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骸化灰・藏骨於塔:臺灣火化晉塔的葬俗、掃墓變遷
清明時節許多人會去掃墓,掃墓是臺灣人重要的歲時祭儀,我的家族在農曆二月掃墓,祖墳位在島嶼南方的恆春,掃墓當天,家族成員攜帶供品前往墳地,女性負責將供品擺放在墓埕,男性負責去壓墓頭紙與墓紙,祭拜後,大家圍坐在墓旁折著紙錢,姑婆吟唱「牛尾絆」,唱出她對父母的懷念,自己家的祖墳祭拜完後,沿路會向其他宗親的墳墓上香祭拜,相較於去土墳掃墓,在納骨塔掃墓簡易、方便許多,但我更喜歡去土墳掃墓的感覺。
今日許多臺灣人是去納骨塔祭拜先人,臺灣的傳統喪葬是以土葬為主,相較於墳墓的歷史,納骨塔是在近一百年出現,火葬的普及對臺灣的殯葬文化產生重大改變,尤其在近50年的歷史裡逐漸成為主流,反而土葬有日益漸少的趨勢,殯葬形式的改變,連帶影響到掃墓習俗。

「塔」是一種亞洲獨有的建築形式,塔的原形起源於古印度,伴隨著佛教的發展與傳播,廣泛地存在於亞洲各個佛教信仰的地區。中國的「塔」本稱為「塔婆」,推測是翻譯自「窣堵坡」的另一稱呼「圖坡」(Tope)而來,「窣堵坡」(Stupa)的原意是墳塚,是在穹形結構的墓室之中放置佛的遺骸(舍利)或遺物,或是放置佛教的聖物,初期佛教將塔視為是佛的象徵,賦予神聖性並作為禮拜的對象。「塔」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漢朝,開始是由佛經帶來塔的一些概念或者制度,而並未傳入真正的印度窣堵坡形式作法,中國佛教根據經典與漢代的望樓建築來模擬出塔,多層的樓閣式木塔是在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形式,古籍文獻稱為浮圖、浮屠、佛圖,因而中國的塔可以說是「樓」的形制的一種發展。
臺灣傳統漢式建築中與樓閣式塔最為相近的建築是「樓」,例如臺南孔廟的文昌閣,為木造三層樓閣,特色為三層的平面皆不同,文昌閣始建於康熙54年(1715),現今的文昌閣建築與乾隆42年(1777)《臺郡建築圖說》所繪的圖像並無差異,但都稱為「樓」而非「塔」,臺灣傳統所稱的「塔」,有指用石頭堆疊起來的石堆,著名的例子有澎湖鎖港的「子午寶塔」,以及彰化溪州「石塔公」,相傳建於道光22年(1842),目的是要鎮壓濁水溪氾濫,也同時作為橫渡濁水溪的指標。

塔在臺灣傳統社會多作為辟邪、風水之用,將宇宙觀中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超自然的和諧及秩序,具體在所生養的地方加以實踐,臺灣各地都有不同形式、造型的塔,但作為存放遺骨的塔在清代則罕見,筆者透過現存實例的了解,臺南開元寺保存光緒8年(1882)的「臨濟正宗傳四十八世重興開元寺圓寂比丘上榮下芳達公覺靈」石碑,以及光緒11年(1885)的「皇清 開元禪寺普同塔」石碑,這兩方石碑原先皆獨立設置於塔之前,兩塔雖已拆除卻有照片存世,照片顯示塔是建於墓塚之上的塔墳建築,僧侶榮芳的塔墳為磚砌六角亭閣式塔,普同塔為八角雙層樓閣式塔,照片同時可看出墳塚闢有開口部可進入墓室。另外光緒10年(1884)清軍在今日屏東縣枋寮鄉建造「白骨塔」,是少數清代留存的塔,是要放置清軍在原住民部落所發現的243顆頭顱,今日留存的白骨塔為一座平面呈六角形的三層樓閣式塔,每一層都設置開口。

傳統漢文化以土葬為正規的安葬方式,《禮記・檀弓》:「葬也者,藏也。」意思是將遺體埋在地下,所以臺灣傳統喪葬文化是以土葬為主,臺灣人重視遺體的完整,認為好的風水地理將能庇蔭後代子孫,在清代官府甚至禁止火葬、水葬,除了客死他鄉、貧窮之人、患病者允許火化,所以在清代除了少數僧侶、佛教徒選擇火化,或是無祀枯骨被人納骨於塔,一般民眾多選擇土葬。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認為「日本人=火葬=衛生的,臺灣人=土葬=不潔的」,基於改善衛生、防止傳染病的理由,日本政府對臺灣人提出改善喪葬禮俗,於1896年發佈「墓地及喪葬取締標準」,條文內容包含墓地的選定、墓地與火葬場的設置許可、死亡證明書,改葬申請等,日本政府的政策對臺灣人殯葬文化確實造成衝擊,而在推動火葬上,佛寺扮演重要的推手,佛寺興建納骨塔與火葬場、式場,提供家屬進行法儀、火化、入塔的一系列服務,以及平日的祭祀、歲時節日的法會,鼓勵僧侶的俗家親友、佛寺的信徒採取火化,所以日治時期提供公眾使用的納骨塔大多位於佛寺之中。
1916年基隆靈泉禪寺開始興建規大型納骨塔,開山塔、優婆塞夷同塔、報恩父母塔,分別放置往生僧侶、信徒、僧侶的俗家父母,三塔合稱為「靈泉三塔」,1918年「靈泉三塔」落成時,啟建水陸法會,並邀請中國近代佛學大師釋太虛來臺主持,盛況空前,為當時宗教界盛事。在靈泉三塔之後,臺南竹溪寺於1917年建蓮花寶塔,1919年落成,是南部第一座納骨塔,大正年間的納骨塔還有臺北圓山臨濟護國禪寺的萬靈塔、新竹青草湖靈隱寺的靈壽塔、高雄路竹道隆堂蓮台塔,隨著葬儀與納骨塔成為寺院的重要收入,到了昭和年間有更多佛寺興建納骨塔,日治時期各地佛寺興建的納骨塔約有30座。

除了佛寺的納骨塔,日治時期也有許多家族興建的祖塔,提供家族成員使用,例如位在臺南南山公墓的「清河塔」,是張姓宗親在1932年建造。綜觀日治時期興建的納骨塔,在分佈上以臺北州的數量最多,其次為臺南州、高雄州,這三個州是日治時期臺灣主要都市所在,當地的佛教寺院興盛,火葬的比例較其他地方高,對於納骨塔的需求也較多。
日治時期的納骨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覆缽式圓頂塔,塔身多為一層,塔身之上的屋頂為圓頂,整體外型不太具有「塔」的意象,「靈泉三塔」的建築型式屬於覆缽式圓頂塔,另一種塔的形式是樓閣式塔,以仿傳統漢式建築的樓閣式塔為主,塔身高聳,以鋼筋水泥、洗石子等日治時期出現的建築材料、作法興建而成,有的塔還融入日式、西洋的裝飾與建築語彙。
日治時期的納骨塔主要由佛寺興建,到了戰後則出現許多公立納骨塔,政府在1950年代陸續頒布「臺灣省各縣市改善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施步驟」、「臺灣省改善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施計畫」等政策,1976年訂定「臺灣省公墓公園化十年計畫」針對公墓進行更新,1985年頒布「臺灣省改善喪葬設施十年計畫」加強公立殯葬設施的興建,1990年政府推動六年國建,其中「端正社會風俗-改善喪葬設施及葬儀計畫」內容包括舊墓更新、公墓公園化、改善殯儀館與火葬場,使得各縣市政府大量興建納骨塔,幾乎是每個鄉鎮市就有公立納骨塔,除了政府大力興建公立納骨塔,,民間私營納骨塔交易市場也應運而生,使得納骨塔更為普及。

火葬改變了許多原有安葬禮俗,骨灰安放於納骨塔中,早期興建的納骨塔由於塔內空間狹小,人很難在塔中行走,即便近代興建的納骨塔,也都要求家屬在塔外祭拜,且許多納骨塔平日並不會開放,而是選擇在清明、重陽等時節開塔,甚至有的納骨塔開塔日期非這兩個時節,屬於佛寺管理的納骨塔,開塔日期多安排在春、秋二祭法會時,所以家屬不在依其家族傳統的掃墓時間,而是配合納骨塔管理單位的開塔日期前來祭拜。
傳統的掃墓習俗是攜帶各種祭品前往先人墳塚,對墳塚進行除草填土,在墓碑上掛墓頭紙、在墓土上壓墓頭紙(各族群、區域的傳統不同,主要有五色紙或古仔紙、五福紙),象徵為先人修蓋瓦房,更表示該墳塚有後代祭祀,但納骨塔並無墓土,壓墓紙的習俗也就被省略,而掛紙的習俗有的改將墓頭紙放在骨灰罐上,但有的納骨塔基於管理,並不允許家屬在骨灰罐上放紙,也就越來越少家屬準備墓頭紙。
臺灣的殯葬習俗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火化晉塔歷經百年的發展逐漸取代土葬,雖然火化的喪儀、葬俗與土葬不同,作法較為簡約,但在拜掃上,土塚或是塔墳都會準備供品前往祭拜,一家人齊聚在墳前或塔前祭祀先人、憑弔先人,近年政府與宗教團體推動環保葬,依內政部的統計,民眾對環保葬的接受度逐年上升,又以都會地區為多數,環保葬的作法較土葬、火化晉塔更為簡化,環保葬不立碑造墓,家屬無法直接到植存處祭掃,或許在日後前往墳地掃墓會成為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