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兵將觀(1):野柳淨港與白沙坑迎花燈
【編按】臺灣民間信仰中,在重要年節慶典時,各宮廟幾乎都會祭祀五營兵將,藉此祈求境安人和的思想,兵將觀也可以說是臺灣民間信仰的核心精神,除了神明濟世救人,還得有兵將來幫手,才能使神力得以發揮,民俗亂彈將推出有關兵將研究的系列之作,邀請讀者一起思考民間信仰中的兵將文化,同時也歡迎來稿分享。本文由張靖委針對節日中的兵將文化提出討論,思考節日文化中甚少被注意到的信仰細節。(責任編輯:溫宗翰)
圖文/張靖委(民俗亂彈編輯)
舊曆過年對於臺灣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常會聽到人說「年關」,可見人們把過年視為是一個關卡,不管是生命還是萬事萬物,都在過了此關後獲得更新,臺灣人將過年視為新舊更替的過程。
臺灣的過年民俗從舊曆十二月廿四日開始,這日家家戶戶送神,送神後便可清掃家裡,有的人家更取帶竹葉的竹枝,沿著屋樑揮舞,再將茉草水灑在家中各處,用意在把家中一整年的穢氣清除,因為有乾淨的家才能招福納祥,所以清囤不僅是環境清潔,更具有淨化居住空間的象徵意義,此後人們準備過年的各項年貨,為過年而忙碌,準備揮別舊的一年,與舊的一年分離。
除夕意味著人們即將過渡到新的一年,在以家庭為基本組織的傳統社會,新年頭舊年尾正是家人彼此相聚的時候,家中佈置好年節飾品,門窗各處貼上春聯,春聯源自桃符,古時用桃符以抵擋鬼邪的入侵,桃符是人們對居住空間的守護,建構這個家成為天地之間最安全的地方,在這個讓人安心的地方,面對更新的不安時刻,與最親近的家人圍爐、守歲,共同等待新的一年到臨。
新年一到,按曆書上所定的吉時開門,原本封閉的家與這個世界開啟交流,人們走出大門,來到戶外鳴放鞭炮,開心迎接新年。過年期間許多人穿著新衣,前往各寺廟走春,向眾神祈求庇佑,更依據春牛圖上所載的個人流年,進行安太歲、補運等儀式,從外表到精神世界,在新的時間上以全新的自己展開新的生活
【延伸閱讀】楊玉君│當天雷勾動地火:認識歌頌生之慾的臺灣情人節
臺灣人的年節活動是藉由許多儀式來獲得新的性質,所以除了自己與家庭成員的祈福,傳統臺灣社會重視聚落集體的福祉,聚落信仰中心的大廟會在初一或初四抽公籤,請主神指示聚落全體在這一年的禍福,提供居民作為參考,大廟舉行信徒個人的補運儀式,也辦理聚落集體性的祈平安,全臺各地祈平安的民俗活動到了舊曆正月十五日達到高峰,聚落中有新生命的誕生,也在元宵節正式成員聚落的一份。
臺灣民間信仰的神聖空間是以「中央與四方」的空間模型作展開,聚落的神聖空間是以大廟為中心,由主神率領東、南、西、北、中營的兵馬保護整個聚落,五營部署在聚落的五個方位,每一營設一座營頭,營頭是聚落神聖空間的具體標的物,展現聚落被神明守護的範圍,但民間信仰認為神聖性會日益衰退,所以要定期、重複舉辦遶境,許多聚落在元宵節舉辦遶境,並對營頭進行更新。
以「野柳神明淨港」為例,新北市萬里區野柳保安宮在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辦元宵遶境,這場遶境由年輕力壯的轎班人員抬著神轎,躍入野柳漁港,成為人們對這場民俗活動最主要的印象,但仔細了解這場民俗活動,是地方在元宵節迎請信仰中心的保安宮開漳聖王等眾神,神轎橫渡漁港,也穿梭在聚落的各街道巷弄,同時道士在聚落的四個營頭安營,將營頭的舊竹符拔除,再插入新一年的竹符,最後回到保安宮,在廟內安置中營的竹符,淨港(水)、遶境(陸)、過火、釘符構成了這項民俗。
元宵節是舊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上元賜福天官大帝的誕辰,自古人們就認為這是一個充滿福佑的日子,臺灣與離島的許多聚落在這日祈求眾神庇佑一整年平安,各地元宵節的活動各有不同,許多聚落會舉辦遶境,不管是迎請聚落在地大廟的神明,或是前往外地迎請神明來聚落內遶境,元宵遶境是新年的第一場遶境,有為聚落去除污染達到淨化的意涵。
對於臺灣人來說,為求自身安居、整體和諧的居住心理,生活世界不僅是有形的實質空間營造,也包括無形的精神空間,所以住家不是幾面牆壁、屋頂的空間,聚落不是幾棟房子分佈而成,除了提供人們在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外,也要是能保護居民不受超自然的陰厲、煞、妖精等不良因子的威脅與迫害,尤其聚落更強調一個共同體的形成,聚落內一整年有許多儀式來維繫著集體安全感,使居處其中的人們能覺得自己是受到神明庇佑,感受到居住平安。
【延伸閱讀】溫宗翰│邢王大戰李王:談民間傳說中的神靈交戰
同樣登錄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的「花壇白沙坑迎花燈」,從文化資產登錄名稱可以知道是以「迎花燈」聞名,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文德宮依例由值年頭家負責9座燈排,黃和興義堂、李協源、李協利等公號各出1座燈排,合計12座燈排,近年更有許多創意燈排,福德正神神轎與燈排遶境長沙、文德、白沙三村,沿路居民敬拜福德正神,當燈排高高舉起時,現場氣氛熱鬧。文德宮早年的遶境是舊曆正月十四日進神兵、十五日迎花燈遶境、十六日安神兵營,安神兵營是在三村的五個位置安奉五營,後來五營集中在廟前的五營樓供奉,原本的安神兵營儀式便改在五營樓舉行,雖然沒有在聚落設置營頭,仍會請五營旗與福德正神一同遶境。
「野柳神明淨港」與「花壇白沙坑迎花燈」等各地方的元宵遶境,都可以看到五營信仰與儀式對聚落神聖空間的建構,使居民的生存空間在神明的護持下,成為不被邪祟侵擾、被庇佑、充滿福祉、宜居的神聖空間,在遶境之後人們相信聚落的神聖性獲得了保證,可以保持一定期限的清淨、平安。
新年不僅是時間上的意義,臺灣人從舊曆十二月廿四送神到舊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從自身開始到居住空間,再到集體生活的聚落,時間的更新、生命的更新、空間的更新,人們執行許多的儀式來實現新舊更替,年節到了舊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在回到一般常態性的生活前,各地都在祈福、都在迎神遶境,元宵遶境的核心意義是藉由信仰與儀式將生存空間成為精神上宜居的環境,你我都居住在被眾神守護、充滿福佑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