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唱予神明聽 —— 曾立馨創作分享

在漫漫無盡頭的隨香路上,酸痛像是老樹枝條般從股間開始蔓延禁錮著雙腿,腳底不停冒出的水泡,阻礙著香燈腳前行;支持著眾人一步步向前邁進的,除了深藏在心底的願與堅定地信仰,還有那一首首振奮人心的歌曲,唱著對神的敬意,唱著人與人之

間的相互扶持,唱著眾人一起走過的朝聖之路。

大街上店家的音響,小巷裡行人的耳機, 一輛輛行車上的車載音響;音樂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無所不在,我們透過歌詞、曲調,傳達並記錄著我們的思想與文化,分享著自己心中私密的情緒與脆弱。近年來,在流行音樂中融入信仰元素,進行創作的作品越來越多見,從頌揚神明救苦救難、降妖除魔的歌頌型作品,在香科期間作為「戰歌」鼓舞香眾的主題曲作品。

此次民俗亂彈舉辦的「寫予神明的歌」線上講座,由創作女歌手曾立馨與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温宗翰與談。講者除了創作歌手的身份外,同時也是彰化北管館閣梨春園的子弟,原先沒有信仰的她,為了學習北管曲藝,毅然決然的搬遷到彰化定居,進而在館閣文化的浸潤中,建立與信仰的連結。此次她分享的作品【講心事】正是他在這段迷惘的生活中,面對人生變故、生活困境、懷才不遇⋯⋯等現實挫折,透過與媽祖對話,感受到撫慰與支持,再度生出勇氣的故事。

講心事線上先聽

由於身為北管子弟的背景,曾立馨時常跟隨館閣出團,在各大廟會場合見證信仰與人的交織,透過這種采風的方式,譜出一首首歌曲;在他的歌詞中,融合了香客在隨香過程的見證;聽到「叮叮噹噹」的聲響,超前休息的香客便知道香陣隊伍即將來到,透過富有畫面的詞句與曲調,讓聽歌的我們很容易可以融入曲中世界。

除了在廟會場合親自采風,聽著別人的故事寫下動人詞句外;身為北管子弟的她,當然也在歌曲中融入了北管的元素;在【講心事】這首歌中,歌曲本身以bossa nova作為主調曲風,這種曲風融合了森巴、爵士,輕快柔和卻又讓人想輕輕擺動身軀跟隨音樂慢搖,在這樣舒適慵懶的基調下,開頭卻能完美的融合了北管吹樂,高昂的樂聲一改過去我們對北管樂的印象,閉上眼睛,就好像能看見樂聲具象化為擺動的肢體,帶著我們翩翩起舞;有趣的是,這樣的編排不僅僅是為了編曲上的畫龍點睛,也是因為作者認為必須要有北管吹的出現,才能為曲中的媽祖扮演前導開路的角色。

有別於其他創作過與神明相關歌曲的創作者,或在曲中融入小法咒、或在曲中書寫陽剛的責任與隱忍,在曾立馨的作品中,透過偏向柔性的視角與筆觸,來譜出不同風格的樂章,在聽著歌曲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創作者毫無保留的傾吐出心中所想與情感,赤裸的展現我們生而為人,共同經歷的那些看似平凡、世俗卻讓人難以喘息的壓力,赤裸的展現我們的脆弱。輕快的曲風與輕柔的歌聲中,乘載了滿滿的情感,在創作者創作的過程與聽眾聆聽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彼此產生的連結,感受到我們並不孤單。

*曾立馨首張台語專輯【轉來的路】募資中: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3727

在講座過程中,講者除了分享自己的創作動機與故事,也鼓勵參與的聽眾一起提筆創作。現如今,許多民俗參與者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記錄自己的信仰,見證地方的人文,我們透過文字、照片、影片來作為載體,不妨也可以嘗試以歌曲來作為媒材。在歌曲的世界中,用短短的文字合上旋律,就能快速且完整的建構出想像的空間。

在本土文化崛起的今日,許多創作者選擇以母語來進行歌詞創作,而在這場講座中,我看見的曾立馨不僅僅只用了母語創作,更在創作中融入了傳統曲藝,將台灣在地的生命禮俗、民間信仰文化都化為靈感的題材。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創作者,來一改傳統文化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也需要支持這樣的創作者,才能夠孕育出更多具有在地人文特色作品。

*曾立馨首張台語專輯【轉來的路】募資中: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3727

回饋與討論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