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十八庄,永遠是十八庄人的十八庄

文/莊景程(彰化媽祖信徒)

十八庄,永遠是十八庄人的十八庄。

因為在台中求學與本身是媽祖信徒的原因,對於台中地區的兩個迎媽祖活動─「大肚下堡廿庄迎媽祖」與「十八庄迎媽祖」雖不熟悉,但也稱不上陌生。每逢年節活動期間,便常去看看。

十八庄迎媽祖較為令外邊人知道的名稱應是「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當初我也是因為旱溪樂成宮的威名被吸引過去。 「樂成宮欸」,在台中念書的曠男怨女,哪個人沒受到月老公公的照顧。 但去看了幾次才知道,十八庄內居民對這個活動有不同的稱呼,有稱呼十八庄迎媽祖者,有稱呼媽祖生者(即使當天不是農曆三月廿三日),甚至有稱呼今日老五媽做會者。

這才知道所謂「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其實是十八庄在地流傳已久的年度慣例,較為精確的說法應為十八庄迎媽祖,被旱溪樂成宮拿去使用,辦理遶境,並登錄為文化資產。原始民俗的主體,應該在於各庄聯合一同前去外地請媽祖到庄內巡視。由於是當地最重要的一個年度祭典,為了節省人力物力花費。有些庄頭便把主神的生日祝壽、當地的神明會吃拜拜值爐主一同移往該日舉辦。

十八庄迎媽祖
十八庄迎媽祖是由轄境村庄輪流迎請媽祖祭祀的活動(大屯十八庄迎媽祖文化協會文史組提供)

但由於921地震後的地區大衰敗導致年例消逝以及國家文化資產保護政策的影響,這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被樂成宮登記成為所謂的台中市定無形文化資產「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

這些來龍去脈,當時雖然我大致知道,但並不怎麼在意。 畢竟是人家自己的事,十八庄內沒聲音那也就罷了。

直到2018年,爭議正式浮上檯面,甚至2019親眼見到旱溪方面動手移動他廟金身的粗糙手段,才重新注意十八庄。也知道十八庄在地人長期以來並非沒有聲音,有一些在各庄內的年輕人在各個網絡媒體發聲、投書,企求發出在地的吶喊。

值得欣喜的是,這群年輕人似乎獲得越來越多共鳴,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聲量也越發龐大。這也代表了十八庄迎媽祖的本質其實是十八庄內共善共榮,絕非某個組織團體專辦獨大之事。

十八庄青年與在地信徒合影(大屯十八庄迎媽祖文化協會文史組提供)

而到目前的發展,雖然兩方爭議仍在,甚至自2020年開始旱溪與十八庄兩方各走各的十八庄路線,但畢竟媽祖仍在,信徒仍在。我們或許只能觀察,等待十八庄內如何解決這個前所未有之變動局面。

而究其原本,或許我們可能更應該思考整個爭議的導火線─「民俗文化資產認證」。

在現行法規下文化資產認證必須要有一個保存團體,這直接導致了許多類似十八庄這類本來單純各村落角頭聯合起來舉辦的傳統民俗必須生出來一個組織充當保存團體,以求符合法規。 在社會科學界有一句名言「制度影響人們的行為走向」,有了這種制度,地方自然就要成立組織,一有組織便有代表性與話語權大小的爭執,撕裂於焉產生。

但對於十八庄的信眾而言,每年迎媽祖是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否被登錄為文化資產並沒有太多意義,他們只想在媽祖遶境的時候,好好置個香案,平等且虔心迎接經過的每一尊媽祖。 無關乎外在紛擾,希望十八庄,永遠是十八庄人的十八庄。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