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北港炮、新塭金」,可知北港大量鞭炮炸轎、吃炮的習俗已流傳久遠。

» Read more

雲林鬧元宵│馬鳴山鎮安宮出巡五股十四庄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十四村庄的武館紛紛串連列隊,不分彼此,展現了各村莊的團結一致,為千歲爺隔開一條回宮的寬敞大道,同時鑼鼓齊鳴,氣氛十分震撼,在猛烈的砲火當中,四頂神轎衝入廟埕

» Read more

不燒金紙?想招惹王爺生氣?|來看重視質材數量的新塭尹王爺金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既然燒香、燒金是深植於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就應該要使文化有自主發展的可能,取得文化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這才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

» Read more

五年王的聖誕節:馬鳴山鎮安宮五股謝平安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馬鳴山鎮安宮位於雲林縣褒忠鄉的馬鳴村,是臺灣五年千歲的信仰中心。五年千歲是什麼樣的神明?為何稱做五年?五年千歲實際上有十二位,即是民間所俗稱的十二瘟王或十二代巡,主掌行瘟驅瘟之責,而每逢寅(虎)、午(馬)、戌(狗)年,鎮安宮舉辦五年一科(實為四年)的祈安醮典,十二王爺因此被稱為五年千歲。

» Read more

民俗青年會議專輯│北港進香的儀式意涵與靈力觀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來自各地的進香團憑藉自己的儀式行為達到自身朝拜媽祖、取得靈力、補充兵馬的各種目的,透過儀式與空間環境的互動,外部的群眾構築出屬於朝天宮的神聖空間,也透過不同的進香儀式,呈現出不同的靈力觀。

» Read more

鬼月前趕鬼──冤家港橋上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文:黃偉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時序邁入六月中下旬,再隔幾天就是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面對鬼月,各種禁忌、鬼故事紛紛出籠,繪聲繪影,帶來許多詭異氣氛。民間信仰觀念裡,七月是一個屬於鬼靈的月份,面對七月的到來,為了要安撫村民心中的不安,嘉義布袋地區有幾個村落有著六月底夜巡的習俗,其中規模最盛大的即是過溝建德宮的火燈夜巡。

» Read more

非客屬義民的紀念儀式:雲林地區的義民公普

雲林平原沿海地區的普度有兩次,分為大普、小普。大普指的是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小普則是在農曆5月中旬以後,指的就是「義民公普」。「義民公普」有著村庄輪普的有趣現象,亦即一村普度結束之後,隔天由鄰村接著普度,如同接力賽一般,持續到5月底為止。

» Read more

笨津作客自年年:全臺媽祖進香中心在北港

板橋沙崙潤德宮,正月初一往北港進香。(黃偉強攝影提供)

圖文:黃偉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 說到北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生長的人,大概都能聯想到媽祖廟─朝天宮。「北港」與「進香」,在百年來的集體記憶中,儼然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同義詞。這四個字在歷史的脈絡之下,約定俗成為專有名詞。部分廟宇的執事牌上,也鐫刻著「北港進香」四個大字,簡要地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