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風入松:百家爭鳴
【讀者投書】旱溪媽遶境可以去收十八庄信徒丁錢嗎?
文/游啟仲(大里區青年信徒)現任里長為了迎合旱溪樂成宮媽祖遶境,在地方上做了許多違反地方傳統的事,不僅博爐主消失,現在也都不迎請十八庄媽祖。比較令人納悶是,何里長既然只想要讓旱溪媽祖來遶境,為何仍假借是十八庄媽祖來遶境田寮仔,用這個名義向田寮仔里民收取丁錢、香油錢?
» Read more當王船、王爺信仰,被誤認成鬼船、鬼王:從學者的誤解,看容易產生迷思的民俗失語症
「東港王船是鬼船」誤解發言個案,顯現對民俗的陌生。民俗信仰是一地風土民情長期累積的成果,其風貌更是如今「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風潮盛行時,使我們「愈在地愈國際」的珍貴資產。
» Read more輪庄做陣迓鬧熱:大肚廿庄迎媽祖
文/蔡舜淵(彰化南瑤宮青年會會長)、陳韋誠(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臺灣民間信仰的迎神賽會經常以庄頭(自然聚落)為單位進行,大肚廿庄迎媽祖即是以漳州移民為主的聯庄迎媽祖活動,且大多數庄頭還兼具彰化南瑤宮會媽角頭身分。
» Read more感謝月老爺爺:己亥年「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見聞錄
【編輯部】本文為作者自行投稿,考量內容有值得學術界與社會大眾了解之處而刊登,若有當事人希望回應,歡迎來函說明對話,將詳實刊載。(執行編輯:溫宗翰) 文/林呈誠(第一次跟媽祖的十八庄信徒) 農曆3月將至,網路上有關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的爭議再次浮上檯面,尤其今年旱溪樂成宮又刻意拒絕十八庄信徒迎請媽祖,我 […]
» Read more民俗即生活:反思日常中誤解文化之困境
圖文:林奕宏(南華大學社會學碩士班研究生)先入為主的行動常會帶有偏見與歧視,使我們帶上一副有色眼鏡,扭曲原本的樣貌。具備廣泛的知識理解,除了是基礎的人文素養能力培養之外,也是我們能夠入境隨俗最好的展現。
» Read more西螺福興宮的宗教文化創意產業及其運作模式
台灣鬼仔古:你認識潛伏身邊的鬼嗎?
誰有民俗詮釋權?東港迎王正名再議
圖文/梁竣雅(東港高中學生、東港頂中街轎班)關於「迎王」和「王船祭」之間,除了錯誤訊息的浮濫外,誠然,更凸顯了「外界主導本地」的奇異現象,這不光只是如何定義一場祭典,也牽動著在地與外界的價值平衡,這究竟是屬於誰的文化?
» Read more環保非政治正確:知識與權力的傲慢無法解決香火問題
文/郭應哲(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景程(東海大學政治系學生)此次風暴,重點不在減不減或滅不滅香,而是政府破壞了民間社會民俗宗教長久以來建構的共善模式,甚而箝制地方社會的自主性,這才是我們要批判與警覺的。
» Read more