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鬼話的誕生:那些日本鬼與美國鬼與面貌模糊的臺灣鬼

李家愷(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不間斷的軍中死亡事件就是鬼故事生成的來源之一。在漢人傳統民間信仰的觀念中,凡死時無後、乏嗣以及橫死、冤死之亡者,皆屬「非正常死亡」,由於死時負有冤屈,無得報償、開解,或得到適當的儀式善後,是會成為一再出現引發騷動、不安定之鬼。服兵役者,多屬血氣方剛的青年,亡時多無後,即符合成鬼之條件。
» Read more臺灣民俗大小事,歡迎鄉親作夥來開講
李家愷(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不間斷的軍中死亡事件就是鬼故事生成的來源之一。在漢人傳統民間信仰的觀念中,凡死時無後、乏嗣以及橫死、冤死之亡者,皆屬「非正常死亡」,由於死時負有冤屈,無得報償、開解,或得到適當的儀式善後,是會成為一再出現引發騷動、不安定之鬼。服兵役者,多屬血氣方剛的青年,亡時多無後,即符合成鬼之條件。
» Read more文:李家愷(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每逢農曆七月,總是不免俗地會聞見到各種媒體上的連篇鬼話,幾乎已成鬼月例行的應景節目,其中不少鬼故事是每年都要被重新溫習一遍的,一方願打一方願挨,年復一年地樂此不疲,彷彿永遠不膩似的。但從這些看似陳腔濫調的鬼故事分享中,只要我們願意擺脫信與不信的信仰者身份,與單純接受餵食的消費者身份,其實是可以讀出很多鬼話的趣味。
» Read more圖文:周舜瑾(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生)七月初七,俗稱七夕,每年七夕正值暑假,恰恰是菊島觀光旺季中的旺季,來到澎湖旅遊的情侶們必定要到雙心石滬或許多觀光景點合照,留下愛的見證,但遊客們可能不知道,七夕這天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時,正是澎湖人仰天祭拜七娘媽的關鍵時刻。
» Read more圖文:董詠祥(喬治市世界遺產機構 文化遺產專員)相傳「天門開」這日是玉皇大帝把天庭之門打開之日,因此人們便能直接拜見平日難得一見的玉帝,若是此日準備供品祭拜,那便能直接向玉帝祈願,赦免自己無心犯下的罪惡,達到消除厄運。
» Read more雖然是小小的地方性例年祭典,背後卻有著人們的努力、對神的信仰與對動物的情感,也許現代人會認為「求神救牛」的動機有點誇張,但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農耕時代,人生病只能求神,辛勤耕作的牛就如同家人,更何況愛貓狗如子女手足的現代人呢?生病了當然要救! 隨著工商時代的轉變,地方性的祭典逐漸縮小,其價值與內涵也逐漸被淡忘,在一片撻伐民俗的社會氛圍中,人們容易忽略民俗儀式背後的情感與文化價值觀,當我們對民俗日漸疏遠、冷感,儀式恐怕也只會漸漸褪色。
» Read more圖文:林纓宣(豐原城隍爺廟文史組長)豐原城隍爺廟,是台中地區首座城隍廟,由民間創建。自建廟後不久,即開始辦理豐原迎城隍的遶境活動,延續至今已有百餘年。在豐原迎城隍的遶境巡庄活動中,最受注目是「日式神轎」,所有轎夫皆穿著日式浴衣,在參拜廟宇、或表演時,會依照鼓聲節奏吶喊著「嘿咻!嘿咻!」;另一個特色是「鍾馗神將」,是豐原迎城隍儀式中的亮眼陣頭。
» Read more所謂「義民」通常泛指協助清帝國平定在臺叛亂的群體,最早並無指涉特定族群。因此,臺灣各地非客家地區也有不少義民爺廟,至今仍保有活絡的祭祀活動。當中,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的義民爺廟,就是由泉州人興建祭祀。【林爽文與英靈祭祀專輯(2)】
文/鄭螢憶(北港人、政治大學臺灣史所博士候選人、中研院臺史所博士培育)
文/卓佳賢(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 每年大甲媽祖進香經過彰化市皆有熱鬧不凡的人潮活動,當媽祖鑾轎過大肚溪進入彰化市之後,便會在市區內繞行大小廟宇。其中,大甲媽鑾轎在彰化市巡繞時,最具知名度且每年均會因此登上社會版面的地方,無非是「民生地下道」,可謂是大甲媽祖進香在彰化的「主戰場」。 大甲媽鑾轎在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