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坩取新火、萬年湠香煙:進香的物質多樣性

圖文/張靖委(民俗亂彈編輯)

每年舊曆正月到四月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進香期,全臺各地諸多地方公廟、神明會、神壇,甚至是個人會舉辦進香,大量的進香團南來北往,作為進香中心的南投縣松柏嶺受天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臺南市南鯤鯓代天府等,這幾間廟宇在進香期會湧入龐大的人潮,前來進香的陣頭絡繹不絕,豐富、多元的藝陣、儀式展現出臺灣社會蓬勃的生命力與豐沛的文化能量。

香火是臺灣民間信仰的核心意義,在香火觀念中,香是一種媒介,燃燒的香、燒香的灰燼、盛裝香灰的香爐三者相互結合,以具體可觀、可觸的物件展現神明的香火靈力,為了向分靈祖廟或是香火旺盛的大廟分取靈力,信徒將神像、進香旗過香爐,象徵取得靈力,更有進香團準備香擔去刈火,將祖廟或大廟的香火分裝回來,返抵後舉行合爐儀式,開啟香擔,取出香擔內的香灰放入廟中香爐,以增添神明的靈力。

【延伸閱讀】林美容│萬年香火: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

香擔是進香重要的神聖器物,香擔通常是由一位人員扛在肩上,也有雙人共同挑著,在進香的隊伍組成上,香擔常是安排在頭旗之後,神轎之前,由神明壓陣,看護香擔,以示對香火靈力的重視。在刈火儀式後,盛裝香火的火坩放入香擔,香擔代表神明的香火靈力,為了保護香火不會遭遇邪祟的入侵,或是發生強搶香火的情形,香擔會上鎖,並貼上封條、符紙,回程途中不能開啟,各地進香團保護香擔的方式不同,有的進香團是在香擔上撐黑雨傘,有的進香團是在香擔上覆蓋令旗或龍虎旗,有的進香團會請家將護衛香擔,香擔有專員看顧,禁止人觸摸、橫跨香擔,也禁止動物靠近。

大庄浩天宮進香團以黑雨傘保護香擔

擔是指用扁擔所挑的物品,香擔的釋義是指用扁擔所挑的香,所以香擔可以指稱裝火坩的箱涵,也可以指稱包含扁擔、箱涵等整組器物,以白沙屯拱天宮的香擔為例,扁擔兩端分別掛著木製箱涵,其中一個箱涵內放火坩,另一個箱涵內放火坩起火的工具、材料,而大甲鎮瀾宮的香擔是一個木製的箱涵、一個竹編的籠,籠內放工具。火坩是用來盛裝香火的容器,有的進香團是使用銅爐,也有的進香團是使用陶爐,例如鹿港天后宮保存1787年「湄洲進香正爐」,這件香爐是銅製宣德爐。

白沙屯拱天宮的火坩是陶器,這件陶器據傳已有百年歷史,陶器的器體呈圓底縮口,表面上黑色釉藥,為了保護陶器,在器物上覆蓋一層防火層,因為刈火儀式後,火坩內的香火要長保不熄,防火層可以保護陶器不會在長途運送過程中過熱而破裂,使火坩順利迎回白沙屯拱天宮。每年白沙屯拱天宮進香團在抵達北港朝天宮前,會先行將火坩送到北港朝天宮,由北港朝天宮工作人員進行「糊火坩」,步驟是先溶去陶器外的防火層,再請北港朝天宮主持和尚淨化陶器與所有糊火坩材料,之後將過篩的北港溪土、紙棉、鹽以符水調和成防火層的原料,均勻地敷在陶器表面,靜待一段時間,讓糊好的防火層自然風乾,陶器被一層厚厚的土包覆著。

白沙屯拱天宮起火坩

在刈火前,工作人員要先進行「起火坩」,因為火坩內的香火要維持燃燒,所以要放置助燃的材料,步驟是先在火坩內鋪一層香灰,香灰有保溫與隔熱的作用,將金紙、香、蠟燭、木炭另外放在烘爐內燃燒,燒紅的木炭撿到火坩內,再將茶箍(茶籽榨油後剩下的渣與稻草混合而成)置於火坩中,最後添加香末,火坩維持燃燒的狀態,送至北港朝天宮大殿進行刈火儀式。北港朝天宮作為媽祖進香的中心,長為各地進香團處理起火坩,尤其是為白沙屯拱天宮進香團進行「糊火坩」與「起火坩」,北港朝天宮的「糊火坩」與「起火坩」經雲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白沙屯拱天宮的香擔為四角形,屋頂為雙坡屋面,正面裝設門扇,綜觀臺灣各地進香團的香擔,多數香擔的外觀造型猶如一棟縮小的傳統建築,為何香擔的製作會作成建築物的形狀,應是與香擔的神聖性有關。香擔內的火坩裝著香火,香火代表神明的靈力,與神像都被視為是神明的象徵,神轎與香擔都是仿建築物的造型,但為了方便肩挑,所以香擔的尺寸、外觀都轎神轎小、簡易。

目前所知臺灣清代傳世的香擔有彰化南瑤宮、北港朝天宮、檨仔林朝興宮等廟宇,彰化南瑤宮的香擔相傳為嘉慶年間文物,香擔的屋頂為歇山式,四角四邊形,正面裝設雙開格扇門,北港朝天宮的香擔作工精細,形制仿造傳統建築立柱疊斗之大木結構與細木裝飾構件,歇山重簷式屋頂,屋簷下有斗拱、吊筒,正面為雙開隔扇門,門柱陰刻「道光己亥年蒲月」年款與「台郡弟子張立興號叩謝」題記,有清楚的年代可考,提供重要的文物研究資訊,檨仔林朝興宮為北港朝天宮的分靈廟,其香擔造型與北港朝天宮香擔相似。

檨仔林朝興宮香擔與合爐儀式

進香為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的活動,除了木製猶如縮小版建築的香擔,各進香團依據自身需求製作香擔,使得香擔的造型、材質也十分的多元,只要進香期間在各進香中心,就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香擔,最簡單的形式是以竹編謝籃充作香擔,籃中放一只金屬製的盒子作為火坩,也能看到有許多進香團使用不鏽鋼製成的火坩,造型有四角盒狀,也有圓筒狀,不鏽鋼材質的火坩作有提把,方便攜帶也兼具隔熱,受到北部進香團的喜愛。

 物質讓臺灣民間信仰的香火靈力變得具體可觀、可觸,神像讓我們看到神明的容顏,平安符、進香旗、香擔等許多器物讓我們感受到神明的靈力,尤其進香旗與香擔更是核心物質,信徒個人用香旗過爐沾染香火,進香團用香擔刈火取得香火,進香旗與香擔都構成了進香的香火儀式,刈火儀式中,一聲聲「進喔」表達出對獲取香火的渴望,進香過程的艱辛只為了火坩內的香灰,香灰被舀取出來,放入廟宇的香爐內,也分裝給每位信徒,從個人到團體都取得了香火靈力,最後香擔被妥善地收存起來,等待明年的進香。

【延伸閱讀】張靖委|進香旗牽神緣:北港進香的物質多樣性

金屬材質製成的火坩

關於作者 張 靖委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研究領域:臺灣漢人聚落、臺灣民俗藝術、臺灣民間信仰文化。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