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有所歸乃不為厲──電影「粽邪」搶先看

文/謝宗榮(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負責人)劇中執行送吊煞儀式的角色主要為鍾馗爺、法師(道士),除了法師由演員扮演之外,其他諸如法器、符令、壇場等,幾乎都取自中部地區「道法二門」正一道教所屬,具有相當高的真實性。

» Read more

燃燒的溫度:談民間信仰中的香金文化

文/謝宗榮(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燃好香,燒好金,不但有益環保也是累積自己的功德。我們除應「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

» Read more

生命告別為何隆重:解析臺灣喪葬禮俗

文/謝宗榮、李秀娥(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臺灣漢人社會傳統喪禮為諸多生命禮俗中最為繁複的一項

» Read more

【物質民俗會議專輯】祭祀禮儀信仰脈絡中的供品與祀具

圖文:謝宗榮(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祭祀禮儀為宗教文化主要的活動之一,供品與祀具即是呈現祭祀禮儀精神的重要媒介,必須將其置於祭祀文化脈絡中來加以審視,如此方能深入理解其功能與意義。

» Read more

艋舺迓十月廿二

文/謝宗榮(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艋舺地區為慶祝青山王聖誕所舉行的祭典廟會,在地人通稱為「迓十月廿二」、「艋舺大拜拜」,包含陰曆10月22日的正日遶境,以及陰曆10月20、21兩日的夜巡。由於廟會活動持續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因此在2010年被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類文化資產,與大稻埕迎霞海城隍、大龍峒迎保生大帝並稱為台北市三大廟會,其夜巡(暗訪)活動則與大稻埕霞海城隍暗訪、新莊地藏庵暗訪並稱為台北盆地三大暗訪活動。

» Read more

義民、難民、還是亂民?—土城大墓公的奉祀源起

在墾殖的過程中,由於天災人禍之頻仍而導致許多先民死難,為了安頓這些沒有後代的先靈,漢人社會也陸續在聚落中建立義塚以及有應公祠、萬善公祠、大眾爺祠等供奉孤魂之所,也成為臺灣主要的在地化信仰特色。土城大墓公所收埋、奉祀的先民,早在清末即被擺接地區的漳州人尊稱為「大墓公祖」,墳塚內的遺骨,最早的起源到底是林爽文事變期間的所犧牲的難民?抑或是義民、亂民?在歷經兩百多年來族群之間的拚鬥、磨合之後,在年復一年的普度追思之下,似乎也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議題了!

» Read more

丙申年端午特輯(四):道教逐瘟與端午競渡的斂毒習俗

過了霪雨菲菲的梅雨季節之後,時序即進入悶熱的陰曆五月,而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即是在這個月份中最受矚目的民俗節日,也是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是漢人社會一個相當古老的節日,它的起源很早,據考證早在屈原誕生之前,漢人就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了。

» Read more

醮的民俗學│先不管舞臺美醜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做醮」嗎?

日前,為了慶祝第14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主辦單位公佈了慶祝大會主舞台的設計圖,由於其意象乍看之下類似臺灣民間醮典的醮壇,因此也引起各方的討論,或批評其俗氣者,或讚賞其融合臺灣環境與常民圖像者,褒貶不一。不過不管是褒是貶,其中不乏出現一些對於醮典的誤解,也顯見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或學者對於民間傳統信仰文化的生疏。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