜 看到神就求財 求感情 求學業 求事業 廟變成一種利益交換所 而不是一種象徵或是價值的精神力量自然不會有感情 而這裡面問題多而且複雜 除非有政府真真正正想認識進而去慢慢協助解決這裡面的問題 不然我想不用多久有些東西馬上就會銷毀殆盡了

    溫兄你會很辛苦 你想做的是很深的文化教育研究跟一些釐清 但是現在人沒有甚麼思辨的概念 從教育下一代或許會比較有希望 這需要時間 希望台灣人早點可以正視文化的重要性 做一個有根可循的民族

    • 區域化教學是台灣教育改革現在最重要的課題,台灣民俗領域被排斥在教育之外太久了!需要有更多有志之士一起努力,才不致快速滅失,一起加油^^

  • Roy

    關於北港的問題在於,上面有版友提到的鞭炮過多連帶使得香案及隨香信眾越來越少。幾年前跟隨北港媽祖繞境,北港媽白天繞巡鎮外所經之處,家家香案林立,祖媽轎後跟隨著一群隨香信眾。但是近年晚上的鞭炮通宵達旦,下午的路關約清晨四五點入廟,隨後又馬上出廟趕晚上的路關。幾乎所有擺香案的居民等不到媽祖,直接拉下鐵門,但媽祖還沒過香案金爐都不敢收,原本家家戶戶老小在門前等媽祖促進文化傳承及家族的交流因此消失。祖媽的神轎在半夜連一位隨香客都沒有。晚上的路關延遲到清晨才走,行進速度飛快,像是在趕下班的感覺,趕快把路關消耗完畢,當然路邊更是空蕩蕩的。如此已經失去其當初繞境的意義,少部份的人奪取了其他多數北港信徒的權益。這非關空污或是強制改善民俗,現在的情況也不是民俗自有的邏輯導致,反而是少數人的行為改變其故有的民俗生態。

  • 大家總是忽略了工廠的排碳量遠遠超過於放鞭炮的排碳量,記得以前的鞭炮都是傳統的連環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才出現了聲音大十幾倍的高空炮,放鞭炮本身沒有錯,錯的是許多人為了和別人比較而放過量的鞭炮

  • 雖是民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相同信仰,就算是相同信仰也不見得觀念就會相同,畢竟現在社會多元城市人口密集度高。太過則有擾民之嫌讓人厭惡反而不認同這個宗教,那放太少對於廟方又有人覺得不愉快。這是應該好好討論的一個問題。宗教本就有很深的道德觀念在裡面,自我約束就是其一。既然宗教的出發點是利益眾生,就應該要有氣度來體諒,而不是一己之私在行神道,所以當我們的行為有了負面的聲音時就要反過來檢討自己。在環境噪音與安全上確實是要有一個平衡的作法。

    • 民間信仰並非完全屬於宗教,不能用宗教的角度來批判或檢討民間信仰,鞭炮有適當管理的角度,比如我就很支持醫院學校旁不得燃放鞭炮,我也支持要求燃放鞭炮前需要先廣播或告知等等。律令禁制是最低道德標準,但是官方在處理民俗議題的時候,往往都是用最高標準,其實律令禁制必須要反過來思考,得注意有沒有因為律令禁制影響民俗發展才是。

  • 其實,放鞭炮,放好的鞭炮,燒好香,燒好的金紙銀紙,對於環境的影響也就不會太大

  • 對於燃放環保鞭炮、燃燒環保香品、紙錢,它對於環境的影響與污染都不大都可以始用

  • JesH

    信仰若無人, 不過話多而已, 尊重傳統在信仰核心價值式微之後流於形式, 保障燒香燃炮或進行民俗教育就是保護傳統價值? 這完全忽略信仰與群眾價值息息相關的概念。 所謂民俗怎麼可以忽略”民”呢? 有人保有傳統觀念, 也有人有新觀念, 該如何達到平衡? 一味的替一方說話根本沒有幫助。 又何謂民俗教育? 若是連身在民間的信仰團體都沒辦法融入身邊的社區, 廣傳其信仰核心價值, 倒行逆施的由上而下的強迫式教育不過是流於形式而已, 說到底, 傳統信仰會式微正是因為其核心價值越趨不被認同、不被採納; 可以預期, 即使推廣再多的教育, 一旦群眾的觀念與思考模式改變, 信仰是會被群眾因新的觀念而撇棄, 而尊重, 是建立在相對之上的。

  • mmm

    對於不同信仰我們都給予相當大的尊重與肯定,但當某些宗教信仰行為造成民眾不堪其擾的狀況,要怎麼讓下一代的人們接受這樣的宗教呢,我們家常常被鞭炮吵到十二點,那種像戰爭般的聲音在晚上十點至十二點強力放送著,要人們怎麼接受這樣的文化?信眾有其信仰,我們給予尊重,但是當這樣的尊重成為一種擾民,完全沒有站在他人立場思考過的行為,也是這樣的傳統信仰一直遭到詬病的原因吧

  • Pingback: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 民俗亂彈

  • 小中

    放鞭炮能驅邪有事實證據嗎?不放鞭炮就沒鬼做亂嗎?真正淨化是人心,人不清淨,鬼才會橫行,放鞭炮擾人清凈又浪費錢,炮竹工廠多危險

  • Pingback: 民俗論壇:當前社會如何面對燒香、燃金、放鞭炮? – 民俗亂彈

  • 根絕台灣信仰亂源

    民俗專家對於所謂民宿傳統的放縱與慣寵,就是台灣8+9問題與廟宇黑金亂源的推手。

麻豆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黃服賜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